周桂芳
(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江苏 兴化 225700)
在临床上,当中心体温<36℃即称之为术中低体温。一般在手术室这一特殊环境中,出现术中低体温患者约占50%~70%,其中大多为老年患者[1]。术中低体温既会对患者心肌收缩力、肾脏功能、凝血功能等产生影响,还会减慢麻醉药物代谢,从而加大术后并发症及感染发生率[2]。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手术患者19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96例,即对老年患者手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措施与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手术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96例。其中,对照组男56例,女40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3.4±5.2)岁;观察组男53例,女43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2.5±4.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手术实施前,两组行气管插管行全麻。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调节室内温湿度24℃~26℃,湿度50%~60%,术中使用常规室温储存的消毒液、冲洗液、输液等,根据季节不同添加被套或棉被保暖。而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为:(1)术前访视。即术前1d巡回护士对患者进行访视,对其基础情况予以全方位了解,并加强术前健康宣教,对其室温的需求加以了解,并予以相应护理干预。(2)术前准备。即手术实施前,将手术室空调系统打开,一般为术前0.5~1 h时打开,预先调节好室温,并对手术床单采用充气式暖风机预热,待患者入室后在适=适当调整,以适应其个体感觉。(3)术中干预。即术前皮肤消毒、导尿时将空调暂时关掉,然后对患者双下肢采用保温毯覆盖,其温度根据患者肛温变化作适当调整,术中使用的各种消毒液、冲洗液、输液制品等需提前加温至37℃。(4)术后保温。术毕将空调关掉,转移患者途中注意保暖,且注意采取无缝式交接班,实现保暖护理。
观察对比两组手术前、入室时、入室后0.5 h、术中、术毕时及术后1 h的肛温变化。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前、入室时肛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入室后0.5 h、术中、术毕时及术后1 h肛温较对照组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肛温变化对比(±s,℃)
表1 两组肛温变化对比(±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术前、入室时对比,#P<0.05/ *P>0.05;
组别 术前 入室时 入室后0.5 h 术中 术毕时 术后1 h观察组(n=96) 36.25±0.54 36.34±0.21 36.31±0.52* 36.32±0.44* 36.31±0.61* 36.31±0.21*对照组(n=96) 36.39±0.41 36.27±0.39 36.02±0.51# 35.81±0.59# 35.71±0.33# 35.61±0.29#
在临床上老年患者年龄偏大,自身体质差、血液循环减慢、各器官、系统功能降低,免疫力降低、新陈代谢率降低等,因而其保持恒温以及调节自身体温的能力也有所降低[3]。而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老年患者会产生应激反应,且术中麻醉药物的抑制和手术冷环境的影响等,其会发生低体温事件,甚至还会引发寒战,从而对手术疗效产生影响。而通过对患者加强预见性护理干预,即通过术前访视、术前准备、术中干预、术后保温等措施加以干预,则能有效控制和预防术中低体温时间,并能确保患者手术顺利实施,从而减少各种手术风险,进而促进患者病情更快康复[4]。本文的研究中,两组术前、入室时肛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入室后0.5 h、术中、术毕时及术后1 h肛温较对照组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针对老年手术患者加强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于预防术中低体温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手术患者加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且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