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新建区象山镇河林村农业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2018-09-12 07:18汪美宁叶桂芳欧阳海峰
老区建设 2018年13期
关键词:驻村贫困村集体

□ 汪美宁 叶桂芳 丁 俊 欧阳海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15年以来,河林村紧紧抓住南昌市政府办公厅对口扶贫的契机,通过党建引领,激活资源,培育扶贫产业经营主体,构建产业扶贫利益共享机制,走出了一条“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贫困户+生态种养殖+乡村旅游”的产业脱贫致富路。2017年,河林村集体收入20万元,并拥有210亩鱼塘、28亩蔬果大棚和“千亩生态养殖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基础设施的资产,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了脱贫标准,人均收入由2014年不足2600元到2017年8800元,成为南昌市2017年第一批率先通过贫困村退出考核验收的贫困村。河林村产业扶贫的实践探索对全市贫困村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一、河林村基本情况

2014年基本村情:河林村地处赣江西畔,属新建区象山镇管辖、总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0亩,鱼塘210亩。下设九房、老基、新基、钟家4个自然村,全村405户、总人口1391人。长期以来,由于道路交通不便、耕地资源匮乏、党员带富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加之村民安于现状,内生动力不强,导致河林村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在低谷徘徊,是南昌市市级贫困村,村民人均纯收入756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2554元。

二、主要实践探索

(一)党建引领,让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强起来。驻村工作队积极引导村党支部重点抓好“三个引领”:一是规划引领。编制《河林村“十三五”扶贫规划》和《河林村“党建+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殖+生态旅游产业,并将规划喷绘成《鸟瞰图》在村部进行公示,通过直观的规划目标引领,激发广大村民发展活力,聚集发展合力。二是攻坚引领。如:针对农业产业定位难的问题,邀请省、市农科院专家到村调研,准确把关产业发展项目,聘请农业科研院所专家担任村产业项目顾问;针对土地流转难的问题,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和村乡贤联动逐户逐人做思想工作,用钉钉子精神,实现土地流转2000亩。针对资金筹措难,村党支部主动帮助村养殖大户、合作社和公司对接省、市、区项目资金,通过项目捆绑、资源整合、集中使用,争取村乡贤社会资本,把资金聚集到村扶贫产业上。针对招商引资引智难的问题,驻村工作队、村党支部把做好土地流转、对接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招商服务的核心,以诚信服务引进了农业龙头企业和村乡贤回村创业。三是机制引领。村党支部通过土地流转、对接整合项目资金服务等,折股量化分配给村集体和农户、贫困户,牵头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和村集体、农户、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实现贫困户产业分红全覆盖。

(二)深挖潜能,让村集体的闲散资源活起来。一是让闲散荒地活起来。2015年9月,驻村工作队组织村两委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将九房自然村荒坟地开垦建成了20亩村爱心扶贫果园,由一名困难老党员领着5户贫困户管理,种上了砂糖桔、西瓜和时令蔬菜等,收益补贴贫困户;二是让闲散低洼闲置地活起来。2016年,村党支部根据河林地处滨湖的水资源优势,将村里无人管理的闲散低洼地整理建成了210亩鱼塘,对外开展休闲垂钓,由村组统一经营管理,村组集体每年增收5万元。三是让荷塘乡村旅游资源活起来。河林村有600亩荷塘,为了大力推进乡村旅游,2017年7月16日,举办了“首届新建(河林)荷花节”,吸引了上万市民到村旅游,有力地促进了河林乡村旅游,带动了农家乐发展,也唱响了河林荷花旅游品牌。

(三)内联外引,让各类经营主体产业旺起来。一是大力培育合作社,让村生态种养殖基地产业旺起来。发动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组织动员171户农户,成立纯原生态种养殖合作社,大力推进生态养殖产业,使纯原生态种养殖合作社形成了“1000亩油菜观光+600亩荷花观赏+200亩野生甲鱼+200亩龙虾养殖+200亩休闲垂钓+农家乐”的综合产业基地。2017年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利润100余万元,带动85户致富。二是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让高技术含量的生态养殖产业旺起来。在市政府办公厅主要领导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组织镇、村两级组成招商小分队三赴安徽,成功引进了安徽省龙头企业苦菜圩水产公司,建成“河林千亩生态养殖扶贫产业园”项目,开展农业高技术含量的青虾、桂鱼、螃蟹生态循环养殖。项目由村“两委”负责土地流转和与省、市、区部门产业扶贫项目对接,以产业项目扶贫资金和土地流转服务入股,拥有项目基础设施资产和租赁权,由苦菜圩公司负责经营管理,村集体和租地农民不承担经营风险,享受固定分红。目前产业园已建成投产,预计产值1500万元以上,实现农业产业就业70人,每年实现农户土地收益6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分红30万元以上。三是用好扶贫项目资金,让村集体产业旺起来。村“两委”整合产业扶贫和党建扶贫资金,建成28亩蔬果大棚,产权归村集体,每年村集体租赁收益5万元。四是培育种养殖大户,让农户家庭产业旺起来。积极帮扶产业大户,与扶贫、农口等涉农部门对接,联系扶持项目,助其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效应。如帮助乡贤熊海峰建成了“100亩甲鱼养殖基地”;帮助熊中英建成了“200亩龙虾养殖基地”。

(四)精准施策,让贫困农户的收入涨起来。一是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对有土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引导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入园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土地每年每亩固定分红700元,同时到村产业基地务工一天收入160元。二是发展家庭产业增收。通过培育党员带富示范户,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贫困农户积极发展市场销路好、技术支撑强、规模适当的家庭产业。如帮助老党员熊运选筹资10余万建成了9亩“青蛙养殖池”,带领两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家庭青蛙养殖产业。三是对接服务折股分红。村“两委”利用组织土地流转、对接产业扶贫项目服务,与经营主体协商,折算股权,分配给没有资金、没有土地、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股权。如引导纯原生态合作社为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赠股500股,2016年每户分红2000元,2017年每户分红4000元。四是村集体资产和股权收益分红。如“河林千亩生态养殖扶贫产业园”项目村集体每年拿出10万元租赁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预计河林村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分红人均将超过3000元。

三、启发思考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殷美根今年4月在南昌县调研时强调:“要想方设法让资产活起来、资本引进来、资源用起来,增强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性。”河林村培育扶贫产业助推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较好地落实了这一指示要求,为全市贫困村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有益启示。

(一)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党建引领,要着力建强基层组织

“群众要致富,全靠党支部”。河林村产业脱贫实践探索充分表明,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产业扶贫中至关重要。

要精准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驻村第一书记在扶贫产业规划、政策对接服务、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等方面发挥着“头雁”作用。要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带头人队伍,打造基层工作的主心骨。

要配强配齐村“两委”班子。要切实把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能人、乡贤选拔到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退休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职,切实落实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不断充实村“两委”组织力量。

要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要在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扶贫产业经营主体建立党的组织,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产业党组织为支撑、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体系。要着力培育党员带富示范户,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激发贫困户自我求变的内生动力。

要突出制度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对产业扶贫中如土地流转、扶贫产业项目、集体股权分红、资金项目整合等重大事项的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为党建引领产业扶贫提供制度保障。

要加强能力建设。采取外出考察、内部集中轮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全面加强扶贫干部和村“两委”班子能力培训,有效保障党建领航脱贫攻坚人才需求。

(二)产业扶贫的基础是激活自身资源,要极力推动“三资”变革和招商引资引智

河林村激活资产、资源、资金的实践探索,招商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的成功实践,为南昌市贫困村推进“三资”变革和招商引资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要让模糊的资产明起来。对农村集体组织的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等情况全面清查核实。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土地流转入股、发展规模化扶贫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要让闲散的资源活起来。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将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水面等自然资源经营权和集体建筑物等资产,以及农民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评估折价,量化入股到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让闲置、低效的资源迸发新活力。

要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要把项目捆绑、资源整合、集中使用作为推进扶贫产业的重要支撑,克服扶贫项目和资金因条块管理的关系,资金分散,效率效益低下的弊病,对各类扶贫资金,在严格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捆绑整合,全部量化到村集体和农户,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投入到有关经营主体,按股收益分红。

要让社会资本引进来。建议在市、县级层面出台农业扶贫产业招商引资引智办法;全方位做好扶贫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土地流转等基础服务;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立和推广“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新模式。

(三)产业扶贫的重点是培育产业龙头,要合力做好全方位服务

河林村产业扶贫实践探索,充分说明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县(区)、乡、村和驻村工作队要合力攻坚,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做好全方位服务。

要抓好扶贫产业规划。产业扶贫的首要任务是选准产业方向。贫困村资源禀赋不同,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各不相同,要立足贫困村自身的比较优势,着眼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扶贫产业规划。按照一村一品、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原则,结合乡村旅游,集中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扶贫产业体系。

要抓好政策对接。要重点破解土地流转难、扶贫项目(资金)整合难等难题,市、县层级要制定涉农和扶贫项目经费整合捆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扶贫产业土地流转激励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发展扶贫产业,在项目资金、融资信贷、用地用电、税费优惠、金融保险和扶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农业商业保险,提高扶贫产业抗风险能力。

要抓好产学研对接。建立产学研产业扶贫合作机制,市属科研院所要派技术人员驻村驻点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平台,多形式、多方位地对贫困劳动力开展精准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的素质。

要抓好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促进扶贫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融合,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村发展休闲农业和农家乐,帮助修建健康步行栈道、产品加工体验场、产品售卖点、农产品采摘体验场等设施,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促进扶贫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产业扶贫的根本目的是保障贫困户脱贫,要大力构建产业扶贫利益共享联接机制

河林村产业扶贫的一个突出成效是建立产业扶贫利益共享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切切实实享受到了扶贫产业发展的成果。启示我们要学习借鉴河林村实行的“三变”创新做法,把村集体、农户资源变为资产,把资产资金和土地流转、项目对接等服务变为股权,将农民变为股东,以贫困户为主体,以资源资产扶贫资金和产业扶贫服务入股为纽带,将贫困户组织起来,精准对接到各扶贫产业经营主体,镶嵌到有关的扶贫产业链条中,大力推行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产业大户带动贫困户的“三带动”产业扶贫模式,让村集体长期分享资产收益,让贫困人口得到长期稳定的产业扶贫股权分红收益,建立产业扶贫利益共享联结机制,实现各方共赢。

猜你喜欢
驻村贫困村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驻村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