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有
摘 要:小学语文在小学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阅读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现实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运用生本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领导者的局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就小学语文生本阅读教学中话题交流运用的有效性策略展开讨论和分析,旨在提高小学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阅读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把握课堂主动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保證每一位学生能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下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现如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并不是十分的明确,并且没有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本身没有阅读的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主体材料是教材,教师按部就班对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班级里学生本身的阅读水平并不了解,教师选择的阅读材料如果高于学生的理解范围,势必会打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果选择的阅读材料低于学生的理解能力,那么同样激发不了学生阅读兴趣,就达不到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
通常情况下,教师进行阅读训练只是注重教学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要知道学生阅读技巧的熟练度是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过程提升的,教师这种只注重结果,不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案,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教学方式老套传统
由于教师在课堂中处于绝对的领导者,加上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依赖是教材,导致大多数学生不能适应教学模式,自身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而且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没有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教师难以捕捉学生的真实诉求,长此以往,学生阅读兴趣遭受打击,阅读能力停滞不前,甚至还会有倒退的风险。
二、小学语文生本阅读教学中话题交流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教师对学生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运用生本理念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教学内容的大部分都需要学生本身去探索完成。因此教师如何把握引导的度,就需要对全体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比如说学生的成长规律、心理特点、学习习惯等。
在全面认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教师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出一套适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使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相关的阅读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切实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小学生整体认知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在选择阅读材料方面,教师要反复斟酌,提供给学生最优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生本阅读教学课堂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掌控课堂节奏,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讲解《美丽的西沙群岛》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西沙群岛的石头为什么形状多样?海岛都有哪些动物?促使学生展开相关的思考,对文章主旨进行探索,加深对文章作者写作方式的感悟,提高阅读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式
信息时代的大背景,基础教育也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比如拓展了课堂内容,增长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等,一般教材中都有一单元的科普文章,由于科学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很难做到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科学原理,使得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文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理解阅读深层的含义。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类进行探索求知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因此在小学语文生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转变为对于阅读的学习动力,进而爱上阅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大禹治水此类的故事或者传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的故事进行班级分享,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感受中华文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而言之,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时刻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建立主观意识,根据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得到最真实的感悟,增长学生知识财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燕.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6(2):17.
[2]胡洁.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5(14):123.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