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进步
摘 要:语文课程有着自身的教学文化特质:语用性、具象性、积累性、体悟性、人文性。吴忠豪教授提出了转型期语文教学的走向。我们需要立足课堂,改变以往“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落实好“整体解读、整体教学,语境识字、字理识字,把握文体、学习表达,强化读
书……”等教学理念。
关键词:转型期;小学语文;教学走向
课程改革的转型期,我们语文教师该怎么教?吴忠豪教授提出语文教学的走向:走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走向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走向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走向学生的阅读实践,走向语文知识与方法适当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去落实这些走向,改变以往“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呢?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和观摩感受,说说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整体解读,整体教学
我们要注重整体解读教材,最基本的要做到单元整体解读,侧重内容的前后勾连,贯通一致。“给学生完整的时间读书学习,完整的时间问答,做到‘三看两对,即看单元导读,看课文导语,看回顾拓展;对照课标,对比同主题单元。”先从单元导语入手,把握编写意图,理清文章思路,正确有效地解读文本,找到能够统领全篇的一两个问题,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和汇报的时间,避免孩子获得的知识碎片化,避免教师的教遮蔽了学生的学。
二、语境识字,字理识字
当前中高年级识字教学存在“放任自流、低年级化”的现象。学生仅限于“会认”“会写”,而不会用,甚至出现牵强附会、张冠李戴。孩子们作文中的错别字就反映了他们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对字意或词语情感色彩理解不到位,这与我们没有认真研读课标要求有直接关系。
“高年级识字教学要有探索字词背后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意识,主动识字不仅是借助工具书认识单个的字,还要沉浸其中,陶冶涵泳,乃至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明白字理、字义,学生自然能较恰当地运用。李老师“叉”“夹”“祷”的教学就是很好的范例。她先让学生判别“纵横交叉”“夹着大包的货物”“夹着圣经”中“叉、夹”的读音,并说明理由;然后分别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向,给出不同的词组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课文自编情景填词,通过反馈发现问题——“祷”写成衣部旁,讲解“示”部旁和“衣”部旁的字理分析,闯出了一条识字、写字、阅读为一体,培养识别多音字和词语运用能力的特色之路。
三、把握文体,学习表达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任务目标。想想自己的语文课堂,我们总是在揣测孩子会怎样回答,过度关注人文性和思想性,忽略文体和文本的差异,忽略语言文字的运用,即便偶尔渗透语言文字运用,也是重形式轻方法。没有方法的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表达,如何运用呢?
我们在北京玉泉小学听了三节课,整个课堂环环相扣,让人耳目一新。借助文本感悟写法。“写实+联想,点面结合,正侧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一条条出现在板书中。“双泡图”的运用,更让两篇课文表达方法的异同一目了然。孩子们的写作有章法有细节,人物刻画趋于工笔化。
引导学生习得写法之妙并学以致用,当堂练笔,这又何尝不是融写作于阅读,融表达于写作呢?围绕“方法”的课堂,看似平靜,学生却有着实实在在的收获,因为理性的课堂之中,才能培养出会学语文、会用语文的学生。
四、强化读书,讲究方法
语文课堂上,读书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读书的课堂,就会显得清淡寡味。“真正的阅读是对学生产生作用的阅读,既要读进来,又要读出去,不管是说出来还是画出来。”也就是要读懂(理解文字内容)、读透(读出写法、行文规律、表达形式方法等)、读深(读出字面以下的意思)。
有了方法,成功的路不再遥远。读书可以有多种读法,可以略读,可以精读;可以细细地读,可以浏览着粗粗地读;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齐读,可以个人展示读……有的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片段,在片段的朗读中想象课文,站在学生的角度参与课堂,既是引领又是参与;有的老师抓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先读词,理解其意之后,再放在句中,带着理解读句子,接下来再读段落,以词带句,一步一步领悟。
五、真实、朴实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坚强的性格最重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借用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教学要激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学生完整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意思全部表达出来”。
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语文,为思维而教,为创造性而教,不是为表演而教,要戒除那些花架子、空的东西,要往深里做、做扎实;不在于课堂多么热闹,多么煽情,多么活跃,而在于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让课堂教学突破课堂时空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使课堂教学成为具有学习意义的师生交流过程。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读懂课标,研究文本,不求花架子,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一个“真实而坦荡”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付成.浅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1(1):25.
[2]李秀纺.在“悦”读中学会阅读: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2016(35):22-23.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