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
摘要:解答化学计算题时通常用到守恒法,常见的解题方法有: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能量守恒。
关键词:守恒法;化学;应用
有很多化学计算题,如果根据题给条件、数据正面求解,往往是步骤繁杂,容易出错如果采用守恒法解题,不仅能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大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在学习中我总结了一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电子守恒
凡是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题目,可利用转移电子总数相等的方法解题。
例1.5.12g铜和足量某浓度的硝酸反应,当铜反应完时,共收集到气体3.36L(标况),若把装有这些气体的集气瓶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需通多少升标况下的氧气才能使集气瓶充满溶液?
解析:铜失电子的物质的量=被还原的硝酸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氧化硝酸的还原产物消耗的氧气得电子的物质的量。则有:n(Cu)×2=n(O2)×4,则n(O2)=5.12g÷64g/mol×2×1/4=0.04mol,V(O2)=0.04mol×22.4L/mol=0.896L。
例2.Na2S2O3可做为脱氧剂,已知25.0ml0.1mol/LNa2S2O3溶液恰好将224ml(标况)Cl2完全转化为Cl,则S2O32-将转化为()
A.S2-B.SC.SO32-D.SO42-
解析:设S2O32-中+2价S将转化为x价S,由电子守恒知:0.025L×0.1mol/L×2×(x-2)= 0.224L÷22.4L/mol×2,解得x=6,故D正确。
二、电荷守恒
凡是涉及到离子反应的题目,可利用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的方法解题。
例3.在一定条件下,RO3n-和氟气发生反应:RO3n-+F2+2OH-=RO4n-+2F-+H2O,则RO3n-中R的化合价是()
A.+4B.+5C.+6D.+7
解析:由離子方程式两端电荷总数相等得:n+1×2=1+1×2,解得n=1,设RO3n-中R的化合价为x,则x-2×3=-1,x=5。
例4.将铁与氧化铁的混合物15g,加入150ml稀硫酸中,标况下放出H21.68L,同时铁与氧化铁均无剩余,向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未见颜色变化,为了中和过量的硫酸,且使Fe2+完全转化为Fe(OH)2,共消耗3mol/L的NaOH溶液200ml,则原硫酸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A.1.5mol/LB.2mol/LC.2.5mol/LD.3mol/L
解析:最终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离子只剩有Na+和SO42-,由于溶液呈电中性,所以2n(SO42-)=n(Na+),即n(SO42-)=1/2n(Na+)=1/2×0.2L×3mol/L=0.3mol,则C(H2SO4)=0.3mol÷0.15L=2mol/L,故B正确。
三、质量守恒
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或离子的微粒数不变来解题。
例5.38.4mg铜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ml(标况下),反应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10-3molB.1.6×10-3molC.2.2×10-3molD.2.4×10-3mol
解析:硝酸与铜反应时体现酸性和还原性两个性质,根据N原子守恒,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38.4×10-3g÷64g/mol×2+22.4×10-3L÷22.4L/mol=2.2×10-3mol,故C正确。
四、能量守恒
凡是涉及到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题目,可利用能量守恒的方法解题。
例6.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如下反应:C(金刚石)C(石墨),且石墨较金刚石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单质的反应并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B.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是吸热过程
C.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是放热过程D.金刚石和石墨互为同位素
解析:能量越高的物质越不稳定,由能量守恒可知,能量低的物质转化成能量高的物质要吸热,故C正确;又因为此反应生成物和反应物均为单质,化合价无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也正确。
例7:在60g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2占1/3体积,CO占2/3体积,且:
C(S)+1/2O2(g)=CO(g);△H=-110.5KJ/mol
CO(g)+1/2O2(g)=CO2(g);△H=-283.0KJ/mol,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为()
A.392.92KJB.2489.44KJC.943.3KJD.3274.3KJ
解析:由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得C(S)+O2(g)=CO2(g);△H=-393.5KJ/mol,60g中有1/3生成CO2,2/3生成CO即分别用C为20g和40g,60gC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40g÷12g/mol×110.5KJ/mol+20g÷12g/mol×393.5KJ/mol=1024.2KJ;60gC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60g÷12g/mol×393.5KJ/mol=1967.5KJ,则损失的热量为:1967.5KJ-1024.2KJ=943.3KJ,故C正确。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第一中学06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