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海
摘 要:小学时期是学生道德品质初步成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除了要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之外,还用积极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要知道,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不管这个人的能力有多么强悍,但只要其道德品质不行,就必然会被整个社会所摒弃。主要就“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带来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一、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学情境能够给教师提供更多德育渗透的机会。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节的时候,笔者结合学生喜欢看的漫画《海贼王》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这天,连续在海上漂泊了半个月的路飞一行人终于登上了一座岛,他们本想在这座岛上简单地找些能吃的东西充饥,不想刚刚走进一片密林,他们便发现了一桌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桌子上有很多切好的瓜果和肉食,路飞瞅准了桌子中央的烤乳猪,一个箭步冲了过去,不想与此同时,索隆也看准了那头烤乳猪,于是这二人因为这头烤乳猪撕扯了起来,路飞说:“我是船长,这头猪是我的!”索隆咬咬牙:“船长更应该大方一些,有东西要先分给自己的船员!”正当他们争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笔者顺势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这头烤乳猪到底怎么分才公平?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当即,便有学生举手回答说:“他们两个可以从中间将烤乳猪分开,然后一人一半。”笔者回答:“回答得很好,这样一来,两个人就都有肉吃了,而且每人分到的肉量相等。其实,这种分法在我们数学中是有专业术语的,叫‘平均分。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概念吧。”经由笔者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了很多。不过这时,笔者并没有急着开课,而是将话锋一转,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刚才那种分法虽然很公平,但是,就像索隆说的,路飞身为船长是不是应该在找到食物之后要有分享意识呢?同样的,索隆身为船员,是不是也应该要尊重自己的船长呢?还有,他们在看见一桌美食之后,也不知道是誰准备的就直接开吃,是不是很没有礼貌呢?或者说,是不是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呢?”笔者说完,学生顿时陷入了沉思之中,之后,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看法,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谦让、尊重、分享、友善等道理。
二、在小组合作中渗透德育
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喜欢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开展教学活动,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成长,诸如,合作能力的成长、探究能力的成长、自主学习能力的成长等等。不过,就现今学生小组合作的状况来看,一个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一些尖子生或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往往会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掌握话语权,这使得一些后进生或者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常常会少很多发言的机会;同时,一些表现欲极强的学生,常常会无意识地打断别人的讲话。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在巡查的过程中,应当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告诉他们,交流是一项双边活动,因此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切莫总是自己掌握话语权,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沟通不充分,以至于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此外,在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应该要充分尊重别人,切莫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而在学生完成小组讨论以后,教师应对各小组的最终汇报做出规范,比如,学生代表在向教师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时,要这样去说:“报告老师,我是××小组的代表,下面,我将就我组的讨论结果向您做出汇报,首先说A问题,我组的讨论结果是……但是,××同学对该结果存疑,他的想法是……”通过这样的规范,学生的汇报既能凸显出数学课堂的严谨,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条理变得更为清晰,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汇报语言,能够在无形之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能对其起到德育的作用。比如,上述的“但是,××同学对该结果存疑,他的想法是……”这一句话,就会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还有上述的“向您做出汇报”,可以提醒学生要尊重教师。而基于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极为有利。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机会,如,有的学生作业写得很潦草,教师可以在他的作业本上批注上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劝诫他不要浮躁;有的学生上课睡觉,教师可以在课下找他单独谈话,告诫他要努力学习;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而不敢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鼓励他要敢于表现自己等等。总之,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同时也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地抓住所有机会向学生渗透德育。
参考文献:
[1]赵淑鹤.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6.
[2]魏田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智库时代,201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