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付新军
【摘要】基于“互联网+”思维背景下,应对新时期现代教育的新特点、新挑战、新机遇,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刻把握青年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阵地作用,强化网络育人的实效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应从作为实施主体之一的辅导员角度到优化教育供给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育供给方式等方面转变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成效,全面开启“互联网+”时代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互联网+”供给侧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GH17H120);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基于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7SZ05)。
“互联网+”一词最早见于李克强总理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另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简而言之,“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仅仅是两者相加,而是基于现代通讯信息及互联网媒介之上,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创新形态。
“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必将给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量,如同其他行业一样,教育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影响,“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教育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和挑战。医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成才已成为新常态,面对新时代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通过探索“互联网+教育”的科学模式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升,既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资源开放化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资源集中在以校园平台为主体的教育实施载体,且仅限于相对比较封闭的场所,诸如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报告厅等,教育资源相对固定。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资源在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均占有优势,以其强大的存储性、信息搜索的便捷性,使知识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更新也更具有即时性。教育资源可以不因校园、地区、国家的地域限制覆盖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优质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广泛。
2.教育组织形态多元化
教育组织形态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传统教育以学校为主要载体,而借助于“互联网+”会对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社会教育机构、新型教育组织依靠灵活性、免费性等优势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强烈冲击,教育组织形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3.教学模式多样化
教学模式从灌输到互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依赖性明显减弱。在“互联网+”环境下,与之相适应,教师的作用要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服务者,教学要从单向灌输知识的“满堂灌”向更加注重互动对话的“翻转课堂”转变。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该会议是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面对新时期现代教育的新特点、新挑战、新机遇,高校辅导员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刻把握青年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阵地作用,强化网络育人的实效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开启“互联网+”时代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指导思想,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改革创新等。
这“一会一文”的召开和出台可谓是高等教育界的大事,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对人才寄予厚望,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加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面对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对象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为顺应改革浪潮,进一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水平,转变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成效,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应该具备“供给侧改革”的思维。
教育供给侧改革从内涵来看,旨在提高主体方提供的教育资源质量,要既能满足接收方的个性需求还要体现效率性和创新性;从形式来看,要体现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打破常规的“一言堂”教育模式,充分运用网络教育平台,创新形式,使教育效果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互联网+”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更加强调教育的个性化,注重信息传播的平等性,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更强的创新性。借助于“互联网+”促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研究发展方向。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1.强化辅导员的供给实施主体作用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之一,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供给主体,要具备充足且高质量的教育能力,有足够强大的引导力,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服务,辅导员要具备前瞻性的思维远见,为不同年级、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要与时俱进,把握实时动态,跟踪学生意识,做到有的放矢,否则会错失就业指导的关键期,达不到预期效果,事倍功半,甚至会使学生反感。例如,开展精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不要到了毕业季才开启就业指导教育,这样必然会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是要全方位、立體化开启职业规划教育,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对大一学生要引导和培养专业兴趣,以新生教育为契机,深入临床基地,初识就业环境,观摩职业场景。让学生通过宏观的职业体验获得自身感悟,提升对专业的兴趣,以避免对专业的盲目和不认可,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对大二学生旨在强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夯实基础知识,凝练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将早临床变为多临床,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实践效果。大三学生要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全面提升个人能力,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等,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不断积累、历练,达到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大四学生则需加强职场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教育等。大五的实习教育环节则是大学期间所有量变积累到质变的飞跃阶段,同时也是查漏补缺阶段,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达到成功进入职场的目的。
综上可见,辅导员作为供给方想要使接收对象取得良好效果,达到供需平衡,就得全面了解学生,具备多方的理论知识,如了解学生的专业前景,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法律知识、职业规划知识,职场礼仪知识等。
2.融合新供给媒体,打造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特色平台
高校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全面开启网络思政教育新局面,开创互动交流的新模式,加强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寒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环节的育人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切实提高供给的实效性。目前,陕西中医药大学各学院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阵地作用,以后要不断加强和创新,例如,开展辅导员论坛,设置学生和辅导员的网络对话版块,避免面对面对话模式的直白化,以利于深层的沟通和交流。
3.丰富供给内容,既要全方位、立体化,还要避免重复浪费
供给内容要全方位、立体化,不仅要开展日常管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公寓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常识教育、感恩教育等,又要密切结合社会实时热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塑造和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最终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时,高校必须有效剔除重复投入,解决同质化、低端化、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育“产品”并未得到学生接受和认可,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为例,通识实时要闻、了解国家大事是大学必须要把握的时政要点,但是如果不充分考虑供给的有效性,必然事倍功半。辅导员应该结合身边时事,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势教育,例如,在乐天萨德事件期间要重视引导正确的爱国表达方式,避免学生被社会闲杂人等蛊惑利用;在雾霾严重时期,要结合环保加强爱护生态、爱护家园、美化校园等教育活动。
4.优化供给机制,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除了规范日常管理制度外,更要充分体现评价机制的透明度,量化奖励机制,保证公开、公正、公平,同时配套健全的监督机制,最终使制度真正起到规范、调节的作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开展。例如,大学生关心的资助工作,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大学在校贫困生,但在具体的评定程序中,往往缺乏相对统一的贫困程度界定标准,就容易引发学生对评定结果的不满或者不认同。因此,首先要细化大学生助学金管理办法,制订大部分学生认同的评定细则,做到程序规范、透明、公开、公正、公平,保障绝大部分同学的权利。其次,要制订好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监督评定小组的程序是否合理合规,另一方面要监督受助者的日常行为表现,切实将国家的扶持利惠落实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中。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供给侧改革,目的在于开创大学生教育供给的新局面,建立科学、高效、平衡、精准化、对称化的供需关系,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2]《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光明日报》2013年3月16日。
[3]馮殿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问题刍议》,《才智》2016年第9期,第66页。
[4]郭瑾:《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5期,第65页。
[5]詹国华:《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亚太教育》2015年第21期,第117页。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