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芊儒
清明,假期;风和,日丽。
遇见老家,遇见林徽因,遇见《九十九度中》,遇见芸芸众生。
——题记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直纠结疑惑于这句佛家用语。直到这次清明节,带着林徽因的作品《九十九度中》回到老家,在老家读着《九十九度中》,在《九十九度中》读着老家的人们,读着读着,心有所悟。
平凡的人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拼搏、挣扎,他们痛苦地期待着幸福。就这样如蜉蝣般卑微而又壮烈地了结了自己碌碌的一生。小说采用了蒙太奇的写作手法,将各个人物的故事相互穿插叙述,他们的爱恨情仇都深深交织在一起,拼凑成上世纪的民国一隅。
难道这就是人生?唉,生活到底是啥模样?目光移开《九十九度中》的人物,投向阁楼外面小街上行色匆匆的人影,心中反复问自己。
恍惚中,小说中的人物似乎都走了出来,我的老家,我的身边,不就有这么一群忙碌的人儿么?他们不也正在“九十九度”的生活热浪中沉浮么?他们的眼,又见证了多少沧海桑田、悲欢离合……在尘世的大海里,他们拼命划桨,奋力与波浪抗争却终被冲回他们的往昔……
我的老家在一个小镇的一条老街上。上初中前,我在老家已生活了七年。七年是个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岁月。七年,虽不曾沧海桑田,人事却不知变了多少。
老街上的老店倒闭了,新店又接二连三地开张。这不,斜对角又开了家海参店!它的前身是一家小茶馆,可在我们这地方谁又有闲情逸致去抿一口袅袅清茶呢?茶馆里终日空无一人。这也倒算了,但不久之后离这不过三步路的距离,又开张一家同样门可罗雀的茶馆。顺理成章地,这两家店双双关门大吉。当时我就想:还真搞不懂店主们是怎么想的,两家店挤在一起开,抢那些惨淡的生意有意思吗?又想,或许两位店主都是文青,都渴望在这喧嚣的城市中留一份清欢吧。
心下想时,海参店中走出一位意气风发的中年人,他在店门口悠闲地踱来踮去,眉飞色舞地对着电话说:“行行,我这儿的货多得是!价钱好说……”有蔫蔫的黄菊花蹭到他光亮的皮鞋上,他不耐烦地一脚踢开,散落的细碎花瓣乘风流浪,我的心在那一瞬间被掐得生疼。
目光收回——呀,对面那家冷饮店又是什么时候开的?记得上次过来,那还是一个空空的店面,门用大锁锁实了,一张红纸凄凄然地贴在大门上,上书:出租。
没想到这么快又開了家新店了。“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脑海中顿时蹦出了这句诗。
新店门外的冰饮海报嚣张地贴在墙上,骄傲地向左邻右舍宣布自己的存在。小小的店铺中,店长和一个中年妇女交谈着。隐约听到这几句话:“我以前开过奶茶店、小吃店……但到最后都倒闭了,唉!这年头生意不好做啊,也不知这次会如何……”店长叹气的模样,是与这漂亮的小店不相衬的风景。
我鼻子一酸,新店、老店,关门、开门……如此反复,点点沥尽人们内心深处的悲怆。抬望眼,是一方婆娑绿影,大树顶上的鸟雀,大树的高枝,大树的低丫,大树的粗干……它们若是有口,若也明白这些悲欢,它们又会说什么呢?只怕是有口能言,也说不上什么吧。
原来如此。
再次咀嚼《九十九度中》,我终于明白了小说中人物有口不能言的苦楚。车夫们不跟权贵们讨公道,是因为相较于未来不确定的生活保障,他们更需要用眼前拼死拼活挣来的血汗钱去养活家人。他们可以不顾自己,但不可以让妻儿受到伤害。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了他们身上时,他们不退却,而是毅然承担起这些责任。他们不说,是源于他们坚忍的脾性。至于阿淑,或是她见了九哥与另一个“新时代”姑娘亲昵时自卑了吧,又或是她不想伤了母亲的心,只好委曲求全了吧?鲁迅当年娶自己第一任妻子朱安时,面对这包办婚姻,不也是怕伤着母亲的心,便顺了她的意。况且鲁迅也明白,那姑娘除了自己以外,又有谁愿意娶她?阿淑也不说,因为她生性善良啊!
“七十年的穿插,已经卷在历史的章页里,在今天的院里能呈露出多少,谁也不敢说。”那是民国时期穿旗袍、戴金丝眼镜的摩登男女的人生,他们的揣测、思量、执着、迷茫,抑或是沉沦,在这个“九十九度中”的天里,彰显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林徽因她那悲悯众生的人文情怀。林徽因的母亲只是她父亲不受宠的填房,她的童年并没有甜甜的冰糖葫芦和砰砰响的拨浪鼓,有的只是长辈的白眼。所以长大后的她会写下这样的小说,以此呼吁人们去关照那些平凡又平淡的人们——尽管这些人,我们或许素不相识,却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就像她在惨淡童年里所接触的那样。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也许林徽因的内心也无可言说的吧!《九十九度中》各色人等的心里也是无可言说的,抑或是大街小巷行色匆匆之辈的心里亦是无可言说的吧!
孰不知,这种种“不可说”,实是人们内心深处无可言语的“坚忍”!
生活有享受,也有无奈。不卑,不亢,我心从容;不争,不喧,我心平静;不攀,不比,我心淡然;不怒,不嗔,我心随和;不艾,不怨,我心坦然……人生固不完美,然曲折亦风景。
芸芸众生在“九十九度中”坚忍,我在芸芸众生曲折的风景里成长。
“芸芸众生在‘九十九度中坚忍,我在芸芸众生曲折的风景里成长。”这句结尾可谓是重锤定音,既高度概括了小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又真切道出了小作者在阅读中的精神成长。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小作者在阅读中慢慢地感悟到了生活底层人们的艰辛与坚忍,并由此联想到自己老家各色人等平凡又真实的生活,一颗林徽因式的悲悯之心在阅读中萌芽、成长。
指导老师: 厉雄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