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鸿
我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但不是最早进行商业栽培的国家,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增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2016年全球猕猴桃总产量427.5万t,其中中国239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55.9%。在中国猕猴桃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伴随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猕猴桃市场处于“相对稀缺”的卖方主导模式,掩盖了发展中的不平衡。然而,伴随猕猴桃总量的迅猛增长,我们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旧停留在数量增长阶段,忽略了对货架质量及消费者需求的关注,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猕猴桃种植依然是以农户承包土地为主的生产模式,种植规模小,缺乏栽培管理和病虫防治技术规范。农户为了获得更多收益,以提高产量和外观质量为目标进行生产作业,常导致植物激素和肥料过量使用,影响猕猴桃内在品质的形成。
猕猴桃冷库贮存中,一般贮存期长的果实更容易获得理想的市场售价和利润,这一规律引导销售者(生产者)在冷库管理中过分关注果实硬度和霉烂损耗。
猕猴桃产业完成了数量增长,但产业质量仍然比较低,特别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依然很弱。根据外贸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进口猕猴桃总量12.3万t,出口总量则不到0.5万t。
2017年度陕西猕猴桃主产区经历了异常气候,对猕猴桃的品质形成造成以下两方面不利影响:一是7—9月持续高温,超过猕猴桃光合高温极限阈值,多数猕猴桃光合作用净累积减弱,不利于内在品质(干物质)形成;二是9月近成熟期以来的连续阴雨天气,造成光照不足,也影响到猕猴桃光合效率以及内在品质 (干物质)形成。
从2017果季陕西猕猴桃销售情况看,除红阳、翠香、哑特等品种市场反馈良好,大部分品种市场需求疲软。据2017年8月17日到10月10日对陕西周至、眉县主要猕猴桃品种干物质检测数据分析,并与去年比较,2017年部分猕猴桃品种干物质含量低于2016年(图1)。
图1 2016—2017年猕猴桃主要品种干物质含量对比
我们都知道,干物质是反映猕猴桃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新西兰等猕猴桃产业发达国家衡量猕猴桃质量以及成熟度的关键指标。干物质高的果实,后熟之后可溶性固形物高,果实口感更甜,销售价格当然也要高。目前市场上干物质高的红阳、翠香、哑特等,均受到消费者青睐,其他品种的市场需求则相对较弱。
近期对主要猕猴桃品种取样,果实催熟后(硬度低于3 kg/cm2),检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1),也印证了图1中干物质的数据。
根据以上数据,并结合近期市场信息,2017果季猕猴桃出现了较大的质量和市场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果实内在质量(干物质)低于往年,消费者需求减弱,库存猕猴桃冷害风险增加。二是生长后期阴雨天气多,库存果实失水、霉烂比例增加。
表1 猕猴桃货架品质(可溶性固形物)检测数据%
为使猕猴桃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针对2017果季猕猴桃产业现状,我们在今年猕猴桃流通和经营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避免抢采,避免带雨、带露采收,采收后的猕猴桃进行适当愈伤处理,减少贮存和流通过程中的霉烂损失。
2)适当延迟采收,以提高果实的内在质量和货架品质,满足消费者对猕猴桃的品质需求。
3)及时校准贮库内的温度传感器和温度计,适当提高贮存温度,预防冷害的发生,减少低温贮存对猕猴桃货架品质的影响。
4)自觉抵制假劣保鲜剂的使用,抵制滥用化学制剂防霉,以免影响猕猴桃食用安全性。
5)根据市场反馈,顺应市场销售价格,避免过度惜售,造成后期不必要的损失。
6)积极开拓和扩大销售区域,畅通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