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志强 刘 彤
与以往IT技术相比,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神经网络可通过多维度、及时全面的数据学习训练获取知识和能力。实时、完备的感知数据需要各类前端硬件配合,随时性、实时性、隐私性的数据处理决定需要有本地AI计算终端,而“从有形到无形”并向更自然交互方式发展决定终端硬件需要有AI能力。
从媒介角度来看,互联网将凭借不断接近人类智慧的AI,在爆炸式的数据积累、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新型算法与性价比更高的计算力成熟的条件下,实现智能媒介并作为媒介助手和“社会雷达”。智能化的媒体依靠AI筛选大量的数据、文本、图片和视频,将实现媒体所有功能的信息聚合与分发,并为用户提供全面、及时、深入的个性化、智能化、实时化、精准化产品与服务。
2016年,AI进入3.0阶段。从感知到理解与决策,逐步具备自主“认知”能力;从软件到硬件,深入更多硬件平台及应用场景;从信息到服务,简单指令即可解决复杂问题;从虚拟到现实,全面跨越虚拟与现实社会间的数字鸿沟。全知、全能、全息,AI正拓宽媒体疆域。
以群体智能为理念先导、以知识体系构建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进入内容行业并带来全面升级:智能化驱动的内容生产2.0、以算法为核心的内容分发2.0、个性化与社交化交织的内容消费2.0。AI重新定义了人与人、人与信息的连接方式以及内容生产、分发与消费三者的关系,集成内容生产、分发与消费的平台似乎正在颠覆并重构媒体生态系统。
图1 智能时代重新定义三者的关系
机器新闻。伴随着自然语言理解、群智形式的修正反馈等技术日益成熟,机器人通过梳理人物关系、分析情绪等多种方式来量化文本,使得新闻业模式从PGC向UGC并正向AGC转变。实质上,从“内容创作”到“内容生产”便已传递出某种让“写作”走下神坛的意味。未来,机器新闻将发生智能演化,算法在极大程序上帮媒体人完成数据化工作,将带来未来“人机共生”的融合局面。
如今,机器人写作似乎正从概念变为现实。这些题材的共同点是内容通常涉及大量数据并能可视化呈现,此外,从内容到结构有相对固定的标准易于生成。未来,AI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解放人的体力和脑力。
传感器新闻。传感器成为更自由的“人的延伸”,主要集中在即时新闻、环境新闻以及无人机新闻等几个领域。利用精准的传感数据,可提升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让受众参与到新闻发现与制作中,可提升新闻的互动性;利用智能终端,可实现对视频效果及用户体验的前期监测等。其可拓展人的感知能力、探测未来动向并传导个性需求,在互动性、解释性、调查性等报道中作用凸显。
拥有采集环境、交通、健康、位置等数据的传感器,就将拥有未来的一种核心媒体资源。[1]未来,随着传感器的种类和应用领域的拓宽,把各种对象产生的数据输送给媒体,可帮助媒体从新的维度来揭示和描绘新闻事实。比如美国犹他州安装了一种带传感器的交通信号灯,能够识别交通流量,并通过自动改变信号灯来控制交通堵塞等。
分布式新闻。分布式新闻使用去中心化、去信任方式的区块链技术解决优质内容难以识别、传播和变现的问题。通过区块链“打赏模式”给优质新闻发布者、分享者,让参与者享受优质内容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打赏”,构建一个有价值且符合大众需求的新闻聚合和内容分享平台,打破传统信息互联网的局限性。
大多数有关于内容的创新是从某个平台的分布式内容形式出发,例如社交媒体平台、消息类应用平台以及VR。分布式发布便成为越来越多媒体的内容分发形式,他们越来越依赖诸如社交媒体、聊天应用等平台,以使内容最大限度地到达用户,这其中很多媒体都想要复制像嗡嗡喂(BuzzFeed)这样的数字原生媒体的成功模式。据统计约有80%的用户通过这些平台而非网站来获取BuzzFeed的资讯,这种内容分发策略使BuzzFeed取得了每月访问量高达50亿的傲人成绩。
个性化新闻。个性化新闻的任务是通过关键词来标识新闻信息,并结合人的行为属性来完成对新闻和人的分类,同时对于新出的新闻信息,通过归类分析,将其准确恰当地推送给需要的用户。在软件+服务为硬件增值的时代,个性化新闻不仅提供一种个性化新闻阅读体验,更从根本上推进了新闻资讯从聚合类到定制类的转变,精准个性化或将是新闻服务的趋势。
当前,腾讯、搜狐、新浪等新闻客户端为增强用户黏性并更好地“沉淀”用户,相继增加了智能推荐的页卡,进行个性化新闻推荐。如今日头条侧重根据阅读记录进行推荐;天天快报除阅读记录外,同时侧重用户自选标签和腾讯关系链推荐内容;UC头条则提出根据阿里大数据进行的精准推荐和用户人群泛阅读推荐。
场景化新闻。美国记者罗伯特·斯考伯曾大胆断言“未来的25年,互联网将进入新的时代——场景时代”。[2]场景具有移动(基于移动互联网用户思维的设计理念)、互动(通过社会化媒体互动分享)、高效(通过小而美的场景让新闻与用户信息高效连接)与智能(智能云后台操作可视化)等诸多特点,将带来一场从兴趣精准到需求精准的关乎未来的思维变革。
在当代数字社会中,得注意力者得天下。内容提供商可根据用户的使用时间、情景、渠道、活跃度等维度对用户分群,从数据去提炼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未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不再局限于时间、地点或状态,基于碎片化的新闻服务或将以场景的方式连接并成为核心逻辑。
对话式新闻。对话式新闻是通过有吸引力的聊天对话场景,辅之有承载力的媒介形态(如表情包、视频、图片等)将新闻展示给用户的新闻实践。其依托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深度学习等AI技术,使得机器具备“亿级”收录、“百万级”新闻理解、“毫秒级”推荐的能力,对新闻内容、观点与逻辑实现深度理解以及关联度计算,对其核心内容进行提炼,真正实现以交互完成新闻内容的交流。
对话式新闻具有上手成本低、互动性强以及轻松非正式等优点,用户可沉浸于内容本身。到目前为止,国外在新闻交互上的应用较多,包括“Quartz”“NewsPro 2.0”等,而国内的应用主要为“聊新闻”“下文”以及“新闻小封”等,相对较少。未来,通过对话的方式获取新闻将不仅变革信息获取、传递和利用模式,还将彻底变革人类对新闻形态的认知。
全景视频。全景视频具备全景、3D以及交互三个特点,其3D摄像设备支持360度全方位拍摄设备捕捉超清晰、多角度的画面,促使用户从围观者变成参与者。全景视频中,视频还可以通过模拟来自不同方向和距离的音效的“空间音频”技术实现增强,垂直领域纵深的优质内容将成为全景视频产品流量的堡垒和护城河。
如果说在线视频让人们的“观看方式”焕然一新,那么全景视频无疑让人们的“收视体验”天翻地覆。2016年4月,Youtube使用360度视频的流媒体直播服务并在科契拉音乐节上进行直播;2016年12月,推特在其直播平台Periscope上推出全景直播服务,用户将能360度无死角直播;2017年3月,脸书(Facebook)面向所有用户开放了可让用户“穿越”时间与空间的Live 360全景直播服务。由此预见,未来传媒业或将打造基于全景智能的从内容制作、节目分发、传输覆盖到终端呈现的完整生态系统。
虚拟与增强现实新闻。虚拟与增强现实将在内容(从浅层叙事到深度内容)、业态(从“各自为战”到“跨界融合”)、样式(从“原画复现”到“沉浸+参与”)三个方面影响新闻业的转向。[3]虚拟增强现实下的新闻创新,让信息从“二维”向“三维”跨越,让用户从与文字、图片、影像互动转换到与虚拟世界互动。
在国内,VR+新闻大致始于2015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首次引进全景VR视频设备全方位展示阅兵式;随后新华社制作了《带你“亲临”深圳滑坡救援现场》等;2017年,更是有多家媒体采用VR方式对党的十九大进行报道。未来,虚拟增强现实将笼罩现实,其与电影嫁接,为用户带来环幕电影、4/5/6/7D电影等;与电视嫁接,为用户带来虚拟演播室、虚拟广告等;与互联网嫁接,为用户带来电子商务演示、虚拟游戏等;与纸媒嫁接,为用户带来同步切换、浸入式新闻等。
AI时代,媒体应以内容、用户数据和服务为核心资源,以“传统媒体+APP+SNS+O2O+LBS等”为主要业态,[4]以多元智能终端为载体,在此基础上提供的连接、平台与应用的智能化,构建内容、技术、渠道、平台、服务等在内的互联网新媒体生态系统以实现生产力的突破性解放和消费力的全新升级,推动新闻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变革。
图2 智能化的数字生态共同体
在人们的生活甚至工作全面数字化背景下,互联网与各产业深度融合。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构建连接生产与管理各个环节的网络基础设施、数据链及信息系统,满足其在内容生产、分发、消费、体验和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需求,此举将促使媒体机构和各行各业由表及里地深度融合并打造生态级传媒集团。互联网下半场要解决各种个性化、分众化的消费升级必须依赖于大数据的知识说明分析的价值和功用。未来,在内容相关的前提下,AI实现文本、音频和视频三种不同的内容形式进一步聚合和相互转化。
如果说智能终端是人的感官的话,那么云就是大脑,可把智能终端和“云脑”完美结合起来。未来,所有自然语言理解和对话将快速构建知识体系,彻底打通服务供需双方的数据,实现用户需求与服务的精准匹配,把技术变成产品、服务、洞察、智能,知识驱动的交互式“智能服务”将大大降低交易的成本和时间,让用户可像使用煤气、水电一样在网络上进行带宽、存储与计算等资源,促使云化分享成为标配。未来最好的AI服务也将有可能化为无形,即与云服务结合,通过“云化”创新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努力实现传媒机构在云端用AI处理大数据的图景。
数据网络的普及以及人类分解信息能力的提高,让用户进入具有即时性、原生性、个性化、解释性等特征的数字信息流时代。数字技术将媒体内容演变成信息流并将使其从一种独立实体进化成为一种伴生物。[5]从连接数量来看,人的数量有限而物的数量无限,所以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数量将是人与人之间的数万倍;从连接强度看,人的精力有限而物的精力无限,它可以任何时间、地点处于在线状态。用户拥有的智能设备将变得更多并实现赋能,新增位置追踪、感知世界、虚拟世界等服务。未来将形成一张由终端、内容、人、服务这四个要素连接、交织成的智能互联网,将数十亿潜在用户和重要AI技术智慧连接。
新生代用户是全新物种,他们在内容消费上的兴趣导向、社交伴随、全移动化日常等属性,结合消费升级将浮现更多内容需求和场景。而此类消费趋势越来越趋向于效率和沉浸两种追求,推进低幼和白发用户开始进入媒体生态(3岁就用iPad的儿童或会抢红包的老年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平台,正在由多用户平台转变为全用户平台。作为全用户平台,全球AI加速技术赋能,并将促进C端(消费级)、B端(面向传媒、教育、娱乐等各类行业的企业级)和G端(公共服务机构)等平台用户之间的良性竞合。
海量数字内容的生成、社交传播与个性化分发技术迭代正在促成大内容战略。[6]以泛内容为核心的“大内容”平台开放战略将链接起用户每一个生活场景,并获得更多的生成土壤、交融机会、传播媒介、立体升维和持续性社会协同报道,从而打造一条从内容生产、多渠道构建、智能分发、商业化变现的完整内容生态链。与此同时,资讯泛滥带来劣币驱逐良币,未来媒体业将再次开启生产力扩容后的能力洗牌,优质内容的回归将是内容产业的一大优势。此外,内容生产也正在朝着数字可视化、深度化、多媒体化、场景化等方向发展,定制化+服务化将满足高价值特定人群内容需求。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科技爆发的时代,科技不仅创造出新的文化创作形式,也使历史文化资产得以更好地传播和分享。媒体从技术探索走向技术工程化和产品化,将大技术分界落地为适用媒体场景的模式创新,并逐步磨合进化为理性感性交融的人机协调,以AI为代表的新科技将在媒体产业深度落地。内容将实现实时化,可通过建立动态三表匹配(兴趣主表,强信息辅表,融合用户场景、位置、行为等数据的高权重动态表),覆盖用户每天的差异性和通用性需求。传媒业应积极探索新科技,发展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区块链、深度学习、媒体大脑等AI技术,成长为技术的驱动者和贡献者。
商业创新将源源不断的为媒体技术创新和内容升级提供物质支撑,同时,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将在精准场景化分发、会员精耕和消费需求理解上反哺商业进化之路,传统媒体应致力于从零和博弈的窄平台向共赢共生的宽平台转变。在数字生态共同体中,竞争的目的不是要取代,而是要让整个生态的发展更有持续性。平台型生态企业,作为基础设施提供者,应以“去中心化”以及全方位服务的平台能力,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更为包容创新和具有可持续性的智慧服务解决方案,在数字生态共同体中承担着更大责任。
群体智能推动下,万物互联、万物皆媒、万众皆媒触手可及,传播主体从以人主导到人机协同,传播内容从同质到分众与个性,传播媒介从单一到智能与全息,传播对象从消费者到生产力,未来将是人机协同的智慧时代与智能化的数字生态。未来已来,AI不仅将形塑整个传媒业的业态面貌,也将在微观上重构媒介生态,[7]或将控制所有新闻传播。媒体从业者应积极拥抱AI,迭代更新,升级自我。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