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建筑的光空间研究

2018-09-11 07:51陈素素刘子健吴苗苗
山西青年 2018年18期
关键词:光影养老老年人

陈素素 刘子健 吴苗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交通与土木建筑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一、社会老龄化背景

(一)老龄化比例的增加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带来的人均出生率的降低以及人均寿命延长,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比重日益增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成为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老龄化水平为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约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我国将成为超级老年型国家。

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趋势,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最贴近老年人生活、生理需求、医疗保健和精神文明的是养老社区最迫切的需求,而且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早已引起政府部门相当的重视,并把解决养老问题、建设养老社会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老龄化是挑战,也是机遇。老年人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社会的资源。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二)国内养老建筑现状

在老龄化趋势激增的背景下,继续延续我国子女照顾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是不现实的,对于养老建筑的需求量必然会增多,而我国现有养老建筑的研究和建设却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难以满足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需求。大多数的养老建筑及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还停留在满足基本功能的使用上,单纯地注重于“住”的方面,而忽略了建筑情感化设计、建筑空间质量对老年群体各方面的影响,导致现今仍无法从建筑领域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老年人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这影响着养老建筑设计的价值取向。许多国家老年人的自杀率持续上升,老年痴呆症、忧郁症等许多类型的精神疾病困扰着广大的老年人群,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家庭联系松散,丧偶以后独居的老人尤其感到孤寂落寞。于是,情感化设计应当成为养老建筑的主流,情感涉及最表象的就是情绪,情绪是人特有的情感属性,它支配着人们对事和人的态度。而光影艺术使空间具备了丰富的情感元素。光影能起到调节人情绪的作用,缓解不良情绪,调和情感与心理的依赖性。

路易斯·康说过:“没有自然光的空间不算是有生命力的。”然而调研中却发现,现今国内多数养老建筑的设计多忽略了光影这一要素的营造,如图2-图4,为佛山怡和之家养老院的部分室内空间,由于缺乏对光影融入养老建筑设计的考虑,室内多数局部开一扇窗,而且开窗面积大小、位置不佳,导致室内给人一种幽暗的感觉,容易使人情绪低落,即使是白天,都需要人工照明辅助,室内活动才得以更好进行。研究表明,60岁左右的老年人普遍视力衰退,若光线不足也会产生生理上的不利。如图5-6,这一部分空间开窗面积稍大些,光线较足给人以较好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但是光这一极具丰富情感的元素仍只发挥了它最基本的照明作用,对光影的利用仍是相当不足。

又如佛山幸福颐养院,调研中发现,虽然其室内建筑比较陈旧,内部空间比较幽暗,缺乏对光影设计的运用,但是其室外空间设计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阳光下树木的影子,从而产生了令人心旷神怡的效果,如图8-9所示,无论是水中凉亭还是房外走廊,由于光与其影子的介入,使得整个环境生机勃发,使人一在这个空间就容易产生愉悦的心情,也更乐于到室外活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同时增进了老年群体之间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的孤独之感。老年人内心的孤独感比较强,往往更希望与人交往畅谈,更需要心理慰藉。在这里,光十分奇妙地引导着人的行为发生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

再如佛山春晖颐养院,这座养老建筑的设计较上述的两座养老院在建筑空间与光影的关系上考虑稍周到一些,如图9-10,由于某些空间开窗面积较大使空间给人以敞亮轻松的感觉,但是其对光的运用仍然较为功能性,没有将光这一鲜活的元素充分地运用到建筑的空间的营造中去,譬如让建筑空间随着光影在一天的不同时段、在一年的不同季节里的不断变化,使室内外空间富有生命的动感,进而不断感染老年人的情绪,给他们的视觉与心灵提供丰富的感受,让老年人如有“返老还童”之感,在愉悦的光的空间中安度晚年。

总的来说,目前我们国家养老建筑设计的光空间营造并不乐观,很少有特别成功的案例,情感化设计仍处于初级阶段,平淡无味的建筑环境,无法形成老年群体乐于安居的场所。中国人亲属和家庭观念很强,多数喜欢热闹,有着子女照顾老人的传统,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数量相对更多,随着养老压力的增大,居家养老的模式渐渐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缺乏情感和趣味的养老居住环境,容易给老人孤寂之感,对其身心发展不利,因而很难让老人愿意主动来此种环境中颐养天年。导致在建筑领域方面,无法真正改善老年社会问题。

(图2-10均由作者拍摄)

(三)国外对养老建筑的光空间设计现状

放眼国外,如荷兰蒂尔堡老年之家,其建筑设计特别注重建筑立面构筑物对光的营造,面向庭院的立面全部由玻璃砖组成,一大面玻璃砖只在混凝土结构处被打断,白天,光从玻璃砖透进来,创造出一个持久变化的光环境,晚上,内部灯光则透出来照亮花园。建筑立面由穿孔铝板组成,透过穿孔铝板面,即便外界看不到它们,却在视觉上与周围环境保持联系。由于Wiel Arets对光影的敏锐捕捉,大大提升了这座建筑的内部环境质量,使建筑似乎充满了情感,增强了居住者间及居住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给人十分舒适愉悦的感受。

还有日本的晚霞福利楼,建筑师构思的是一个城市空间,通过与熟人共享的社交活动来激发居住者自立的潜力。两个直角的体量形成中间一个扇形中庭,中庭覆盖了透明玻璃和强化玻璃,光线从弧形南立面和天花中的各式玻璃透射进来,漫溢整个空间,为康复期的病人提供一个半室外的活动空间,病人在这里能感受到自然光和风的变化。

再如德国Altmuh河畔的老人之家,其西立面用滑动穿孔金属板系统来过滤入射光,使射入室内的光线经过一个过渡后变得柔和舒适,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透过金属板的光影也缓慢发生着变化,形成美丽的光斑,产生美妙的视觉感受,使人心情愉悦。

(图12-15由作者拍于《老年人居住建筑应对银发时代的住宅策略》一书)

(四)光空间对养老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未来养老建筑应体现生活的品质,它是人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的庇护所,它不但要满足居住的要求,也能够减轻老年人的忧虑,还能激发居住者的联想和生活的乐趣。而光影这一个极易被忽略的元素,尽管看似无形,但它调结与创造着神奇的环境效果,对人的情绪影响极大。可见光对建筑情感化设计的重要作用。

纵观世界,在近现代世界大师级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建筑空间的灵魂——光影的不可替代的存在,它是建筑设计师们追求的至高境界。许多建筑巨匠非常重视光影作为设计元素之一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朗香教堂就营造出一个完美的用光雕琢出来的美妙空间,他在朗香教堂中对光奇妙多变的表达和独到处理技巧,使得教堂被誉为上个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勒·柯布西耶曾说“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

90年代末墨西哥地域性建筑大师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也是一位“玩光”的建筑巨匠,他将光影充分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同时光影与色彩鲜艳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产生神奇的艺术效果和体验感受。如他的作品吉拉迪住宅,光透过建筑空间照进泳池内,与红白蓝交错的墙面、水面融合一起,形成一种梦幻般美丽的意境,充满诗意。他创造了一个建筑与自然光影、建筑与人、人与自然的对话。

拜读美国华裔建筑巨匠——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很显然看得出他对自然光的偏爱以及他在建筑中用光设计的娴熟技术,他的许多建筑作品与光的融合达到很高的境界。贝聿铭认为“要让光线来做设计”。

再追溯到古代西方建筑历史,同样会发现那里处处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如举世瞩目的古罗马万神庙,当自然光由圆洞泄入这个静谧幽暗的空间时,人们仿佛在聆听着从遥远的天国发来的神的意旨。再如古希腊雅典卫城,每逢传统节日游行队伍绕过神庙时,灿烂的阳光常常穿过柱廊,将明快的阴影投落在石壁上,形成一道有序列感的光影,十分美妙。光与影的魔术师——安藤忠雄就是在游历欧洲这些建筑物时得到了深刻的启发,他像操纵光的魔术师,如痴如醉地探索着光的情感化体现,由于对光的巧妙运用,使他的作品震撼人心。

可见,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建筑师们一直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建筑作品中演绎着光影的空间。充分地运用光这一非物质的元素能为建筑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心灵感受。他们探索光和空间的关系,通过视觉和身体的体验来营造出有趣的、富有生命力的空间。故从该角度研究分析如何将光为建筑带来的重要价值及它对人产生颇多的积极影响传递到老年群体身上,倡导在建筑设计领域体现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发挥余热,展现自尊和自我价值,以及对解决我国现今老龄化社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满足生理需求的光影空间

(一)居住空间

老年人生活在养老社区中也需要个人隐私,居住空间是养老社区中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之一,也是私密性要求最高的地方。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生理上需要照顾,居住空间的采光形式可以尽量多样化,无论是一居室、两居室还是单人间、多人间都应该控制通光量。对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在设计上理当更多思量自然采光的可控性,通过分析不同时段的光照强度和日照长度,同时利用各种构筑物演绎出不同的养老建筑光空间,满足不同时段、不同身体状况下老年人对光影的需求。人最先是通过眼睛来感受光影的变化,进而产生对建筑空间的感受,均衡稳定的光影能让人的眼睛趋于安全,心理感受趋于舒适;缓慢变化的光影又给人以活泼愉悦之感。设计师在居住空间设计时应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体现对养老建筑的人文关怀。

(二)公共空间

1.防止眩光

人从幽暗的空间走到明亮的空间,最初的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十分耀眼发眩,很难看清楚前方,要过几秒钟才能慢慢适应,这是光适应现象;反过来,刚从明亮的空间走进幽暗的空间,最初什么都看不清,经过一长段时间,视觉才能逐渐恢复,这是暗适应过程。眩光与离眼距离的呈平方成反比关系,且眩光随着光线入射角的变小能渐渐减弱。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视觉适应能力逐渐减弱,对光适应和暗适应过程的反应时间较年轻人长,对空间的感知比较迟钝,所以在养老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要注意室内和室外光空间的转换过渡,避免因眩光而产生危险,同时也要考虑折射和反光因素,在各出入口处把光线由外至内平缓过渡,不可出现突然强光的现象。

2.安装光导纤维

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器官逐渐老化,光感受器和视网膜神经细胞数量减少,导致在辨认色彩时有困难。因此可在光线较暗但老年人又经常出现的空间安装可调节光谱的光导纤维,引入外界的自然光,根据老年人的不用需求变换不同波长的光达到方便老年人行动,改善视觉感受,同时节约能源。

(三)交通空间

养老建筑的交通空间主要是走廊和电梯,楼梯。走廊主要有三种作用:一是疏散与通行,二是停留与休息,三是沟通与交往。当外部环境和身体自身因素受到限制时,走廊成为老年人高使用率的活动区域,这就要求走廊要有充足引入自然光的窗户。楼梯是还有行动能力的老年人用的垂直交通枢纽,休息平台要宽敞明亮,减少黑楼梯间的出现。电梯的出口处要防止眩光产生。同时可充分利用各种构筑物在窗户立面上形成一些列光影,使光线过渡得更加柔和同时产生灵动多变的交通光空间,活跃气氛,调节情绪。

三、满足心理需求的光影空间

(一)驱除孤独阴霾

由于社会化生活感的缺失,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的孤独感和以及对子女的依赖感。生活感的缺失让老人的忧愁、焦虑等消极情绪日益增加。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使得老人在精神上有新的寄托。养老建筑的光影空间设计要充分捕捉光这一元素,运用光影特效营造一个活泼又亲切的环境。光影的变化是有节奏的和规律的,它的介入,使人们能够很好的对生活的环境进行感受,这对于老年群体间,以及老人与外界之间的交流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驱除心中孤独的阴霾。

(二)增添生活乐趣

养老建筑中融入光影的多变性能够把丰富的情感表现到建筑环境中,正方形给人平直稳重之感,圆形给人柔和流动之感,三角形代表着进取的姿态。若运用这些有趣的形状创造出多变动人的光影,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年人开展绘画、书法、剪纸之类的艺术创作活动,不仅能帮助老年人打发空闲的时间,丰富生活内容,同时灵动的光影能对艺术创作产生启发,激发老人们的联想与想象,从而提升了生活情趣,使老年人也能够发挥夕阳余热,展现自我价值,再次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提升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进而带来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增强生活的趣味性。这种由于光而引发出来的一系列精神上的享受是帮助老人们“返老还童”的有限途径。

(三)营造归属氛围

落叶归根,老年人内心多数有强烈的归属感,从家中熟悉的环境转为养老社区中陌生的环境,容易因缺乏安全感和亲切感而产生焦虑的情绪。在建筑层面上,解决这一心理问题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光影在养老建筑中所代表的独特作用,介入光影空间变化营造亲切熟悉建筑空间环境,让他们在养老建筑中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场所要体现当地的人文特色与生活习俗,可以结合基地景观与绿化设计来谈,如可将佛山剪纸艺术或是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等人们熟悉的传统特色文化艺术产生的趣味光影融入到养老建筑的设计当中,使环境充满熟悉的趣味和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活泼的感受,让老年人能在较短时间内接纳和适应环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适应,给老年人创造一个可以终生依存的可持续的养老场所。

四、结语

中国迅速增长的老年群体和优化养老建筑的迫切需要,给建筑师们带来巨大的挑战。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对养老建筑的光空间设计进行了探讨,说明了光影设计在养老建筑设计中除了功能和理性的基本作用外,它在感性的领域更具强大的魅力,为推动光在养老建筑中的构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重新唤起建筑师对光影的关注,使未来我们国家的养老建筑不再仅限于满足低层次的日常需求,要能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活的品质,减轻老年人的忧虑,激发他们的联想和生活的乐趣,凸显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使老人们居住在养老社区中能感受到幸福感和归属感。从而在建筑层面上减轻我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而产生的社会压力,促进养老建筑设计更加情感化、人性化,符合中国国情。

猜你喜欢
光影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光影
光影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光影之下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