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惠阳 张思怡 陈堰泠 张棋雄 李晓媛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制造业国家战略。面对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泉州是我国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制造业的发展,包括当前面临的转型压力和积极求索的创新之路,都是我国制造业成长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探讨泉州市民营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的困境,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智能制造;泉州
一、泉州市制造业基础及其困境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作为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和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泉州市在福建省率先启动了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拉开了“泉州制造”向“泉州智造”转型的序幕。在“中国制造2025”试点建设以来,泉州市逐步形成了智造转型的顶层设计和初具雏形的产业布局。
凭借发达的制造业,泉州的经济体量已连续18年居全省首位。然而,由于经济体量巨大,想要腾挪出新的发展空间极为不易。尤其是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传统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去库存、去落后产能的担子沉重。在经济转型窗口期和新旧动力转换期,泉州市制造业提升困难重重:
(一)政策引擎动力不足
在制造业转型的攻坚期,政策支持是泉州推进“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建设的重要动力。要实现装备的改造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中小民营企业占主体的泉州而言,财政奖补成为非常关键的引导力量。目前泉州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财政奖补为主,税收、金融手段为辅的扶持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转型所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政府的资金投入大多为事中或事后行为,一方面,未能体现公共财政“事前”引导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扶强不扶弱”的“马太效应”。
(二)企业自主改造意愿不强
泉州的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爱拼敢赢的闽商精神是泉州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但在制造业转型的窗口期,民营企业的一些内在不足也表现得比较突出。一是民营企业家的眼光、视野不够开阔,也比较现实,与国家战略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民营企业家“守成”的意识较为浓厚,谁都不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了回避风险.不愿意率先打破成规。
(三)区域人才竞争力不足
优势先进技术的融合、吸收和创新,是一个知识密度高的系统工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泉州相对来说仍是一个人才洼地,本地院校以高职高专居多,这类学校的生源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需求。引入的人才工程第三方平台理论性人才居多,实践经验不足,且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对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帮助不大。
二、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健全政策动力机制,有效实现产业政策预期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泉州政府应围绕“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提高政策投入的效益。一是采用服务为主,奖补为辅的帮扶机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带动民间资本投入装备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各领域。二是稳妥有序促进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培育一批示范行业协会,形成企业和行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三是为国内外数控技术研发和应用交流提供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和平台,加强数控装备生产企业、数控技术研发机构与用户之间的交流,达成技术服务商、设备供应商与用户间的共识。
(二)激发企业主体意识,构建创新驱动长效机制
企业是創新、技术扩散和变迁的中心,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组织是产业创新系统的核心结构。政府层面上,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企业家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聘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培训,提高企业对数控技术和智能制造的理论和实践认知。其次,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政府采购第三方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协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和装备升级方案。最后,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技术研发和装备改造筹集资金。此外,从企业层面上看,在转型变革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应重视提高企业组织的效率,通过制度激励等方式构建内部创新的长效驱动机制。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人力资本持续积累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因素具有突出作用,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持续增长和积累。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取代物质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原动力。因此,泉州要进一步加强智能制造相关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环境、尊重知识的氛围、人性化的服务以及合适的待遇,努力优化引才“软环境”,完善“硬环境”建设,让高层次人才愿意来、乐意来、留得住。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引进高级研发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创造条件采用重点工程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搞好人才引进和交流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城市规范建设和管理,切实解决人才所遇到的人户难、档案调动难、家属随迁难、子女教育难等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
[2]左世全.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战略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12-8-13(5).
[3]王歲,李宏艳.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路径研究一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2).
[4]金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
[5]丁向琴,丁荣乐.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科技风,2015(21).
[6]左世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4(03).
[7]朱剑英.智能制造的意义、技术与实现[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3(03).
[8]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
[9]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
[1O]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九条措施的通知(闽政[201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