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要:财政部2012年开始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各事业单位根据国家及主管行业的相关要求,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各单位通过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规范经济管理行为,有效提高经济风险防控能力,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旨在为提高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水平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一、研究背景
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形式,由国家主办,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但相比企业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而言,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相对落后,对其发展形成严重的阻碍。
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2年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4年1月1日起旅行。规范出台后,各单位开展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2017年以来,财政部陆续出台了《政府会计制度》及配套规范,要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2019年开始全面实施,旨在适应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需要。新制度首次增加了预算会计的内容,也是对预算业务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做好预算的内控管理,从编制的及时准确,到审批的合规完整,再到执行的合理有序,最后到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都是值得财务人员思考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实施内部控制既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单位自身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还要防范经济业务的风险。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意义,除了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等基础功能以外,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升单位管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对事业单位更加重要。
(一)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除财政拨款外,还有非本级拨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等等,来源众多,且大部分资金都有其专门的使用规则。为管好资金,防止有人钻空子,就需要有完善的资金收支制度做保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反腐力度不断加大,部分事业单位也需要公开“三公经费”,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提升单位资金的安全和经济效益、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让全员强化红线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腐败行为和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通常给人们的感觉是工作清闲,办事效率较低,究其原因是事业单位在工作上更讲究程序的规范,凡事要按程序办,缺少灵活性。实施内部控制,将制度融入单位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运用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优化各项业务流程,既可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又能全面提升单位管理水平。
(三)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十八大以来,随着“简政放权”、“放管服”等思想的提出,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所发展,在满足规范性的同时,将改革的成果融入到服务中去,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所以,这就需要事业单位重新梳理内部管理规范,在满足风险防范与监控的情况下,简化办事程序,才能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三、内控工作的现状
(一)制度体系不健全
当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已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仍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情况:一是未构建符合本单位情况和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单位只是照搬照抄国家或上级机关的制度,与单位实际情况存在差异,致使遇到问题才发现无制度可依。二是尚未完全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由各部门分别制定,缺乏通盘考虑,存在管理口径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导致工作不畅,影响效率。三是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落实,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内部控制只能流于形式。
(二)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管理
业务部门按照各自单一的职能需求采购或开发信息系统,由于相关设备技术标准不统一,兼容性不强,造成不同信息系统数据无法共享,形成“信息孤岛”。此外,由于各系统独立存在,导致管理难度加大,维护成本增加。
(三)预算管理不合理,绩效管理待完善
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普遍存在“前松后紧”、调整过多、执行率低等问题,大多数单位未建立预算分析和考核机制,也不清楚影响单位预算执行率的真正原因,且执行率的高低与部门下年预算的核定或部门领导的考核无关,因此预算弹性和随意性较大,缺乏了权威性和约束性。此外决算的不准确、不及时,也没有起到事后控制的作用,
四、对策研究
针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一)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各单位应按照内控要求,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分析风险隐患,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并通过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等内部控制方法,加强管控,实现内控体系全面、有效实施。该体系要以财务控制为核心、以风险控制为导向,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流程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已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单位,要定期对制度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检查,对于内控设计与执行方面的不足,要积极整改,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二)建设统一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提高自动化办公水平
为全面提高单位信息化管理水平,应基于单位总体战略,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对现有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实现集业务管理、采购、资產、合同、人力资源、预算、会计报销与核算于一体的信息化办公平台,促进不同业务模块数据、业务与财务数据之问的相互关联,实现各类数据的实时统计与自动分析功能,为业财融合奠定基础。
(三)加强预算管控,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也是《政府会计制度》中预算会计核算的基础。各单位应当加强执行监控,在财务管理系统中设置预算管理模块,实时掌控整体执行情况,同时各部门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预算执行效率,加快预算进度。此外,应建立预算执行适时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并研究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国家对预算管理提出的要求,目标是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单位应真正建立起“评价结果有运用”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对预算执行和完成情况予以量化,改变超支不罚、节约不奖的局面。
五、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管理制度,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掣肘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对此,应该采取优化措施,提高单位内控工作水平,促进单位良性发展,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