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皞 项仁萌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天然气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资源和能源总量急剧减少,如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当前主要内容。为了可以提升天然气开采效益,应该加强天然气计量工作,把握天然气计量优缺点的同时,寻求合理措施予以改进,以求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具天然气计量现状进行分析,把握天然气计量原理,客观阐述天然氣的计量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天然气计量;发展趋势;流量计
作为一种清洁和高效的优质化工原料,天然气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做好天然气计量工作成为当前主要工作,同时也是天然气贸易双方结算的主要依据。通过编制合理的管线运营方案,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生产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维护贸易公平,为各项业务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和保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天然气计量研究,有助于实现贸易活动的公平展开,降低生产成本,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支持。
1 天然气计量发展现状
1.1 天然气计量系统定义
就天然气计量来看,主要是指天然气流动期间测量气流。通过对天然气测量系统的优化设计,综合考量影响天然气计量的因素,建立相配套的计量标准,提升计量结果精准度,以便于为后续的维护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1.2 天然气计量现状
我国的天然气计量建设发展中,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差距显著,结合国外标准和实际情况,推动计量仪表不断研制和创新,测量精准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天然计量相关工作研究中,无论是仪表选型、使用还是维护管理均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通过编制相应的SY/T6143-1996《天然气流量标准孔板计量方法》天然气计量标准,有助于后续工作规范化开展。但尽管如此,我国的天然气计量标准尚不完善,难以同国际接轨。就我国的天然气计量方式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①涡轮流量计量:通过气体来推动流量计的转子转动,转子转动次数检测结果基础上,实现气体流量的计量。此项技术测量范围广,可以获得精准的测量结果,通常涡流不确定度为0.5%~1.0%范围内;输出脉冲频率信号,计算机配套齐全,后续安装便捷。但是,此项技术属于可移动的部件,很容易损坏。
②孔板流量计量:在流动连续性方程基础上,结合流量守恒定律相关知识,气体流经气流装置后,流束在孔板处形成局部收缩,流速随之增加,孔板前后产生压力差,流速越大,孔板前后差越大,在此基础上实现天然气的计量。作为当前国内天然气计量的主要方式,工作经验丰富,但仍然存在一定偏差,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③超声波流量计量:通过超声波转换器实现电能转变为超声波,通过特定方式将其发射到被测流体,接收器接收信号后,在超声波传输方向和时间基础上,计算气体流体。此项技术原理简单,测量精度高,可以双向流量计量,提升测量结果精准度。但同时,此项技术价格昂贵,更适合应用在大、中口径的天然气计量工作中。
④气体腰轮流量计:周期性充满空间的气体,测量气体体积流量。此项技术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较为成熟,更适合应用在低容量和高压环境。不需要直管段,安装要求低。但是,安装期间壳体的管线受力作用不强。
2 天然气计量的发展趋势
2.1 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天然气计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天然气计量难度较大。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在天然气计量中,为后续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天然气计量系统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和保障。此种系统需要遵循相应标准程序,实现对天然气流量记录、传输和存储,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远程操作和控制。所以,天然气计量自动化和智能化是主要发展趋势。
2.2 计量仪表的多元化
以往的天然气流量计量仪表单一,结构简单,策略测量存在一系列的误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天然气贸易结算公平,制约后续的天然气工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可以满足天然气测量多样化需求,逐渐研发出多种类型的流量计,流量的选型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结合不同测量介质和测量范围,针对性选择流量计,以便于满足生产多样化需求。
2.3 计量标准完善化
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计量标准随之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国外先进计量计划的广泛应用,与国际标准接轨。我国的天然气计量已经形成完整体系,朝着多重标准方向发展。
2.4 计量属性精确性
计量体积逐渐朝着能量方向转变,从中可以了解到天然气计量技术精准性。能量计量方式具有公平性属性,维护贸易市场公平的同时,成为我国天然气计量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2.5 计量管理制度化
在当前市场经济持续发展背景下,对于天然气计量精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量计量逐渐从单一数据朝着系统管理方向发展,有助于提升现场流量计量管理水平,尽可能避免计量纠纷问题出现。
3 结论
综上所述,天然气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资源保障,加强天然气计量是必然选择,通过对计量技术创新和完善,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维护贸易公平,提升计量结果精准度,以便于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帆.我国天然气计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计量,2015,11(0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