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钊
【摘 要】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给学生可以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104
从小学数学角度看,问题解决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学科本身或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教学活动。作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数学问题解决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一、合作探究,寻找策略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重点,是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情感与态度的体验过程。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因此,教师应根据提出的问题拟定合作探究的具体要求(包含学生的分工)。在探究过程中,要落实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及交往理念在探究中也得到了发展。
在教学“租车”这课时,有一道题:有38位同学乘车去郊游,大巴限乘15人,每辆租金180元;面包车限乘8人,每辆租金120元。怎样租车更合算呢?有的学生说:租3辆大巴。有的学生说:不好,租5辆面包车吧。师:为什么不好呢?生:租3辆大巴浪费7个位置,租5辆面包车才浪费2个位置。师:看来浪费的空位越多就越不合算,是吧?结果是这样的吗?还有更合算的租车方法吗?请你们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并动手算一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争得热火朝天,有的还动手快速地算了起来……最后,在大家的交流互补中,得出了结论:空位越少越合算;哪种车更合算,就多用哪种车。这样实用的生活经验就在孩子们的探究合作交流中浮出水面了。
二、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小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三、回归生活,应用问题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比较注重题型训练。这种理念和教学策略导致的结果是使学生在枯燥而抽象的数学术语中,并最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怕数学、厌数学的心理。
比如在“有多重”的教学中,我在课堂上带了两袋500克的碘盐,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还有硬币,让学生看看上面的标注,再掂一掂它们的质量,最后以小组形式再亲自动手用天平称出5枚硬币的质量,并计算出1枚硬币的质量。
再比如学了“周长”后,就让学生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面的长和宽,然后计算,甚至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量自己家里家具面的长和宽。学“年、月、日”,让孩子们看日历,查找每月有多少天,然后比较看有什么规律。“看日历”教学中,让孩子们从日历中找出我国的重大节日。
在“用数学”中,孩子们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又让孩子们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四、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不同个数(5个、9个、12个、17个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5个、17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9个、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却有多种拼法呢?(2)这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3)是否给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长方形个数的方法就越多呢?然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个数”的特点,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发现其中隐含的知识点:当小正方形“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当小正方形“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时,能拼成多个长方形。从而引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定义。这样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皓.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陈丽利.小学分数教学中的数学基本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