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述衔接和问题—解决模式一直被视为语篇语言学中相对突出和经典的形式。本文将重述衔接应用于问题—解决模式,以高中英語阅读教学为例,将重复、近义词、上下义纳入到问题—解决模式的“情景—问题—解决—评价”的过程中,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重述衔接;问题—解决模式;建构;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吴庆博(1993- ),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研究。
本文将重述衔接的三种主要方式和问题—解决模式的四个基本过程做建构式讨论,希望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一、重述衔接与问题—解决模式的定义
重述是词汇衔接关系中的一种最常见的方法。重述大致相当于重复,即反复使用一些标志性词汇来衔接整个篇章。这些标志性词汇包括重复、近义词、和上下义等。本文将对以上三种重述衔接方式进行讨论。
同样的,问题—解决模式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篇章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Hoey更加详尽地对“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探讨,他把这种模式细化分解为“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四个组成部分。
二、重述衔接在问题—解决模式中的应用
1.重复与问题—解决模式。重复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简单重复和曲折重复(如:do, did, done, doing)。在篇章中反复重复的一般是关键词,在语篇模式的四个阶段中会反复出现,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例如:
情景:not everyone in the world requires the same amount of living space.
问题:knowing your own psychological (心理的) space needs is important.
反应:Many parents now give their children more free space, not only physically, but psychologically.
评价:It s good for the formation of independence.
在情景、问题和反应阶段都反复出现的一个词就是space。每个阶段都重复讨论着一个相同的对象,那就是“个人空间”,表明了父母要从小给予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个语篇片段就将简单重复的衔接与问题—解决模式结合在了一起,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篇章的时候特别指出。
2.近义词与问题—解决模式。近义词是指具有相同意义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在语篇中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在问题—解决模式的各个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些起到衔接作用的近义词,理出了它们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篇章。例如:
情景:Photography is now a big business.
问题:Taking pictures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also more complicated and more expensive than it used to be.
反应: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cameras and how it is used, join the club please.
通过分析篇章模式可以发现,本篇是一则问题—解决模式的广告篇章。在前三个阶段分别出现了三个词Photography,taking pictures和cameras,都含有“摄影”的意思,那么这则广告的主题就是“摄影”。那么在阅读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提醒学生过滤掉不相关内容,直入主题。
3.上下义与问题—解决模式。上下义关系指的是两个词之间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包含了另一个词的意义的语言现象,是表示宽泛概念的词项和表示具体概念的词项的一种纵向关系。例如animal和dog,get和buy,furniture和chair等之间就具有这样一种关系。例如:
情景:There was a traffic accident.
问题:I met an news reporter who forgot to bring his camera.
反应:I lent my camera to him.
评价:The writer felt very happy.
在这个篇章中,貌似出现了两个毫无关联主语news reporter和writer,但仔细辨析后可以得出结论,news reporter是writer的下义词,两个词指的是同一个人,由此更能够清楚地理解这个问题—解决模式。
三、教学启示
第一,宏观理解与微观教学相结合,灵活使用阅读策略。第二,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实践重于理论。第三,运用大量实例,理解建构关系。
四、结束语
本文关于重述衔接和问题—解决模式的研究仍处于非常浅显的表面,只是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并且并不是所有阅读都适用于这个方法,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Hoey M.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M].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3: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