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17版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将高中生需要掌握的语言技能分为听、说、读、看、写。其中“看”指的就是理解多模态语篇的能力。本文旨在以新伦敦小组提出的“设计”理念为基础,探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模式,寻求改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中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水平。
【关键词】多模态识读;设计;高中;英语阅读
【作者简介】吴丹,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一、引言
在语言文字诞生之前,史前人类利用手势、拟态语等非文字资源来进行交际。在现代社会,人类在习得语言、入学识字之前通过声音、图形、图画来传达意义,表达情感。虽然在文字出现之后,利用文字记录和传递信息是最精准、最有效的手段,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未完全放弃利用语言文字之外的其它模态来实现交际目的。而且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声音、图片、颜色、动画等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作为高中英语语言教学者,除了教授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以外,还应该注重其它非文字资源协助传达意义的功能,引导学习者理解并掌握文字信息与非文字信息是如何共同建构意义的。在2017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语言技能进行了调整,从原来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增加为听、说、读、看、写五项技能。其中的“看”(viewing)指的就是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基于此,本文试图分析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模式,并将之引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以此丰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阅读课堂的兴趣,提升学生解读英语语篇的能力。
二、多模态识读能力
多模态识读(Multiliteracy)指具有阅读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媒体和模态的信息,并能循此产生相应的材料(胡壮麟 2007)。多模态识读能力除了关注多模态语篇中的各种资源,还特别关注学习者识读这些多模态的能力。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的产物教育学界对它的关注和研究。
1996年新伦敦小组提出了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概念,并提出了相应的多模态识读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设计”意义。它包含可利用的设计(Available Designs)、设计过程(Designing)和重新设计(The Redesigned)。其中,可利用的设计是指已有意义资源,也是设计的资源。设计过程是在建构意义过程中利用已有资源所做的工作。再设计是通过设计过程再生和转换的资源(张德禄,张时倩 2014)。
在这个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新伦敦小组(1996)提出了培养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教学模式。它包含四个部分:实地操练(Situated Practice)、明确指导(Overt Instruction)、批判性框定(Critical Framing)和改造操練(Transformed Practice)。张德禄(2012)认为这四个步骤之间是一个循环模式,而且各步骤之间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要根据每一次具体的教学实践来决定孰先孰后。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模式
在研究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笔者以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模式为基础,研究探讨可将此模式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根据新伦敦小组(1996)所阐述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笔者将教学步骤划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教师的明确指导、浸入式的实地操练、师生互动型的批判性阅读、深入巩固的改造操练。以下笔者将结合《人教版》选修六Unit 4 Global Warming阅读课文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 —— But Does it Matter?介绍这四个教学环节。
1.教师的明确指导。在多模态时代,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张征 2013)。教师最先做的是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发现阅读语篇中其它非文字模态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分析这些非文字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与文字信息一起产生意义,从而达到全面理解阅读语篇的目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过程,不同于以往“满堂灌”的知识输入过程。在这样的课堂设计里教师起到亲身示范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示范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活动。在本篇课文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前的配图(一间玻璃温室),让学生讨论玻璃温室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并思考作者利用此图的目的。接着,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印刷字体、排版和配图(两幅图表),进一步预测本篇课文的主题、体裁(语类)及语言风格。从对本文中多模态资源的分析,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文是一篇科学报告,注重以数据为证,语言风格中立、客观。
2.浸入式的实地操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亲身示范转化为学生的亲身体验,从教师的课堂设计过渡到了学生的活动设计。教师的指导在这一环节中应该贯穿始终,并不是做“甩手掌柜”。教师要先给予学生明确的活动任务,并适当地提出完成任务的目标,这样学生们才可以开展有的放矢的设计活动。例如,依据本篇课文,教师创设了一个设计任务:学校科学节活动中需要进行有关于全球变暖的环保意识宣传,请制作一份PPT演示文稿,向同学们普及相关的知识。在开始制作之前,教师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了解篇章结构,归纳文中关键词句,并以此为依据构思PPT课件的主要内容。之后,学生们按小组活动形式进一步讨论PPT课件设计制作的细节,分析可利用的资源并商讨各组员之间的分工。
3.师生互动型的批判性阅读。这种批判性阅读可以发生在两个阶段。一次是在实景操练之中,主要是学生们在自己的设计活动中,对自己所需要选择的语言文字和各种多模态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和框定。另外一次批判性阅读可以发生在学生们的设计完成之后。在本次阅读设计活动中,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在网络寻找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并经过小组讨论筛选和确定各种多模态资源以及各模态之间的编排、呈现顺序,最后小组内独立完成制作。之后,教师让各小组在班级内分别进行展示,学生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探讨哪个小组的作品可以将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源进行最理想的整合、编排和呈现,最终学生们在班级内进行投票,评选出优秀的设计成果。
4.深入巩固的改造操练。所谓改造,就是学生们对自己先前的设计进行再创造。在具体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新话题,即新语境。但这个新话题是与之前学生进行设计的课文内容或设计方法相关的,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之前设计实践中所得到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已有资源,并得到巩固和强化。在这次设计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原先制作的PPT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再设计一张海报,因为海报的容量比PPT文档更为有限,因此学生必须将先前PPT设计中的各种多模态资源进一步甄别、筛选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设计。
总之,这四个教学步骤会根据每一次实际教学情况变换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有些步骤也可能贯穿于其他教学步骤之中,例如教师的明确指导。因此,為了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步骤,教师应该考虑到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特点和重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
四、小结
在高中阶段推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师要有推陈出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来进行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尝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毕竟,传统的以理解语言文字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已普遍运用多年,并且也曾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师们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法做过大量深入的研究,熟练于心且运用自如。所以,要尝试新事物、改变旧习惯是需要教师们花上许多时间、精力和勇气来探索的。
其次,学生要转变被动的学习观念。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通过设计来学习,学习者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主动参与其中,相比于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学习者需要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获得结论,设计作品,完成任务。教师的指导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充分配合,这样所有的教学环节才能得以有序、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3]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14.
[4]张德禄,张时倩.论设计学习——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7(2):1-8.
[5]张征.基于“设计”理念的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11-15.
[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选修六)[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