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恩”课程中培养幼儿感恩品质的实践研究

2018-09-10 11:45黄慰慈
大东方 2018年3期
关键词:感恩消防员小班

黄慰慈

一、问题提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有这样一条教育目标: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伸手可得的幸福往往让他们忘记了品味幸福的可贵。家长们也一边感叹着孩子的不懂事,一边又因为本能的宠溺原谅了太过自我中心的孩子。我们认为,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幼儿期的培养教育是孩子终身奠基的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学会感恩能够让我们生活得更快乐,因为柔软的心不再受困于个人得失的斤斤计较。有了一颗感恩之心,孩子从小懂得善待身边的人,在享受爱的同时付出爱,然后收获更多的爱。介于以上问题,我们确立了“在‘感恩课程中培养幼儿感恩品质”的研究课题,期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让幼儿体验快乐、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概念界定

感恩 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感恩一种品质,是社会文明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相处的润滑剂,是个体作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基本品德。

感恩教育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幼儿进行知恩、感恩、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感恩”课程目标

总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身边的幸福与快乐,感受家人、老师、同伴以及周围人对自己所付出的爱,在感恩活动中,能与感恩对象产生情感共鸣。

2.引导幼儿爱父母、老师、长辈等,体验父母家人以及周围人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尊重并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在引导幼儿懂得感恩的基础上,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并体验帮助和回报的快乐。

各年龄段分目标

小班

(1)体验感受感恩节的一些活动

(2)初步体会家人和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了解这就是爱

(3)愿意亲亲、抱抱家人和老师,能在成人引导下学说“谢谢”“我爱爸爸妈妈”“我爱老师”等

中班

(1)乐意参与感恩系列活动

(2)知道有很多人在关心我们、爱我们,能用完整地语言表达出周围人对自己的关爱

(3)乐意用肢体、语言、表情等方式表达感谢

(4)愿意帮助同伴、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帮助他人并得到回报的快乐

大班

(1)了解感恩节的来历和风俗

(2)能关注到社会上许多人在为大家服务,愿意和老师一起布置感恩节环境

(3)能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怀

(4)乐意在生活中帮助他人,体验帮助和回报的快乐

(二)“感恩”课程内容

三、研究成果概述

(一)“感恩”课程实施的途径

在“感恩”课程构建与实施中,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之后,就必须选择适当的活动实施途径。“感恩”课程内容主要通过班级活动、年级组活动、全园性活动以及与家庭社区联合开展的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

1.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主要分为三种形式:集体教学、游戏和渗透于一日活动中的内容。集体教学是安排于学习时间进行,内容是和感恩教育有关的集体教学活动。如:大班的音乐活动:感恩的心、语言活动:感谢等等。游戏活动是结合感恩节的习俗内容而设计的体育游戏,如:运南瓜比赛、南瓜赛跑等等。渗透于一日活动中的内容则是老师将活动内容渗透于班级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开展,如:利用晨会时间开展的“我的感恩小故事”、利用睡前欣赏环节进行的古诗欣赏“悯农、游子吟等等”、利用午睡起床时间进行的“帮帮乐”、“我来帮助你”活动。通过班级活动让幼儿在说说、听听、做做中感恩情感得到有效培养。

如:“帮帮乐”活动是在大班开展的活动。每天午睡起床后,大班幼儿会去到小班午睡室帮助弟弟妹妹穿衣裤,目的是让大班幼儿学习从自助到他助,体验帮助和回报的快乐。此项活动开始后,每天午睡起床,只要轮到去小班帮忙的大班孩子总是会动作特别迅速地整理好自己的衣物,原本需要5分钟自己整理衣物时间在这一天往往只需要3分钟左右,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这些大班孩子会去到小班午睡室为弟弟妹妹穿衣裤。刚开始小班的孩子会有一些陌生,会有一些拒绝。但渐渐地,小班孩子会对大班哥哥姐姐有一种期待,午睡醒来小班孩子会问老师:“今天哥哥姐姐回来吗?”等看到大班孩子一进午睡室,小班孩子马上会热情地招呼大班孩子,彼此的情感越来越深厚。在此活动中,大班孩子的责任感不仅得到培养,同时他们也体验到了帮助与回报的快乐。

2.年级组活动

是由年级组统一组织、实施的情感体验活动,活动内容的年龄特点明显。比如:在“感恩”课程内容中,小班的年级组活动有“亲子照片秀”和“感恩书签”。这两个活动都是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设计的,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最需要感谢的就是自己的家人,他们每天都与家人亲密接触,衣食住行都在家人的照料下进行。家人对自己付出的关心和爱有必要让孩子去感受和了解,知道这就是爱。进而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又如:感恩书签,这也是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的又一个活动。对于大班孩子来说,由于知识技能的丰富,他们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感恩卡的设计与制作。而对于中班我们这设计了亲子感恩卡制作,让孩子在家人的帮助下共同完成感恩卡的制作。小班幼儿刚进园两个多月,各方面还显得比较稚嫩,如何让他们也能完成一份感恩卡的制作?我们進行了思考和设计,最终决定用书签的形式来表达孩子对家人的感谢,同时也能让家人收到这份礼物后能够永久珍藏。因此,我们小班的感恩书签是采用半成品制作的方式,老师提供书签的模板,书签正面是一株梅花半成品,幼儿用手指点画的形式,添画梅花。书签反面是一首感谢的小诗。书签制作利用11月份第三周每天下午个别化区角活动时间,老师分批指导孩子进行制作。待所有幼儿完成后,老师将书签进行塑封、打孔、穿丝带。然后在感恩节当天让孩子带回家送给家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谢。

年级组活动内容更能凸显该年龄段幼儿发展特点,让幼儿的活动体验更快乐。

3.全园性活动

是以园区为单位组织开展的情感体验活动,一般全园性活动放在上午统一时间段进行,由教师与后勤人员共同配合完成。

比如:一起过感恩节,各班老师都会组织幼儿来说说聊聊感恩节,了解感恩节的时间、习俗,然后一起来玩玩感恩节的游戏,最后品尝感恩节的食物。让孩子在說说玩玩尝尝中对感恩节有一个了解和认识,丰富幼儿的多元文化。通过全园性的大活动,孩子的体验会更加深刻,对感恩情节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拓展。

4.家园、社区活动

是借助幼儿园周边资源或在幼儿家庭中进行的情感体验活动,通过带领幼儿去到社区分发感恩礼物,让孩子了解了生活中有那么多关心、服务我们的人,懂得要去感谢他们。通过家庭中的感恩教育,让孩子懂得要感谢家人,同时父母也能为孩子提供榜样示范。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对待长辈的感恩态度,在与人交往中父母对待他人的感恩态度等等,这些都能够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

(二)“感恩”课程实施的方法

1.实践体验法

实践体验式是指教师根据活动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老师的鼓励引导,帮助幼儿形成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最有效地情感培养形式是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获取,因此该种形式能够最直接地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比说教的形式效果更好。

如:在大班的 “我要感谢你”活动中,老师带领大班幼儿来到附近的消防部队,和消防员叔叔来一场面对面的交流、互动。

情境一: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消防员战士的营房。一边参观,孩子们一边不断发出感叹:消防员叔叔的房间这么干净!消防员叔叔的被子叠得像块积木!消防员叔叔的脸盆放得真整齐…….

情境二:聆听消防员叔叔的介绍消防器械和消防知识。孩子们通过消防员叔叔的介绍,认识、了解了各种消防用的器械,如水枪、消防车等等。尤其是对消防车内部的构造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情境三:观看消防员叔叔出警演习。一阵刺耳的铃声响起,一群消防员展示迅速从一根根管道滑下,穿戴好消防服,坐上消防车。这一系列的动作消防员战士仅用了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动作之迅速,让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一阵鼓掌,口中不时发出:消防员叔叔,太厉害了!消防员叔叔真棒!同时,老师在边上及时地告诉孩子,因为每一次消防员叔叔都是要去救活火,所以他们必须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各项准备。此刻,孩子们对消防员叔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情境四:孩子们将自己准备的礼物送给消防员叔叔,有的孩子带了水果,有的孩子准备了毛巾,还有的孩子准备了糖果。孩子们将准备的礼物送给消防员叔叔,感谢他们保护着我们的生命安全,正因为有了消防员叔叔的守护,才让我们每天都能快乐、安全地生活、学习。

去到消防部队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大班的孩子了解了消防员的生活和工作,在了解、观摩中感受到消防员叔叔的辛苦,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消防员叔叔的崇敬和感谢。同时,也能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消防意识。实践体验式的活动让孩子的情感体验更直接,积极情感的形成更有效。

2.家园同步法

是指家庭和幼儿园在同一时间段开展对幼儿的培养和教育的方法。在“感恩”活动中,我们请小班的家长在家庭中多为孩子提供自我服务的机会,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麻烦大人就是对他们的感谢。而中大班的家园同步则是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平时的生活中随时随地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时时处处都能有感恩的意识。

如:德平部大三班叶徐冉家长在“感恩”反馈中用随笔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作为家长是如何家园同步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

*感恩从说声谢谢开始

我家宝宝名叫叶徐冉,现在在小螺号德平部大三班。从她记事起就由我自己带,因此我的一举一动对她影响很大。比如每次她帮我做点事,我都会跟她说声谢谢。现在每次我帮她做事,比如倒牛奶,摊被子等,她都会跟我说谢谢。渐渐地,她也习惯对帮助她的人说谢谢了。

*心疼父母体现感恩的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最多的人。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日常接触,亲子互动,渐渐地她也学会了关心父母。她经常不光在嘴巴上说她最爱的人是妈妈,而且在行动上她也特别心疼我。比如,每次我帮她手洗衣服,她都会跑过来给我搬小凳子,再帮我敲敲背。每当我手上皮肤有破损的时候,她就会主动提出自己洗澡,洗完把所有的毛巾和澡盆都归位。还有,她习惯在睡觉前拥抱我一会儿,我会帮她掖被子盖好肩膀,她也会用小手帮我盖好肩膀,然后我们俩就满足地睡去。

*关心周围的人体现感恩的心

宝宝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渐渐明白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比如她小一点的时候,我们坐地铁经常有人会给我们让坐。她现在只要在地铁或公交车上看到有人需要坐位,就能主动坐到我腿上,把她自己的位子腾出来,让给别人。感恩体现在点滴的小事情上。大人用心去体会,会发现每个宝宝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家园同步,能够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让孩子的感恩培养更有针对性,延续性,同时也帮助家长树立了正确地、科学地育儿观,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的家庭人文氛围。

(三)“感恩”课程评价

1.评价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评价,能让我们及时了解幼儿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对本课程的组织实施情况和对课程内容本身的评价。通过三方面的评价,有助于我们不断改进本课程的内容设计,调整课程的实施方式和方法,有效促进幼儿感恩情感素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评价内容

“感恩”课程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对幼儿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感恩”情感教育活动的评价。

(1)对幼儿的评价

对幼儿组织的评价通过幼儿的活动参与情况和幼儿在对感恩的理解与体验的基础上的表达表现两方面,一般评价放在本课程结束后由课程管理小组成员组织进行。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在此课程实施后情感发展的目标达成情况。

(2)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在“感恩”课程实施中的课程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两方面。一般评价由幼儿园保教组在课程执行中期或结束后对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对教師的评价,有效监督与管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3)对课程内容的评价

对“感恩”课程内容的评价包括对各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活动形式的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等方面。一般评价放在课程实施的中期或课程结束后由课题组负责对部分教师和幼儿进行访谈和评价,以此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优化课程内容。

3.评价的形式

幼儿情感素养发展的评价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具体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两种评价形式的有机结合,能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幼儿情感发展的全过程,及时了解课程执行情况,调整课程活动形式,不断优化课程的内容设置。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即对幼儿“感恩”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目的在与了解“感恩”课程实施的进度以及其在幼儿情感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实施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感恩情感素养的形成。过程性评价我们以观察和调研为主要手段,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碰到的问题或亮点的方面作为一手资料进行统计、评价,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分享好的经验。过程性评价一般运用在对教师课程的执行情况和对课程内容的评价两方面。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即对“感恩”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是在本课程实施完成之后进行的评价活动,目的在于检测幼儿是否通过“感恩”课程的实施达到了既定的发展目标。评价的结果是衡量本课程是否取得明显成效的标志,也是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主要指标。终结性评价一般运用于对各年龄段幼儿的评价,采用评价表评价的形式进行。

(四)“感恩”课程实施成效

我们依据“感恩”课程实施的目标和要求,通过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促进了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1. 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1)学会感恩

通过“感恩”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幼儿感恩的意识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能够在得到他人帮助后主动说“谢谢”。

如早上来园晨检时,孩子们会对保健老师说:谢谢。午餐时,孩子们会对分餐的保育员阿姨说:谢谢。午睡起床梳完头发后,小女孩们会对老师说:谢谢。傍晚离园时,孩子们不仅会和老师、阿姨道别,而且还会主动与门卫伯伯说:再见。这些虽是细小的行为,但是足以看出感恩的意识已经深入孩子的心中,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行为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感谢之情。

(2)学会施恩

通过“感恩”课程的实施,初步养成了幼儿施恩的意识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幼儿用自己的言行去帮助、关心他人,体验到了施恩的快乐。在施恩的同时,孩子们更会体验到获得他人感谢之后的快乐和满足。

如大班有位家长在活动反馈中写道:晚饭后,雯雯一脸认真地突然告诉我说:“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帮你洗脚,让你的脚轻松一下”当时我听了这句话后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真心觉得女儿突然懂事了。当女儿稚嫩的小手触摸着我的脚,为我轻轻洗脚时,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妈妈……雯雯妈妈的字里行间,满是溢于言表的幸福之情。又如:中班有位叫小海的男孩子,他的每天的接送都是由外公照料。一天,当外公在离园接他时,小海对着爷爷说:“爷爷,今天我牵着你走,让我保护你”。说完主动牵起外公的手,小心地和外公一起走出了教室,和平时离园的情形截然不同。第二天,班主任潘老师问起小海这件事的原因时,小海说:“因为昨天外公对我说他有些不舒服,所以我要保护外公。”听完小海的解释,潘老师顿时被感动了,情不自禁地拥抱了小海并表扬了他的行为,小海的脸上浮现出满足而快乐地笑容。施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风尚,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从小养成孩子感恩、施恩的意识和行为,有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2. 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提高了教师的情感素养

教师是幼儿的榜样,是幼儿感恩品质养成的直接因素。一个具有良好情感素养的教师,能给幼儿带来更大的影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对“教学相长”这句话体会尤其深刻,只有自我的提升,才能给幼儿的培养带来最直接的成效。

如“老师也对我说了谢谢”案例中,在午睡起床老师帮助女孩子梳头的时候,有一个叫皓林的男孩子悄悄地给老师一把椅子,示意让老师坐着为女孩子梳头。老师看到后马上对皓林说了一声:“谢谢!”而皓林听到这句话后马上回答:“不用谢”。然后开心地跑开了。一边跑还一边冲老师微笑。只见他跑到阳阳的身边很自豪地对他说:“你知道吗?刚才陈老师对我说谢谢。”阳阳说:“上次我帮陈老师把掉在地上的纸捡起来,陈老师也对我说了谢谢。”旁边的远远和成成说:“这有什么,陈老师也对我们说过谢谢。”这时,陈老师听到了孩子们的对话,她走过去对他们说:“因为大家都帮助过陈老师,所以我要谢谢你们。只要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我们就要及时地表示感谢,老师也不能例外。”成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老师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感谢之情,那么相信孩子一定也会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2)提高了教师活动的组织与反思能力

在开展“感恩”课程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反思能力得到了提高。活动组织能力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些列教学能力的综合。在课程实施中,老师们针对课程活动内容通过年级组的专题培训、质疑解疑和讨论互动等形式的研讨,使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在一次次的活动实施中获得锻炼。具体表现为:一是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二是选用多种情感教育的手段、方法;三是组织的活动丰富、有效。

除了活动组织能力的提高外,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教师的反思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学中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在课程实施后,教师们通过对每一个活动内容的反馈评价以及对整个课程实施中最优和最弱活动的点评、策划对策,反思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古代《三字经》中就有:“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可见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从小养成幼儿感恩的优秀品质,也让感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扬。

猜你喜欢
感恩消防员小班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小小消防员 第十集
小小消防员 第九集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