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红,李梅君
(大理州妇幼保健院,云南大理 67100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对胆红素摄取和结合能力低下、肠肝循环增加所致,为多种病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1〕。包含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和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本文所指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未结合胆红素有较好的脂溶性,在血脑屏障功能受损时容易进入脑内,造成神经细胞受损,尤其以基底节最常受累,严重者常早期死亡,存活者也常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2〕。换血疗法可快速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
1.1 一般资料根据2001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组制定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管理指南中制定的换血参考标准〔3〕,挑选大理州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以来所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37例,其中ABO溶血8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2例,年龄均小于14 d。所选择病例入院时均达到换血标准,根据是否进行换血(家属自愿选择)治疗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1次及换血后光疗;对照组17例,采用人血白蛋白及蓝光治疗。两组病例在发病时间、年龄、性别、病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
1.2 方法患儿置于开放式辐射抢救保暖台上,适当物理约束,过度烦躁者可予以镇静〔4〕,使用22号动脉针开通外周动脉1条,通常选择桡动脉或肱动脉,作为出血端〔5〕,普通静脉输液头皮针开通外周静脉3条,1条输注红细胞、1条输注血浆,另1条作为药物通道。立式输液泵1台,用于控制出血端速度;推注泵3台,1台推注红细胞,1台推注血浆,1台在出血端泵入0.01%肝素钠,避免出血端血液凝固〔6〕。换血前至少禁食3 h,换血过程中绝对禁食。血源ABO溶血选择O型红细胞及AB型冰冻血浆,其他均为同型红细胞及血浆,红细胞为3 d内的新鲜库存血,血浆为1周内新鲜冰冻血浆〔7〕,换血量为每千克体重160 mL,换入红细胞与血浆比例为2:1,换血时间为2.5~3 h。换血前抽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培养、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及电解质、乙肝两对半、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梅毒抗体,换血一半时抽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气电解质。换血结束后抽血查血常规、血培养、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及电解质、乙肝两对半、HIV、HCV以及梅毒抗体,换血后给予蓝光治疗,24 h后抽血查肝功能〔8〕。换血前连接好所有通路及输液泵,保证所有通路同时开启和暂停,整个过程专人监护和观察,每5 min记录出入量、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糖〔9〕。对照组入院输注人血白蛋白及蓝光治疗,治疗24 h后抽血复查肝功能。出院前均予以复查血清总胆红素。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接受不同方式治疗24 h后血清总胆红素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治疗组在换血加蓝光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明显,换出率达到48%以上,而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下降较为缓慢。见表1。
住院时间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7 d,对照组为8.4 d,治疗组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照组出现1例胆红素脑病,家属放弃治疗。见表2。
表1 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变化比较(±s,μmol∕L)
表1 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变化比较(±s,μmol∕L)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P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438±97 429±104>0.05治疗24 h血清总胆红素221±74 317±92<0.05出院前血清总胆红素107±68 135±77<0.05
表2 不同治疗方法住院治疗时间及并发症比较
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的开展,可提高胆红素的换出率,减少感染机会,避免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所致的不良影响,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重要技术之一〔10〕。换血治疗对于预防或治疗急性胆红素脑病和减少核黄疸风险有重要意义〔11〕。新生儿换血技术现已普遍开展,均采用输液泵控制的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该方法具有换血速度容易控制、胆红素换出比例高、保证同步进行、明显降低感染风险、技术容易掌握、不受场地制约、设备要求简单、节约人力等优势。如果新生儿换血前已存在贫血情况,可在换血过程中调整红细胞输注及出血端速度来达到理想血红蛋白水平,避免换血后出现贫血,再输血的麻烦〔12〕。从我院开展该方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来,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明显缩短了患儿住院治疗时间,降低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该方法值得在具有技术条件的医院推广和开展,以提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