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萌(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1954 年,美国心理学家 G.Caplan 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心理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友,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关系破裂;失去爱物;破产或重大财产或住房损失;重要考试失败;晋升失败;严重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重大生活事件影响,如失恋、失贞、家庭变故,以及人际交往发生障碍,如受到学生或教师的歧视冷落,遭到误解等。另外学业上的困惑,如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没有兴趣,考试失利,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等。最后经济上的压力,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一个源头,包括毕业时求职焦虑等。
大学生心理危机常常潜藏于个体内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往往由于社会或家庭的因素导致某些心结的存在,当遭遇特定应急事件时,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危机是一个潜在过程、量变过程。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任何一个小小的问题都要加以重视,如忽视,则极容易酿成悲剧。如出现轻生、自残等行为,这些行为往往具有突发性,属于突发性事件。突发性心理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其爆发力和破坏力都相当惊人,不仅危及当事人的健康和生命,还摧毁多个家庭的幸福,破坏校园的和谐稳定。
大学生心理危机往往是多个原因产生的一个结果,即任何心理危机都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当各种矛盾与冲突、选择与机遇、个人情感与职业发展等任务同时摆在 90和00 后大学生面前时,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引发各种心理危机。
现今的高校大学生最主要的群体,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常处于核心地位,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容易产生挫败感。而缺乏与同龄人交流,是造成他们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当他们聚集到大学时,环境变化、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不良、适应性差、自我认知错位等这些外部环境和内在人格特征等因素都是导致 90 后和00后大学生情绪低落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而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 以帮助这些人平衡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面临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给予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渐恢复心理平衡,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是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主要如下:
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发挥着早。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的学生工作,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开展相关活动等方式以及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基层组织中及时反馈信息的间接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潜移默化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保健方法,这些工作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发挥了早预防、早教育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与学生在日常的接触中是最紧密的,学生的一些生活动态、学习动态、个人思想的变化,辅导员都会第一时间有所掌握,并通过发挥学生干部队伍进行了解和摸查,能够在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有效的进行干预,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的作用。能够在学生处于心理危机时起到早发现的作用。
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桥梁纽作用,辅导员既是危机干预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处理者,更是连接学校和家长的,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同时也是更能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家长的人。
笔者认为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是 : 一是帮助危机大学生减轻情感压力 , 二是帮助大学生恢复心理的平衡力和动力 ; 三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终极目标和干预作用则是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有一套完善的三级管理的预警制度,笔者认为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是高校学生尤其民办高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比较理性的处理,将结果能够更好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具有预测、防范和处理的职能。预测则从根本上防止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爆发,是一种超前预警管理。
高校每年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排查的电子档案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通过排查,能准确迅速发现心理高危状态的对象,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辅导和跟踪观察, 必要时加以及时干预 ,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 ,必须建立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辅导员可以利用同辈心理辅导的理念 , 在各年级和各班级设心理委员、心理保健员、心理信息员 ,专门负责班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跟进、汇报。在班内建立一些互帮互助小组 , 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 , 并能人动情、感触深 , 甚至终生难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榜样。辅导员应及时发现学生有心理上的一些与平常不同状态时及时联系家长,使老师和家长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并一定程度上让家长能够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和引导。
高校可以针对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正面宣传心理健康的活动,与教学、专业社团相结合,更能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比如开展主题班会的评比、开展心理涂鸦、心理作品展、心理微电影、心理情景剧等活动的形式,多样化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创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另外,可组织大学生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相关的专业讲座,传递健康的生活理念。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个人行动、行为上有所改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