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前湖学院 邓妮
人口红利概念由Bloom等人于1998年提出,指的是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在总人口比例中相对较多,同时需要抚养的儿童和老年人较少,适宜于经济水平快速增长的状态。在近几年关于经济减速的讨论中,人们渐渐发现,中国的旧人口红利结束了,中国劳动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减少,虽然二胎政策正在逐步放开,但其对劳动力存量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滞后。然而近年来学者们发现,中国的技工不仅在增多,而且还在升级转型,这也代表着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旧的人口红利可以利用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大小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速度,却无法从源头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但在新的人口红利背景下,社会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正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为我国带来新的战略发展机遇。
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中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关键还是体现在当代高校大学生中。大学生就业情况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亟待改善优化的方面。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虽提高了社会总人力资本存量,但也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社会供过于求,自然会出现矛盾。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在于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方面。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文献,通过异质性人力资本视角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并根据当下“新人口红利”的背景,阐述当前形势下国家、高校及学生自身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青年人群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中引发热议的话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站在社会的中央,成为当今重大难题之一。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17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这说明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亟待缓和改善。
通常来说,人口红利指的是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在总人口比例中相对较多,同时需要抚养的儿童和老年人较少,适宜于经济水平快速增长的状态。改革开放初,大量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支撑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将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依靠着成本低廉来开拓市场,增加资本积累,从而由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接近。
然而,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这意味着传统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弱和消失。虽然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逐步下降,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廉价的劳动力将会被熟练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所取代。
劳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旧的人口红利将会转化成一些“新的人口红利”,进而孕育出新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模式,并可能有着更大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新人口红利”即人口质量红利,也是人力资本红利,也就是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数量的提高所带来的红利,是新型城镇化下的新的发展机遇。
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获得人体身上的体力、健康、知识、经验、技能和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在一定条件下的人力资本可以在经济活动中帮助盈利和增值。人们通过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来提高福利,但人们在接受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却因自身条件的不同,导致传授也出现了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异质性人力资本。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属于劳动力市场的直接供给载体。在校学习认真,积极参加活动,参与实习的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多,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也高;反之,有些学生在校不够努力,人力资本存量不高,其就业和发展空间也相应受到限制。
3.1.1 在校学习情况
主要包括在校学习成绩情况、奖学金获得情况、英语水平、专业证书获取情况、科研参与情况等。学习成绩、证书获得情况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
3.1.2 工作经历
高校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社会实践及实习工作也会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有调查显示,就业单位很看重大学生就业时的综合素质,有过社会实践或工作经历的求职者,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获得职业地位的机会明显增加。
3.1.3 就业能力与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个人性格,专业素养,办公能力,发展潜力等。大学生就业观念主要包括个人价值观,地域、岗位偏好,抗打击能力等。当今大学生就业障碍主要来自于个人能力不足,对自身期望过高,抗打击能力弱,不够自信等。
如果大学生不努力学习,或是态度消极,就无法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
在新的人口质量红利周期,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正在朝着更好更快的发展方向前进。大学生作为劳动力人口的主要构成力量,更是人口质量红利的来源主体。但由于大学生就业需求与社会提供的岗位有差异,因而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的矛盾。大学生多希望进入高端大型公司,获得一份工资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升迁机会多的好工作;但当今劳动力市场大量缺少的是服务于低端产业的廉价劳动力。
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高的群体,在“新人口红利”的背景下,竞争优势理应更加显著,然而“就业难”的问题却不降反增。这种现象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若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人口质量红利将会白白浪费,我国将错失加快经济增长的良机。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适应我国人口质量红利新阶段的发展需求。若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旅游、金融、咨询等服务业,则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适配的就业岗位,消化未就业人口,进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企业用工荒的问题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会为劳动力市场吸收大量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人口,这也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共同提高。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归咎于高校教育结构与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不契合。首先是高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需经过4年时间,若不能有预见性地设置专业,则会导致输出的人才类型无法与社会需求吻合。因此,高校应加大对专业设置的重视程度,引进教育专家认真分析社会形势,为社会输送专业对口的高需求人才。其次是高校教育过于学术化。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只学习学术研究,却缺乏对就业能力的锻炼。高校需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锻炼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广泛开设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课程,让各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能对这些社会基础知识有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高校招生逐步扩大,大学教育也日益普及,大学生已然不是社会急缺的人才。当代大学生思想若还停留在“大学生稀缺”的过去,则会为自己的未来就业造成影响,如无法接受小城市的工作环境以及不够高的薪水等,同时也为社会就业形势造成过于严峻的假象。首先,高校毕业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身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其次,高校毕业生也应该端正自身的就业态度,不应浪费自身的劳动力,没有心仪的工作岗位就坐井观天,拖慢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国家及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在大学毕业生心中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到需求量旺盛的中小型企业,或是小城市去就业。或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自己开辟出一片天地,也为自己创造出就业新机会。
参考文献
[1] 杨正军.新型城镇化与新人口红利的关系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15).
[2] 张晓晓.“异质性”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电子制作,2015(10).
[3] 晓宇.迎接人口质量红利时代[J].经济研究参考,2014(71).
[4] 陈雅民,孟令国.基于人口红利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14,35(6).
[5] 任远.创造出“新人口红利”的发展机遇[J].企业观察家,2014(11).
[6] 马廷奇.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3).
[7] 厉以宁.新三大红利正替代旧红利[N].北京日报,2012-12-17(17).
[8] 郑贞.人口红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3).
[9] 李宪徐.劳动异质性的自然社会机制及相互作用[J].学术交流,2006(10).
[10] 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