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唐巧玲
对于审计工作而言,审计项目质量是其生命线。广义上的审计项目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和审计结构的优劣程度;狭义上的审计项目质量是指审计规划、准备、实施和报告等环节的工作效果以及审计目标的达成状况。金融机构实施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有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能够为审计质量提供保障。
和一般的商品生产活动有所不同,审计活动并不是实物商品,提供的审计服务属于无形产品,因此,审计服务的质量难以通过物品的使用价值来评价。目前,学术界对于审计质量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并对国家的规范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审计质量有如下的理解。
审计质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审计过程质量,和生产质量类似,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业务操作过程中体现出的规范性;其二是审计报告质量,和产品质量类似,是指审计人员提交报告的质量。审计过程质量会对审计报告质量造成影响,而审计报告质量能够反映出审计过程质量。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金融机构开展的质量控制活动具备物质产品控制的共性特征,也有独有的特点。
第一,全程性。控制属于预防性措施,是在审计结果没有出现之前,通过对多种因素的分析,评估审计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审计结果的顺利完成以及审计结果的质量。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属于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审计项目的各个部门及单位,都要保证自身工作内容的顺利完成,确保审计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这样才能实现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因此,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需要贯穿于审计流程的始终,涉及到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审计项目的规划、方案的制定、项目的实施以及审计报告的完成、应用与归档等环节,只有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得到保障,才能保障审计项目的质量。
第二,环境性。审计项目的实施以及审计质量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外部角度看来,审计体制、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审计人员的编制都会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造成影响;从内部角度看来,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具备的质量意识以及应用的审计方法也会影响到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第三,动态性。在审计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目标和工作内容有所不同,即使是在同一个项目实施阶段,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性特征,要求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统筹安排,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效果[1]。
首先,提高金融机构的审计质量。一般来说,为了保障审计的质量,金融机构会构架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将提高审计质量作为体系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将各个部门和各级机构的审计质量工作进行统筹管理,按照审计项目规划制定的期限开展工作,并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实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标。与此同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可以从组织、制度、体系、关键和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保障审计项目质量,通过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上下联接与横向协调,及时发现审计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通过解决质量问题完善审计工作,使金融机构的审计工作更为规范化与制度化,提高审计质量。
其次,防范金融机构的审计风险。就目前金融机构的审计工作看来,从审计项目的规划、审计报告的完成到审计处理工作,都会出现一定的审计风险。导致风险出现的因素有很多,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相关制度等因素。要想规避审计风险,金融机构需要构建完善的审计管理体系,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确保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从静态角度出发,规范金融机构的审计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审计体制;从动态角度出发,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对审计流程的监督,以此规避审计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审计的质量控制效果[2]。
在审计项目实施之前,审计部门需要做好审前准备工作,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避免审计人员盲目开展工作,有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在保障审计频率及覆盖范围的基础上,突出审计项目的重点。首先,审计人员需要明确新监管要求下金融机构职责履行的新常态,明确内审工作的精神,围绕各分级金融机构开展审计工作,将审计资源应用到核心领域,提高审计项目的有效性;然后,合理分配审计人员,审计部门需要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分配相应的审计人员,确保审计人员专长的发挥,通过对审计人员的合理配置,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效果。
另外,审计部门需要根据审计工作的内容,制定完善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与指导。具体而言,金融机构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需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确审计工作的目标,将审计内容进行细化,方案中需要表明金融机构开展审计工作的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明确审计人员需要查证的内容;第二,明确审计工作的重点,审计人员需要深入研究审计之前调查所得的资料,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成果,对审计项目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明确审计工作的重点;第三,明确审计工作的流程与方法,内部审计部门的各级管理者需要对审计方案的实施提供方向与技术,使审计人员能够按照规范的流程,应用先进的技术开展审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审计人员的随意性,有助于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时,金融机构需要对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全面地监督和管理,减少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审计的质量。首先,贯彻落实组长负责责任制,明确组长的主要责任,即负责审计现场的安全工作、保密工作和业务等内容;其次,对于重点事项,金融机构的审计组需要定期开展例会,根据审计项目实施档案,对审计目标的完成状况、审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调整审计项目的实施策略,确保审计项目顺利有序进行;最后,制定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制度,为了防止冗余的证据或者过度取证现象对审计效率造成影响,审计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制度,确保审计取证更具针对性,在进行一般符合性证据的取证时,金融机构需要简化其流程,提高审计效率;在进行涉及到违法违规行为证据的取证时,审计人员需要根据事实按照标准流程获取证据链,提高证据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另外,金融机构需要设立评审小组,对审计项目的实施状况进行预评审。该小组成员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者和审计组长等人员,在审计报告被金融机构管理者审阅之前,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项目的实施工作进行现场巡视和综合评价,及时找出审计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3]。
审计整改的贯彻落实能够充分体现出审计监督的质量。在新监管要求下,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抛掉“查问题、出报告”的草率观念,加强对整改的控制,充分发挥出审计项目的作用。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加大审计的监督力度,确保“审计发现台账制度”的有效实施,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过程进行全面监督与跟踪。还需要加强整改问责力度,对于查而不改或者屡查屡犯的现象,加强其责罚力度,通过审计结果和整改成果的“一体化”通报,促使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可以通过先进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如,分析性审核技术,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该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得出相关的比例,以此明确审计项目的重点,获取有价值的审计证据;审计抽样技术,审计人员需要在明确审计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审计单位的抽样总体,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评估抽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此明确审计风险的范围,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
审计监督的目标就是促进审计成果的有效应用,将其转变成建章立制。因此,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的有效性,能够保障审计成果作用的有效发挥,有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的有效性。
第一,对审计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在实际的工作中,基层审计人员需要提高精品意识,对审计成果进行总结提炼,确保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并对审计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进一步加工,找出问题的源头以及审计发现问题的关联,发现管理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按照审计对象、审计时间和事项类别对审计成果进行整合与分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建设性意见,纠正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弥补其漏洞,加强金融机构的管理。
第二,建立和审计成果应用主体的交流制度。一般来说,审计成果是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成果,将这一成果传递到应用主体的渠道需要具备较强畅通性。首先,金融机构需要构建《审计专报》以及《审计综合报告》的协同报送制度,提高审计报告的实效性,确保审计成果能够得到最大化应用。《审计专报》是对性质较为严重或者审计结果发现其风险较大时,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或者结束之后,审计人员向内部控制部门领导或者金融机构领导者提交的报告,可以扩大审计项目的影响力;《审计综合报告》的编写可以将一段时间内金融机构实施的审计项目成果进行汇总,为金融机构的管理者提供多方面的综合报告,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4]。
如对内部审计人员实施积分制,即在平时审计发现问题时按问题数量与性质进行正向积分,但相关检查对象在外部检查时,再发现新问题的,进行负积分处理。最后积分与审计人员绩效挂钩,确保审计人员积极查找问题,并提出有效措施改善管理,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比较繁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通过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分析可知,金融机构需要认识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特点,根据机构实际的工作状况,制定完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审计工作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并促进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龙.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7.
[2] 于晓梅.新常态下强化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路径分析[J].北方金融,2017(4).
[3] 吕全明.金融机构内部项目审计质量及其控制研究[J].西部金融,2012(9).
[4] 许忠宝.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