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之进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 210096
“经典”是事物的标准,具有被用来引用的文化价值。经典图像是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在一定时空中诞生、延续、发展,被后人不断阅读和阐释,具有一定普世价值观念和典范意义的图像。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当代社会中的文化正在转变为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图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图像的时代已经来临,并呈现出日益强化的趋势,虽然这种泛化的艺术氛围使我们有点措手不及,但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要重新审视和解读它”[1]。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新科技革命和媒体变革对“经典”的存在产生巨大的冲击,“图像作为优越于文字的优势载体,其图像话语模式逐渐取代了语言文化话语模式,进而成为把握和理解客观世界的主要模式”[2]。经典图像成为创作的重要图像资源,被当代媒介继续应用。
在Web of Science收录的A&HCI Article中搜索“investigation on rewriting classical images in cover pictures of top scientific journals”(顶级科技期刊封面经典图像改写研究),检索到的论文数量为零;接着搜索以“scientific journals”(科技期刊)、“covers”(封面)和“visual-verb relations”(图文关系)为主题或者标题的论文,检索到的论文数量仍为零,说明目前无国外学者研究相关课题。然后,将搜索范围外延扩展到“the covers of top scientific journals”(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封面),检索到的论文数量为零;笔者又将搜索范围外延至“the covers of scientific journals”(科技期刊封面),检索结果依然为零;最后,将范围扩展至“期刊封面”(the covers of journals),检索出7篇论文,其中与本研究领域略有相关的论文仅有1篇:Marquardt于1993年发表在ArtJournal上的“Covers of political journals,1910-1940”(发表于《艺术期刊》第51卷第1期的《政治期刊封面1910—1940》)。该论文回顾了1919年至1936年间不同派别政治期刊的封面,既有右翼的,也有左翼的,反映了自由主义和左翼团体的激进化,但该论文没有涉及“图文关系”原理。目前国内亦无学者从“经典图像改写”角度研究科技期刊封面。
为了探究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笔者将研究对象细化为科技期刊封面上的经典名画改写。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世界公认的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图像,以及对其在艺术风格、构图色调、主题契合方面改写都非常成功的科技期刊封面。本研究采用西方文艺理论等方法对国际顶级科学期刊封面的经典图像改写进行研究。根据文献检索结果,目前国内以及国际均无其他学者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改写经典图像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审美的、思维的方式。“在经典图画中,感受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充当意向活动的‘内容’(材料),在构造对象的过程中起到基础作用;二是充当认知证据,在确证认知对象的实在性时起作用。 感受的这两大功能,成为支持感受必须在意识生活中存在的理由”[3]。在科技期刊封面图片上使用这种方法,为经典艺术提供有意义的、当代的、科学的阐释,使封面图片成为传播科学思想的文化现象与思潮,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同时具有强烈的与时俱进的效应。
每次异质文化的介入,都能使两种文化碰撞出激烈的火花,然后同时升华。当代艺术家携手科学家,以一种全新的视觉展示方式重构经典,将艺术与科技融合在一起,同时拓宽了经典、艺术与科学的维度,增强了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
“经典的形成是艰难的,经过时间磨砺的经典作品在当下变革中更是面临着新的释读。这种流变和作品被读的‘个性原则’使经典在解读后的改写具有可能性”[4]。改写经典图像是经典在新时代继续生存的重要方法,与传统的经典绘画作品不同,改写后的经典图像能在新的环境中焕发新的魅力。“至20世纪末,改写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文学现象。用批评家哈钦的话说,当代改写作品的数量之多、种类之杂,都说明了一个事实:人类已进入了一个改写的时代,改写文化以势不可挡之势闯入了我们的文化视野”[5]。
“国际顶级科技期刊非常重视封面图片的选用,因为融合科学可视化与封面宣传为一体的期刊封面,不仅是展示全球最优秀的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也是体现顶级科技期刊高品质的重要传播途径”[6]。科技期刊封面应用经典图像改写方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传播科学原理,是艺术家对科学世界的探索。在传播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应用经典图像资源,在双重或者多重空间中,转换当下语境,使科技期刊封面既具有先锋性、实验性特征,也具有科学传播价值。
“借助名家之作表达对应的科研主题的创作理念,既提升期刊的品位,也拉近科学与读者的距离,彰显顶级科技期刊对于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要求”[7]。任何审美形式的创新都有一个标准,过度改写容易使观众将经典图像和娱乐消费混合在一起,降低受众的鉴赏能力,使经典的地位边缘化,对艺术创新和科学传播是有害无益的。如果经典图像的改写能够抓住了受众的当代文化心理,与时俱进,就容易推动经典的发展,成为拓宽经典的一种方式。
由图1可知,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2015年54卷12期的封面选取的经典图像是梵高的作品《正在作画梵高自画像》(局部)。该封面论文的标题是“Plumbonacrite identified b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tomography as a missing link during degradation of red lead in a Van Gogh painting”(《X射线粉末衍射层析成像技术确定水白铅矿是梵高的画中的红铅颜料退化过程中缺失的环节》),光看标题,就明白该论文的作者已将艺术与科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当代很多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古代绘画作品中的颜料与材料的关系,得出很多重要结论。这篇论文同样具有震撼力:红铅颜料自古就被艺术家运用,其由于时间的流逝会改变颜色,该文作者Janssens等在梵高画作的少量样本上,运用亚微米X射线粉末衍射层析成像技术,在样本的内部构架中发现了一种非常稀有的铅成分(水白铅矿)。Janssens等还阐释了如何应用科学测试手段分析梵高画作样本中红铅颜料的光化学降解过程,这也正是该论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期刊封面设计者将经典图像中梵高手握的画笔巧妙地变形为封面中含有分子式的色彩环,并环绕在梵高头像的前端,使得封面构图生动,又高度契合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主题,是一例非常成功的改写案例。
由图2可知,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2014年53卷13期的封面图片选取的经典图像是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这幅名画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的代表作,也是法国卢浮宫的三件镇馆之宝之一。蒙娜丽莎的微笑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就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符号,中国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而这副画中的蒙娜丽莎则具有“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在微笑”的特质。“真理导源于感情、信仰或某种神秘的洞见;最深邃的实在不能由理性构想,只能由心灵所感受”[8]。将“神秘的微笑”放置在科技期刊封面的右上角,起到“神秘”的暗喻作用:模拟肽的生物活性可以通过紫外光和可见光来控制,作者使用改良的短杆菌肽S菌群作为示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面罩型光反应器的照射后,菌群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神秘莫测,与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相互契合。
图1 (a)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5年54卷12期的封面; (b)《正在作画梵高自画像》(局部)(梵高作于1888年,画布油画,65.5 cm×50.5 cm,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图2(a)中蓝色和红色化学分子部分是指含有二芳基乙烯的环模拟肽在光的作用下发生异构化,从而不同构型的环模拟肽展现出了不同的抗菌生物活性。该期封面论文“Controlling biological activity with light: diarylethene-containing cyclic peptidomimetics”(《光控生物活性:含二芳基乙烯的环模拟肽》)报道了Ulrich和Komarov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他们使用可逆的光异构化策略得到光控的含有二芳基乙烯骨架的环状抗菌短杆菌肽S的类似物。
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出现在科技期刊封面上,给受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导致受众欣赏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的期刊封面的时间大大增加,并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感,这就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益处。
图2 (a)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4年53卷13期的封面; (b)《蒙娜丽莎》(达·芬奇作于1503—1517年, 油画,53 cm×77 cm,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由图3可知,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2014年53卷16期选取的经典图像是Paul Klee的名画MountainVillage中的方块元素, Jørgensenn等在论文“Organocatalytic asymmetric formation of steroids”(《类固醇的有机催化不对称的形成反应》)中阐释类固醇的有机催化不对称的形成反应。该论文封面运用与Paul Klee相似的艺术元素,用类似马赛克的形状来阐释类固醇的有机催化不对称反应。在类固醇中的A环和B环(左边)与D环(右边)通过中间绿色催化剂的作用,与蓝天融为一体。
此期图像的改写风格简约,并且与科学实验紧密联系,色调在基本维持与经典图像一致的前提下,进行了色彩明度、纯度的提亮处理,并增添柠檬黄、湖蓝等纯色,使得封面效果更为吸睛。
由图4可知,2017年1月26日Nature封面选取的经典图像是杰克逊·波洛克创作的One:Number31(《第31号》)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场景。封面论文阐释科学原理:近些年群众的智慧被广泛地采用,成为确定真理的一种民主方式,这主要是因为群众对在线投票程序的热情推动了此方法的实行。但是群众不总是对的,实际上也会是“不聪明的”,其原因是专业的知识不能被广泛传播。Drazen Prelec等将“民主”算法的优点,即允许任何人提出观点,并和“精英”的成果相结合(将真理和少数专家的评价相结合)。这种策略建立在选取比人们能预测到的更受欢迎的答案这一基础上,而不是单单依赖于“最受欢迎”或“最有信心”的答案。波洛克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极力摆脱欧洲绘画准则,契合美国当时的国家精神,同时进行创新,加入时间、空间等元素,将传统的三维架上艺术变为四维艺术,他在作品《第31号》中应用“滴画法”,强调行动自身和场域的魅力。画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也是战后内心具有创伤的美国人民渴望民主、自由、智慧的代言人,《第31号》和波洛克,与这篇封面论文涉及的内容有暗合之处,这期封面实际也是艺术与科学、人文紧密联系的优秀作品之一。
由图5可知,2017年2月2日MolecularCell封面借用《马戏团的空中飞人》来表达生物学原理:DNA双链断裂修复过程中基因转化与断裂诱导复制的同源性要求和竞争。破损染色体的修复效果取决于细胞定位远处同源DNA序列的能力——在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或异位点上。Mehta课题组应用一种被称为基因转换的非交叉修复过程来修复位点特异、双链断裂(DSB)的出芽酵母,探索得到在一个断裂端和一个异位供体模板之间初次相遇所需的有效DNA的最短长度。将供体序列拴在DSB相邻处,显著提高了具有短同源性的模板的修复效率。Mehta课题组获取第二个断裂端,完成修复的同源性要求。
封面图像中的空中飞人代表DNA双链的断裂和修复过程,惊险而具有偶发性,形象地表达了DNA修复的协同过程,使得受众在观赏期刊封面时,除了欣赏惊险的马戏表演之外,也迫切地想知道与封面图像相关的论文所阐释的具体内容,由此起到激发受众阅读兴趣的作用。
图5 (a)2017年2月2日Molecular Cell封面; (b) 《马戏团的空中飞人》(Calvert Litho,256 pixel×857 pixel,由美国国会图书馆印刷和摄影部提供)
由图6可知,2001年4月27日Science封面选取的经典图像是《雪中的猎人》。1565年,Pieter Bruegel the Elder(老布勒哲尔)在他的作品《雪中的猎人》中描绘了北欧尼德兰地区寒冷的风光,那一年欧洲的冬天格外寒冷。世界各地的历史和自然方面的记录都表明,在公元1400—1900年间的许多时期,温度要低于正常水平。欧洲的纬度一般偏高,以维也纳为例,其纬度已接近中国最北端漠河的纬度;欧洲的最北端则接近北纬70°,属于极寒天气。老布勒哲尔的作品一般“以人为本”,并且“去神化”“去宗教化”,以平视的角度审视创作对象,创立了平民传统画风格。
此幅经典之作是老布勒哲尔创作的“春夏秋冬”系列之“冬”,类似于中国画四条屏“梅兰竹菊”中的一屏。该期Science是关于地球各种古气候的特辑,封面左下角介绍该特辑的内容是古气候(Paleoclimate),封面设计师选取《雪中的猎人》作为封面图片的原因是这副作品极具代表性,描绘了16世纪欧洲的极寒气候。
图6 (a)2001年4月27日Science封面; (b)《雪中的猎人》(Pieter Bruegel the Elder作于1565年, 油画,117 cm×162 cm,现藏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由图7可知,2013年7月21日NatureChemicalBiology的封面图片从达利的《在醒前一刻由环绕石榴的蜜蜂的飞行形成的梦》、《比基尼岛的三尊狮身人面像》和《记忆的永恒》中获得灵感。旨在阐释光学的脉冲追踪系统展现了在突变亨廷顿蛋白半衰期中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取决于神经类型。
该封面图片中的老虎隐藏于神经元的上方,用老虎代表建立在内稳态的机理,决定着神经元的寿命;而大树代表着神经元的寿命,原画中的大树被封面设计者处理为人脑神经与大树;钟表代表记忆,表示神经退化类疾病,原画中软塌塌的钟表是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作品中凝固的时间与死亡的象征。此期封面设计糅合的经典图像元素较多,但作品均出于画家达利之手,可以窥见封面设计者对达利艺术作品的喜爱之情。期刊封面在设计风格方面较为统一:在色调与构图方面汲取了《醒前一刻的梦》以海平面将画面一分为二的构图方式,在改写时,以荒野的地平线将封面一分为二;原作中的老虎是从天而降,封面设计者将老虎依托在空中的枯树枝中,与原经典图像有异曲同工之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经典之处在于:画面始终弥漫着梦境的鬼魅与超现实的人物形象,而此幅封面则成功地将超现实主义的梦幻形象与科学原理安置在同一个封面上。
图7 (a)2013年7月21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封面;(b)Dream caused by the flight of a bee around a megranate a second before awakening(《在醒前一刻由环绕石榴的蜜蜂的飞行形成的梦》) (Salvador Dali作于1944年,41 cm×51 cm,现藏于西班牙马德里提森-博内米萨博物馆); (c)The three sphinxes of bikini(《比基尼岛的三尊狮身人面像》)(Salvador Dali,具体创作时间/尺寸和馆藏地址不详); (d)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记忆的永恒》)(Salvador Dali作于1931年,33 cm×24 cm,现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由图8可知,2012年4月27日MolecularCell的封面设计者对约瑟·马洛德·威廉·透纳创作的油画作品《议会大厦的大火》进行了改写。封面论文作者探索炎性体活化的半胱天冬酶7对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的分裂可以提升核因子κB目标基因亚子集的表达机制。该封面图像中左方的红色与黄色火焰寓意炎症,右方淡蓝紫色寓意核因子κB目标基因亚子集。红色与黄色是暖色调,淡蓝色与淡紫色是冷色调,同时,橙色与蓝色是一对互补色,将具有这两对关系的色彩并置在同一个画面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受众在获得审美快感后,欲求知图像背后表现的炎性体和核因子κB目标基因亚子集的表达机制相关联的科学原理。
图8 2012年4月27日Molecular Cell封面; (b)《议会大厦的大火(远景)》(Turner J M W作于1835年,油画,93 cm×123 cm,现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由图9可知,2010年6卷7期NatureChemicalBiology的封面选取的名画元素是美国色域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的作品色域绘画:《白色中心——玫瑰红上的黄色、粉红及淡紫》,旨在阐释脂类化合物作为细胞的重要化学成分,是形成生物膜的基础,因为画家的色域绘画与科学原理中糖蛋白形成的色块形态遥相呼应,因此封面设计师选用了此幅作品。改写的封面旨在阐释关于脂质双分子层拓扑结构的图像,糖蛋白在图像中以各种色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通过使用荧光干涉对比显微镜获得的。脂类是至关重要的细胞化学组成部分,也是生化信号传输中重要的介质,它既是细胞膜的组成部分,也构成生物膜的基础,组织和划分细胞功能。该期囊括一系列讨论脂类功能的现有认识和从个体层面以及在更大的生态系统中研究它们的方法的文章。封面设计者在改写经典图像时,借鉴了原作对色彩的构成与排序,并加入与科学原理契合的色块,无形中起到调和封面冷色与暖色对比的作用,不失为一幅自我整合能力较好的封面作品。
图9 (a)2010年6卷7期Nature Chemical Biology封面; (b)《白色中心——玫瑰红上的黄色、粉红及淡紫》(Mark Rothko作于1950年,戴维·洛克菲勒收藏)
科学家创造、欣赏科学理论时产生的美感虽然不具备形象特质,但是,他们与艺术家在创作、鉴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审美快感的本质是相同的。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中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应当重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融洽关系,改变长期以来封面较为单调、缺乏主题相关性的局面。我国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一直未能形成改写经典图像的审美思维方式,有人才、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
3.1.1 缺乏将艺术思维应用到科学传播中的主动性
科学探索与艺术创作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硕果。虽然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在纷繁的自然物象中找到秩序之美,在现象中揭示本质,由此,科学与艺术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壁垒。
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部与封面设计者认为:科学是严肃的、严谨的,而不是自由的、艺术的、可以跨界的;没有意识到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能相互激荡与启示。诚然,科学要求定量与精准,但是科学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线性科学中,科学与艺术时而分离,时而结合;而在非线性科学中,科学与艺术始终相互融合。因此,将艺术思维融入科学创造、科学传播是全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大趋势。科技期刊与其被动、消极地融入,不如主动应用,顺势而为。
3.1.2 缺乏跨艺术与科学的人才
改写世界经典艺术作品使之成为科技期刊的封面图像,这要求设计者既具备专业的艺术素养,能够从期刊封面上精准识别出世界经典艺术作品的雏形,又要有深厚的科学素养,能够读懂读透各个学科的专业论文。一个学科门类的人才培养需要10~20年,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更是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这使得跨学科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稀缺的。好在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嗅觉敏锐,建立了很多跨学科学院,培育跨学科人才。例如: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为主,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包含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定量生物学中心、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睡眠医学研究中心等10多个机构,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工学等众多交叉学科;东南大学文科实验班包含法律、经济、英语、日语等跨专业学科。这些跨学科的尝试都是有益而前瞻的,但也缺乏打通科学与艺术这两个交叉的、异质学科的学科和院所。这是一个由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延伸的问题,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问题,也是国内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3.1.3 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
当前的纸质期刊出版业受到多媒体传播的冲击,运营困难,资金匮乏。编辑部如果想让期刊封面具有美感,需要邀请专业工作室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资金,目前国内也没有比较大型的此类公司。而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运营模式。例如,1957年Science Source科学创意公司在美国纽约成立,专业为科学家设计相关的期刊封面。国内科技期刊编辑部可以加强线上期刊与品牌的建设,在获得更多经济利润之余,啐啄同机,对科技期刊封面进行美化。
3.2.1 创建前沿艺术科学工作室
国内很多高校以及研究院,甚至前沿的公司企业,完全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建立研发型研究院、公司等,以进行前沿艺术科学方面的探索。相信随着中国科学的不断发展强大,很多国内顶级科学家团队在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发表“亮点论文”之后,会产生大量与团队论文有紧密联系的封面设计需求。这类前沿艺术科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2.2 提升综合审美意识
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艺术思维与创作方法对科学研究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在(复数方程)复数空间f(z)=z×z+C中,给C赋值,代入f(z),就能绘制出很多变化的图形。艺术家齐白石的代表形象是栩栩如生的虾,齐白石应用想象思维,不断减少虾腿的数目,凝练出“少即是多”的留白意境。
科学创作中含有简化抽象的图像特质,艺术创作中含有简化想象的思维方式,科学与艺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科技期刊封面是传播科学的前沿阵地,这个阵地完全可以用艺术作为桥头堡,应用融合发展的审美意识助力科学传播。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部应努力提升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重点关注期刊封面的设计工作,加快为科学传播插上美的双翼,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前沿科技成果而恣意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