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梅
(虞城县农业畜牧局,河南 商丘476300)
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愈发严重,其防治效果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的质量与产量。因此需提高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并不断促进其防治技术的提高。经过长期的总结与研究,现代化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种类较多且效果较好。
无论是玉米病害还是虫害,其暴发的诱因都是有害病原菌及虫卵在其合适的环境下大规模产生,所以病虫害的主要防治就是有效地消灭或减少玉米种植区域有害病原菌及虫卵的数量,并防止其传播扩散。通过不同的途径手段进行有效防治,逐渐形成以下4种防治技术。
所谓的农业防治技术,是指在玉米种植的整体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方式,减少病原菌与虫卵的数量,进而降低玉米病虫害暴发的可能性[1]。其主要手段包含以下几点:第一,选择优质的玉米种子。优质玉米种子可确保玉米抗病虫害能力强,从而降低病虫害暴发的可能,也可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造成的危害。第二,实现深耕细作,重视整地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有害病原菌及虫卵的数量,进而防止病虫害的暴发。第三,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工作。首先要注意通过浇水、施肥等,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增强玉米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其次要及时清理杂草,保证田间环境整洁,这有利于防止病虫害的扩散传播,也可减少杂草中携带的虫卵与病菌等;最后通过加强对田间的监控管理,及时发现病虫害,初期采取有效防治,大大降低其大规模暴发的可能,减少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
物理防治技术是指针对玉米虫害所具有的某种物理习性而采取的防治手段,最常见的是光学防治技术。这种防治方式是利用部分害虫的喜光及厌光性,在玉米田地周围架设灯具设施,在傍晚利用灯光将害虫引离玉米田间,并进行消灭。架设灯具是一项繁重的工程,涉及到灯具安装、线路铺设的问题。这就导致其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小规模的玉米病虫害防治。
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高效的化学药剂进行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作业,这种技术见效最快、效果最好,也是现如今种植者最依赖的防治手段。但化学药剂的有害性不仅针对病虫害,可能对玉米、土壤、水源等也造成影响,导致玉米质量降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就要求种植者在采用化学防技术时控制其药量的使用,注意其对玉米生长与环境的不利影响。
生物防治技术与物理防治技术相似,其防治原理是生物进化论中的优胜劣汰,利用与害虫具有敌对或竞争关系的生物,消灭玉米种植中出现的害虫。这种技术不会造成土壤、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较强的环保型。加之这一防治技术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也是玉米种植者常用的虫害防治方式。且此技术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但若大量引进同一物种,可能引起短时期内的生态失衡问题。因此,应科学合理地引进相应的生物,控制其投放的数量。
大、小斑病是玉米常出现的病害之一,多暴发于气温较高的7—8月。大斑病作用于植株根部,小斑病则作用于其叶片上,特征是相应部位出现病斑并逐渐扩大,严重的会导致玉米植株死亡而降低产量。
对这一病害的主要防治技术就是农业防治。选用对斑病抵抗力较强的优质种子如郑单958,在种植管理过程中,加强对玉米生长情况的检查工作,保证田间的通透性,通过控制田间的通风、排水,破坏其病原菌生长的环境,从而降低病害暴发的可能性。但当此病害极其严重时,必须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有效治理,以保证玉米质量与产量不会受到过大影响。
玉米螟是玉米种植时最常见的虫害,对玉米植株的各部位都会造成损害,因此该虫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优质高产。常采用的防治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生物防治技术,在田间投放赤眼蜂。赤眼蜂会将卵产于玉米螟虫卵内,在其成长过程中以虫卵体液为食,从而杀死虫卵,以达到防治的目的。二是利用化学防治。在该虫害较为严重时,采用硫酸乳剂等药物进行有效治理[2]。
有效地防治玉米病虫害可确保玉米健康成长,是保证玉米优质高产的重要栽培技术之一。总体而言,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可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4种。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及其规模大小,选择合适的防治技术,还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