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海口570100)
海南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中心枢纽的被寄予了厚望,在未来30年经济增长和开放程度都将快速增长,培育更具国际海岛特色的优势竞争力成为今后海南自贸区发展的重大命题。
海南目前已对59个国家实现公民免签或落地签,经济和文化逐步向西亚、北非、中东欧等地区扩大;同时,中国已与53个沿线国家建立了734对友好城市关系,博览会、旅游节、电影节、艺术论坛、联合考古、高校艺术节等交流活动频繁,内容逐步深化,民意基础夯实,艺术氛围浓厚,这也奠定了中国未来在沿线国家深层艺术交流及现代艺术融合的基础,为中国高等艺术人才培养打开了文明借鉴之路、地域互补之路以及合作共赢之路。
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是响应国家战略,同时也要保留中国传统艺术。推动艺术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也要注重人才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培养,要做在自贸区国际大环境下有内涵、有文化根基、有艺术底蕴的艺术人才。近年来,国内多所艺术高校积极探索传统艺术中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策略。那么自贸区的成立,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使拥有千年历史的“古丝绸之路”焕发全新的艺术活力而不断完善、革新,并在未来形成主动适应和引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新常态”。
广阔的国际覆盖和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结合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广泛的艺术交流空间。对于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在校的基础课程及国际艺术的学习内容范畴有限,教师授课内容大多遵循的也是有限的国内文献及教学内容,学生主动学习意愿和对文化了解意愿不足,忽视民族艺术和文化的修养,片面的重视和追求现代艺术和当代设计风格,从而造成学科吸引力下降,文化传承能力确实及设计狭隘性凸显。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民族文化为突破点,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思考,培养学生建立对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关注和深入了解不同文明构成,设置相关新课题,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带动学生参与完成,并建立信心,大胆尝试,从而使学生打开设计思路,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和完成能力,最终产生不脱节、有根基、融合多变的设计风格。
我们应增强文化自信,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书写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发展成果共享的多彩篇章。各种文明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其思想、价值、行为的“同”远大于“异”,正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比如,各种文明皆有真善美的追求,都有诗歌、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中国是盛产诗人的国度,波斯也有享誉世界的文坛四柱,印度有迦梨陀娑、泰戈尔,阿拉伯有努瓦斯、穆太奈比,欧洲有荷马、莎士比亚,美洲有聂鲁达、惠特曼等著名诗人。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同”与“通”,是推进传统与现代艺术建设的精神基石。
因此,在高校艺术类人才特别是设计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古代文明的文化借鉴、思考是重要的艺术修养来源,现代文明及当代设计根基都来源于此,当代设计风格中无不体现着古代文明的符号和元素。在培养学生知识扩展层面,必须引入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学习,包含多国家的重要城市地标、历史、艺术风格、艺术家作品、文化产物、设计概念和理念等,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性,拓宽视野,培养学生从中得到完整的、有效的解读,多维观察,提出见解,使得综合设计能力能够真正提升。
随着自贸区的设立,海南的社会经济的定会飞速发展,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合作也会日益频繁。在今年3月18日至5月18日期间举行的“从丝绸之路再出发——一带一路艺术交流全球巡展”,为期六十天,就是初衷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沿线国家人民在艺术上的认识,相互提高和交流,从而求大同,存小异,相互尊重,广泛合作,和谐发展,友谊长存!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既然是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在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同时,更应当积极主动的进行机构搭建与合作联盟的有效推进,引领和培养设计人才参与国际化艺术活动的主动意识,使互动交流成为常态化运作。
中国的艺术设计学科优势和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沿线国家重视和倾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尚有建制和基础上的不足,但可以通过不断提升的基础建设和国际交流,加强教育硬件和软件的逐步提升,来满足培养综合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据自贸区的大环境下去开放性发展思维,我们不仅要在传统学科优势上巩固创新,还要在引导策略上,创新思维,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综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