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刘诗雅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吸引着省内外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图为红渡村“旅居农家”民宿之一。
7月22日,记者走进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只见群山环抱,壁立千仞,栈道蜿蜒,荷叶田田。
回到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岩门脚,穷窝窝,一年只收一撮撮,娶个媳妇要挪窝。”一首民谣唱出了红渡村过去困窘。
对于今天的幸福生活,当地老百姓又编了一首新民谣:“红渡坡,幸福窝,南来北往旅客多,旅游带来金银宝,城市的人们都挪了窝。”
让一个偏远山村发生巨大变化的,正是新民谣里提到的乡村旅游。
2014年以来,红渡村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提出“基础设施围绕旅游投、特色农业围绕旅游做、绿色生态围绕旅游干、文体活动围绕旅游办、社会管理围绕旅游抓”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民居客旅·主客共享”的“旅居农家”模式,打造“四在农家”升级版。
村民钟艳就是“旅居农家”模式的受益者之一。
“以前在外打工总是不放心家里,现在除了能照顾老人小孩,一年下来,家庭总收入能达到10多万元,我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钟艳一边说着,一边整理着客人刚退的房间。
今年30岁的钟艳过去一直在外打工,2014年她返回老家时,得知当地政府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措施,将村民闲置的房屋集中起来开办乡村旅馆,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
钟艳果断把自家的房屋租了出去,一家六口人住一楼,二三楼共400平方米,以每平米20元的价格租给了旅居农家发展有限公司,一年单是租金就有8000元。
在红渡村,像钟艳一样把自家房屋出租做旅居的共有8户人家,可提供客房36间,房租成了他们的一项固定收入。
“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打打糍粑、推推石磨,让我想起了童年的生活。”来自贵阳的72岁游客李忠芬满脸幸福地说。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红渡村吸引着省内外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旅居,既共享了美丽山水,又丰富了百姓腰包。
从穷窝窝变幸福窝,红渡村民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经过几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当地贫困人口已从2014年的205户601人下降到89户335人,贫困发生率从29%下降到2.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不足3000元增加到9905元。
如今的红渡村,已成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西部摄影创作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且多次举办了油菜花节、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展、国际攀岩比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