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8-09-10 03:43梁会师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15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可行性必要性

梁会师

摘要:思辨,即思考与辨析,是在现实或典籍中找到依据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发展思辨能力,是个性化阅读的需要,是学生自主创新、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需要。实践证明,对小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关键词:思辨能力 必要性 可行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能自主支配自己的思维和判断,那么,我们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将安身何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岂不成了一句空谈?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深度、有张力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辨析,把思考辨析与言语表达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其探究和创新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一、何谓“思辨”

思辨一词源自西方哲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用得较多。所谓思辨,其实也就是解释的意思,是对自己的认识、想法和观点从现实或典籍中找到依据,使之能站得住脚。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因为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存在环境不同,对感知到的各种现象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思辨,对于中国人而言的确比较生疏,更不要说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思辨和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了。

二、培养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读陈志武先生的《美国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有头脑》一文,让我清晰地看到思辨能力培养在美国教育界的突出地位,“美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学会思辨”,而且,在美国从幼儿入园开始就十分重视孩子的课堂表述与辩论。这不禁令我想起了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就职演讲和他“舌战群儒”的精彩场面,可以说,一个没有较强思辨能力的人是绝不可能应负得那么游刃有余的,更不可能被美国废奴运动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称为“党内强有力的人物”“最优秀的竞选演说家”。由此可见,思辨能力培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多么重要。

1.个性化阅读离不开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独特性的体验与论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类似的表述: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倡导个性化阅读和“审辨式”地阅读,才能真正实现“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百花竞妍、百家争鸣”的效果。引导学生讨论思辨性问题,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学生自主创新、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技能。

那么,个性化阅读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得怎样呢?笔者近几年的观课、询访和调查发现,情况堪忧:不少一线语文教师根本不知道《课标》有这些要求,即使知道,在实际教学中却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去提取信息、积累词句,无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甚至“打击和铲除异己”,将学生生拉硬拽到预定的同一“境地”上,目的是为了考试时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要消除这些不良现象,阅读教学中就应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是老师,是老师的意识,是老师敢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善于培养学生进行思辨的意识。

2.学生成长离不开思辨能力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是他们个体社会化的必要历程,而小学教育则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工程,所以,小学教师的眼光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和信息的吸取,还应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小学阶段思辨能力的熏陶与训练,初中的议论文教学就难以开展,学生的议论文构思和写作就会受到影响。而高考作文占语文总分的四分之一,几乎达到了“一文定乾坤”的地步,从历年来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来看,思辨性的作文主题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就拿2019年高考作文来说,无论是浙江卷的“作家与读者”、北京卷的“韧性、色彩”,还是全国Ⅰ卷的“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等,都是包含着思辨性的作文题。如果学生没有从小养成“审辨式”阅读的习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辨能力训练,势必会在此类作文上“吃大亏”。

3.国家富强离不开思辨能力

没有思辨,就不可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可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从这个角度说,培养思辨能力,是关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大事。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转型的同时,也为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全国上下掀起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经济复兴大潮,而成为“弄潮儿”的,必定是“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人才、思辨型人才”,那些从只允许存在一个声音、扼杀个性的课堂里走出来的人,步入社会后毫无主见,凡事人云亦云,“吃螃蟹看大家”,在这场大潮中只能被淹没了。

三、培养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可行性

也许有人会质疑:“思辨”作为哲学的范畴,那么高深,对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能行吗?到底能不能行,相信大家看了下面的案例自有定论。

《冰花》是原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在指导学生理解、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春夏秋冬同样是季节的名称,为什么在《秋姑娘的信》(之前已学过)一文里作者把秋天叫成‘秋姑娘,而在这篇课文里作者把冬天叫成‘冬爷爷呢?”孩子们听后,愣住了。是啊,为什么同样是季节却称呼不一样呢?于是我便启发道:“请大家想一想,这两个季节各是什么样子,在这两个季节里,你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各是怎样的?”孩子们眨巴眨巴眼,不一会儿,有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秋天很美,像小姑娘,所以被叫成秋姑娘;冬天不美,像个老爷爷,所以被叫成冬爷爷。”有的说:“我看到秋天花很多,色彩很多,五颜六色,像个花姑娘穿得很漂亮,所以被叫成秋姑娘;冬天花没了,草也干了,树叶也落了,就像老爷爷穿得很不俊,牙也掉了,所以冬天被叫成冬爷爷。”还有的说:“我觉得秋天很暖和,不冷也不热,很像妈妈的手,所以被叫成秋姑娘;但是冬天很冷,还会下雪结冰,冻得人直发抖,就像老爷爷走路那样,所以才叫成冬爷爷。”……

通过上面的教学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训练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的心中也有一片天地,他们也会用自己的逻辑来解释和论证自己的认识和主张,因此可以说小学生完全可以胜任思辨之事!而且,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思辨能力训练提供了大量素材,如“口语交际”系列,一年级上册《用多大的声音》、三年级上册《动脑筋解决问题》、五年级上册《我是“小小推销员”》和《开卷未必有益》、六年级下册《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等等;另外,“课文”系列中也蕴含着诸多思辨能力训练点,教学时,可提炼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辨析,如二年级下册《千人糕》可引导思辨“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何以被称为‘千人糕?”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可引导思辨“精卫为什么要填海?”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辨析,不但深入地认识了事物、感悟了形象,而且思辨能力也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培养。

综上所述,思辨能力不仅影响著学生的个体成长和终身发展,还关乎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小学是教育的基础工程,是一个人成长的起步阶段,是播种良好习惯和品质的最佳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训练,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郭福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志武.美国的教育让人学会思辨[J].留学生,2011(12).

[3]张超.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J].语文月刊,2014(10).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可行性必要性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