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罗
曼陀罗花是极具鬼魅、含有佛意的花,她的名字曾一度享誉全球。
见到她神秘的容颜是初夏的一个傍晚,老家黄南州保安古城新城内。
隆务河畔的保安古城是全中国最小的一座古城,也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不仅有着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古城的土地和河水还养育了我的四位爷爷和姑奶奶。他们均长得高大、俊美,特别是三爷爷英气逼人,浓眉黑眼,气质神态如勇猛的哥萨克骑手,年轻时,颇受当地的年轻女人追捧。而他们的才智、聪慧、善良和意志力都是我們做晚辈的所不及的。
保安城自古便是兵家相争之地。两汉时期,先零羌、烧当羌等羌人经略此地。宋代,是唃厮啰的地盘。元时,成为蒙古族统治的地方。与此同时,蒙古人和汉人先后入主热贡,紧接着,游牧于青海湖一代的部分藏族迁居此地……可以想见,每一次的易主,都经历过残酷的血雨腥风。在保安度过童年的玉珠叔叔,二爷爷的二儿子,曾经对我讲述过的旧日战事,似乎都与侵占这片土地有关。但是,在宁静、狭窄,通向我们家老屋的石路上,我只看见了笔直、挺拔,象征着我们家族荣耀与辉煌的十几株大树和布满累累苔藓的黑石,并无战争硝烟的半点痕迹。
家里的老屋在保安老城,离公路不远。门前留着一棵岁月绵稠的百年榆树,从树的根部分成四杈,又若即若离地缠绕在一起,像不愿分离的四个兄弟,同顶着一片蓝天。老屋如今由父亲的叔伯弟弟,二爷爷的三儿子打理,修缮如新,家中有事可在老屋举办。我从心里敬重和感激叔叔婶婶为此做出的努力、付出的辛苦。
沿河滩往里走十几公里可进入保安新城。宣统二年,保安老城过于拥挤,40户人家便迁进了新城。新城是三面环山的洼地,气候温暖、水道纵横。莲花山、烧石山、铁石山三座大山似天然屏障,让这个地方成为当年易守难攻的平安之地,最早被人们称为“永安部”。新城建好后,修筑了坚固的城墙,至今留有遗迹,是一座保存完好、巍然挺立的城楼。叔叔带着我们攀山,来到城楼下。山上植物稠密,开满了色泽艳丽的野花,金黄色的连翘、雪白的珠芽蓼、粉红相间的圆穗蓼、紫色的露蕊乌头、甘青老鹳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相互依偎,使这座古朴的城楼显出几许烂漫的美。
民国九年,发生暴乱,坚固的新城因放哨的人喝醉了酒,让城外的人攻进来,烧光了房子,人们只好又挤到老城里。老城住不下,有些人便去吾屯、郭麻日、年都乎、循化等处安生。民国十二年,新城的人又陆续回来,重建家园,最多时达到118户。为了使放哨的人不再因自己的疏忽酿成大祸,有些人家的庄廓里修建了烽火台。我父亲的叔伯弟弟家便有一个烽火台,至今保存完好。
下雨了,青草洁净而富有弹性,淡淡的清香飘过,一朵朵洁白的曼陀罗似旋转的小风车,散落在湿润的草地上。这是我从未见过的花,居然生长在老家保安新城内的山坡上,实在令我欢喜。早就听父亲讲过曼陀罗,来历高贵,习性鬼魅,觉得能够在这里见到她无疑是一种缘分。
曼陀罗花来自印度,梵语译音,又为满达、曼扎、曼达。藏语称“吉廓”,即坛场,乃圣贤、功德聚集之意,也是积聚福德与智慧圆满巧妙的方法、僧人日常修习秘法时的“心中宇宙图”。
曼陀罗有多层含义,是象征宇宙世界结构之本源、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众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供奉的意义,是用世间最珍贵的宝物盛满三千世界奉献给佛、法、僧三宝。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本是藏传佛教圣地,城中自南向北流过的隆务河,原是藏语,意为金色的谷地,是黄河的重要支流。隆务河发源于黄南泽库县境内,恰科日乡夏德日山区,从4000多米的高度至海拔2000米的三川谷地。全长144.3公里,流域面积4934平方公里,河流沿岸地貌不断发生变化,植物种类丰富多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农牧兼具、勤劳善良,同时,让这里诞生了博大精深的热贡艺术,赢得全世界瞩目。
相传一千多年前,从西藏来到隆务河岸的却吉都仁布钦喇嘛,到吾屯、年都乎、尕赛日几个村庄传教。却吉都仁布钦喇嘛学识渊博,技艺高超,见隆务河两岸虽山清水秀,却由于耕地较少,生活清苦,便选了个良辰吉日对僧俗众人说:“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文殊菩萨赐给了我一支画笔,让我把它交给你们。你们若是能用这支神笔作画,就一定能绘出辉煌壮丽的画卷,过上好日子!”僧人和村民们非常信任他,马上从他手里接过“神笔”画起来。结果画出的鹿、马像是在驾雾飞腾;画出的花花草草引来了蝴蝶和蜜蜂。从此,这支神笔世代相传,隆务河畔的吾屯、年都乎、郭麻日、脱加、尕赛日五个自然村,竟成了人人会作画的“藏族画家之乡”,被人们统称为“五屯”。
可以与民间传说相媲美的是,根据史料记载,生活在隆务河谷的居民中,有一些是早年从西藏征战过来的赤松德赞时代的士兵,士兵当中有一部分人曾经学习过印度绘画和建筑艺术。明朝初年,从江南及河州迁来的汉族在这里屯垦。当时,正值藏族佛教格鲁派兴盛时期,凡有藏族、蒙古族、土族聚居的地方,都在兴建寺院,许多原来信奉其他教派的寺院也都相继成为格鲁派寺院,重新改换门庭,重塑佛像、重绘经图。为了谋生,汉族移民中的能工巧匠和藏族工匠一起参与了吾屯寺和隆务寺的修建工程,从事建筑彩画和绘塑佛像的工作。随着隆务寺群的扩建,从事绘画、雕塑艺术的人逐渐增多,形成了热贡艺术。特别是到了清代,青海地区大小寺院发展到五百余座。宗教的鼎盛、格鲁派的大力弘扬,更加促进了热贡艺术的提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热贡艺术的创作中。于是,隆务河变得远近闻名,这片土地也因此散发出浓郁的绘画艺术的芳香。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由唐卡、壁画、木雕、木刻、砖刻浮雕、泥塑和堆绣、等艺术形式组成,内容多为佛教人物和佛经故事。
几个世纪以来,隆务河流域艺人辈出,绘画雕塑之风极盛。不但吾屯、年都乎等五个村庄家家都有人能画善塑,同仁地区几十个村子的人也有艺人以绘画为生。高超的技艺和声望四处传扬,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新疆、云南、北京等地,及印度、不丹、尼泊尔、蒙古国、泰国等国。
热贡艺术吸收并融合了西藏绘画艺术、四川甘孜木刻艺术、甘肃敦煌艺术和南亚健陀罗艺术的特质,创立了既有青海地区特点、又有藏族传统艺术风格的艺术流派,体现出了与西藏、康巴藏区藏传佛教艺术截然不同的独特魅力。
在热贡艺术的发展中,夏吾才让大师是诞生在同仁地区杰出而伟大的热贡艺人。即使走在家乡保安窄小的巷道里,也能从家家户户考究的门庭、门楣之上,感悟到夏吾才让大师生前所主张的集建筑、绘画、雕塑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
如今,隆务寺、吾屯寺那经过修缮的寺中门楣、梁柱、藻井上的图案装饰,龙、卷草、文房四宝,以及云纹、宝塔、经幡,均能让人们体会到,热贡艺术吸纳中西艺术营养,蕴藉无限的境界和精神财富。
在佛经中,曼陀罗花含有适意之意。见到它的人无不感到欣慰愉悦,联想到语言无法道尽的宇宙天界。此外,曼陀罗花洞察幽明、超然觉悟、幻化无穷。因此,热贡艺术创作中,曼陀罗花的形象无处不在。
佛经云,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休眠,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飘飘洒洒,不分昼夜从天上落下,满地缤纷。至此,释迦牟尼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曼陀罗花与佛门有缘,扑朔迷离。就连《本草纲目》中记述的曼陀罗的来历,也同样与佛有关,说它是从天空降下的曼陀罗花雨。
在古印度,曼陀罗花既是情欲之门的门环,又是构造盛景的基地,它被摊开,成为宏大的曼陀罗道場;它被束之高阁,作为“天使(魔鬼)的号角”。西方传说中,曼陀罗则一直被赋予恐怖的色彩。黑色曼陀罗花中住着奇妙的精灵,可以帮助你实现心中愿望。但必须用你自己的鲜血去浇灌那黑色妖娆的曼陀罗花。
曼陀罗花的主要成分为莨菪碱、东莨菪碱及少量阿托品,起决定作用的东莨菪碱,是外科手术中最早运用的麻醉剂和止痛剂。其中东莨菪碱,毒性比炭疽更强,稍一过量服用即可致命,是一种莨菪烷型生物碱,可用于麻醉、镇痛、止咳、平喘,且有极强的致幻作用,导致了曼陀罗花爆发力甚强的感觉,麻醉、致命、热烈。
在古老的西班牙,曼陀罗花似冷漠的观望者,盛开于刑场附近,麻木而忧郁地祷告着生命消逝的每一个灵魂。此花全株剧毒,传说中,千万人之中只有一个人能有机会看见花开。但凡遇见花开,最后就会死于非命,于是“恶客”之恶名令人毛骨悚然。
有时候会想,枯寂的大漠是上帝因为人类无节制的欲念实行的惩罚。大漠中所有的生命仅仅靠大漠中央的水神掌管。有一天,水神爱上了一个带领族人寻找水源的女子,上帝震怒,要灭掉水神的灵魂,花神曼陀罗以自己与他人共入人间轮回为代价,请上帝饶恕。上帝为她的痴情所感,却只把水神逐出天界,导致沙漠中从此无水,曼陀罗成为被诅咒的花朵。于是,剧毒在身。
作为密宗的神秘图案,曼陀罗花显示出了它的复杂性。心理学家荣格看出其中的奥妙,说它像数学公式符号,代表一种精神秩序。而道家的秘籍却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北斗星有叫曼陀罗使者的,手执此花。
曼陀罗花又名枫茄花、万桃花、醉心花、野麻子、闹羊花等,为茄科野生直立木质草本植物,分为白花曼陀罗、红花曼陀罗、紫花曼陀罗等。花单瓣,均为白色,没有花蕊。虽有毒性,危害其他植物的生长,却因如佛法清心寡欲走红尘,手中无物,万相皆空的修行之道。这无蕊的白花,很久很久以前就被人们看作神的化身,象征着空心、无心和安心。在中国,曼陀罗被称为佛教的灵洁圣物,只有天生的幸运儿才有机会见它,给自己带来无止息的幸福。
除了草本植物曼陀罗花,还有木本曼陀罗。木本曼陀罗与草本曼陀罗同科同属,为灌木或小乔木。与草本的曼陀罗不同,木本曼陀罗花筒较长,能长到20—35厘米。花朵下垂,有芳香果木实质不裂。由于花朵形态优美,状如喇叭,故又名风茄儿、山茄子、大颠茄、金盘托荔枝、佛花、喇叭花、恶客、醉仙桃。
山雀在落日中低飞盘旋。余晖中,保安古城异常宁静,红山绿树、青石白花悠然自得。煨桑的柏香在暖阳中渐渐飘散,不远处的吾屯寺传出轻轻的海螺声。没有比这里更寂静、更虔诚的地方了。曼陀罗花繁复多变的象征意义,如此非凡,怎不叫人心旌荡漾,同时又如临仙境,沉醉其中。
红花绿绒蒿
此时,正是初夏。隆务河边种着小麦的田野里翻动着整齐的绿浪,家家户户院墙上,露出的果树枝结满了酸梨儿。人们对于土地的眷恋、珍爱,甚至争夺的初衷,不就是想拥有这样一处可以安生休养的居所吗?
在细雨中爬山是不知疲倦的,何况山上有很多乐趣。几个七八岁的男孩,围在一个山洼里叽叽喳喳,走近了,才看清他们是在用烧红的灰土嘣蚕豆吃,这是很多男孩小时候喜欢做的事。另外,草窠子里布满了伸手可及的地皮菜,一会儿工夫就捡了半袋子。
热贡艺人娘先说,等到树上的酸梨儿熟透了你们再来,那时候,吃的东西多。我咂咂嘴,咽咽口水。别说其他,单就新打出的面粉烤出来的焜锅,就足以让我流口水了。
沿隆务河继续向南,黄南泽库县境内的麦秀原始森林中,高寒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茂盛。密密实实的青海云杉、紫果云杉、白桦、山杨及祁连圆柏依山而立、翠绿挺拔。由于受海拔高度、自然条件、复杂的生态环境影响,麦秀林场的植被以青藏高原类型为主。植被分异强烈,既有河谷草地,又有寒温性森林和高寒灌丛,植物各类大部分是青藏高原隆起后的遗留物种,野生植物丰富,大部分仍保持完整的自然状态。山峦起伏,沟渠纵横,苏门羚、雪鸡、鹿、猞猁、黄羊、灰鹤、蓝马鸡、岩羊等野生珍稀动物在山林间生活。
经过麦秀原始森林,进入河南县境内,黄河上游重要的支流洮河出现在眼前。七月的洮河,所有的意向均指向天宇。河床温暖,石山葱郁,草地芬芳,绿得望不到尽头。更令人惊讶的是,虽身处海拔3700米的高度,洮河却是黄南州境内唯一冬季不结冰的河。这就使得这条偏僻淡泊、不甚喧嚣的黄河支流,有了几许神秘的韵味。而我,对于这条河流的爱意、眷恋,即是这条河在宽广无垠的草原上日夜兼程时,全部的风景、别样的美。
世界上,哪一条河不依赖土地,又滋养着土地。从发源地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李恰如山与莫尔藏阿米山之间的代富桑沟,进入牧民的生活开始,洮河便携带着与生俱来的生存活力,维系着黄河上游、中下游的草地生态和湿地生态系统,成为上苍赐予青海、给予河南蒙旗草原人幸福、安宁的生命线。
雨过天晴,草地清凉,空气里弥漫着草木的味道。融融的阳光下,洮河轻轻跃动,银光闪闪,霸气十足地照耀着两岸。于是,河流两岸,渐次出现了一幅又一幅以密集的高山草甸、层层灌木为主题的山水画。画中,有野花、小溪,有珍贵的留鸟蓝马鸡、候鸟灰鹤飞过,还有隐秘于林间,悄悄出没的雪豹、苏门羚、白唇鹿。而雪莲、贝母、大黄、松香、冬虫草、藿香、紫花地丁藏匿于深山,只能在披碱草、茼草星星点点的白花、黄花、紫花中寻觅踪影。后来再去时,竟然在麦秀林区发现了兰草———青海高原很少见到的植物。
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洮河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其尊严与王者气概、宽容与敦厚善良,是对土地的承诺,也是对草原的款款深情。天色湛蓝,洮河像蓝色哈达,像牧羊女,又像西倾山下的河曲马,令大地生辉、阳光含笑、月亮欣慰,神采奕奕地流满山谷,千年万年,不知疲倦地养育着草原、牧人、鲜花与牛羊。
一只好奇的旱獭从山上跑下来,双手作揖,孩子般驻足而立。它凝视的远方,是洮河对岸嵯峨俏丽、青草葳蕤的山峦;它激动不已的是,正有一道道浓密的头花杜鹃、百里香杜鹃,顺山坡瀑布般倾泻而下,云蒸霞蔚。
再往前,洮河头顶蓝天,浩浩荡荡。几只娇小的山雀在宽阔的河面上低空飞翔、呢喃自语。金黄色的酥油花、红色的珊瑚花、蓝色达乌里龙胆热烈绽放,草原变成了华丽的锦缎。
曾经在达坂山东麓的石坡地,见过葵花般大小的全缘叶绿绒蒿,那酷似皇后般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的气质,让我心神不宁,写下了一首首赞美的诗。
为了寻觅传说中的红花绿绒蒿,我和凯章曾经循着当年约瑟夫·洛克的足迹,到过甘肃迭部的扎尕那。2009年11月10日,扎尕那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列入国内十大“非著名山峰”,成为西部旅游的热点。在我眼里,扎尕那犹如一座巨大的天然石城。城内坐落着藏族村寨,村寨四周山峰高耸入云,山间峡谷幽深,地势落差悬殊,孕育着绚烂多姿的多样性植物景观,是高山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分布密集的热点地区之一。春夏时节,无论高山草甸、灌丛,还是高山流石滩,各种高山野生花卉陆续开放,绚烂多姿。野生兰科中,最具观赏性的大花杓兰。在扎尕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黄花杓兰比比皆是,报春、百合、鸢尾、马先蒿这些高山花卉,更是把扎尕那装扮成了花的海洋。在这里,我还幸运地见到了和全缘叶绿绒蒿一样让我目瞪口呆的多刺绿绒蒿、川西绿绒蒿。
而今,在洮河两岸,我又幸运地目睹了精致、羞怯、明艳、内敛的红花绿绒蒿,让我敏感脆弱爱花的心,怎么能不遐想不尽、爱恋不已。
红花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一样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高原旗舰级珍稀植物。生于海拔2800- 4300米山坡草地的红花绿绒蒿,形态别致,娇艳美丽。花丝条形,花药长圆。在野草丛中低垂着眼帘,接受着我惊叹的目光。随着日光偏斜,红花绿绒蒿的色彩逐渐改变,由艳红变得深邃文雅。在身体吸收了白昼的热量之后,她需要调整心态迎接黑暗的到来。
我常常幻想夜里花的模样,会不会因为没有阳光照耀而处于睡眠状态,比如依赖白昼阳光的太阳花。当然,美丽透顶的昙花是个例外,它专门在夜间怒放,散发馥郁清香,短暂得令人心颤。但是,红花绿绒蒿不属于夜半休眠的花,它颈部的细绒毛会帮她解决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无论怎样,当黎明到来,太阳再次升起,红花绿绒蒿依旧如阳光般明艳,在碧绿的草丛中表现着她独立高贵的美。
天池孟达
青海的夏天到了,这是高原最美的季节。
身处循化县孟达自然保护区,享受到的又何止是跟野花在一起的幸福。我发现,这里的植物正在以超乎我想象的舒适、轻松的状态生活,构成的是独特环境下的优美。
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丛繁茂的落叶灌木互叶醉鱼草。它长在通往天池的车道边,深紫,密集,奇香,花萼钟状。在绿木葱茏的背景下,醒目,又不乏和谐温柔。
互叶醉鱼草是唇形目玄参科醉鱼草属植物。枝上互生,数不清的花朵组成簇生状或圆锥状聚伞花序。雄蕊着生于花冠管内壁中部,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柱头卵状。种子多颗,狭长圆形,灰褐色,周围边缘有短翅。开车的杨子停下车,给了我拍照的机会,我便不停地拍,一直拍得他不耐烦地嚷嚷起来。
再往上,车无法行驶,上山的路有两条,一条是供人行走的木栈道;一条是骑马人的上山道。我们当然选择马道,当然步行。伴我来的除了凯章,还有我的父亲和杨子先生。父亲在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工作时,曾长期在青海野外探秘,如今虽70高龄仍意气风发。杨子喜欢爬山,本来学的就是摄像专业,自然不在话下。
目前,我国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以及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还有所在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划出了一定面积,予以法治下的特殊保护和管理,这种区域被称为自然保护区。其中,自然保护区有科研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在级别上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旨在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地方生态安全屏障。
孟達是以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7290公顷,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部的黄河两岸,处于昆仑山支脉西倾山的东北边缘、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接壤处的特殊地带。海拔从黄河岸边1780米向南逐步升高,区域内最高峰党蕊山海拔4182米。森林覆盖率88.6%。东与甘肃省接壤,黄河呈东西走向贯穿保护区。
保护区内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森林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具有过渡性特征,对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对于研究植物进化、群落演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孟达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与陇西黄土高原边缘的交会地带,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可供观赏的珍奇植物不下百种。有不同花色的各种杜鹃,有花瓣似丝绸的红花绿绒蒿和花型如卵的黄花杓兰,花似铃铛的铃兰、沙参和清香扑鼻的山梅花。此外,各种蔷薇、绣线菊、忍冬、柳兰和百合花、红瑞木在林内林外到处可见,鲜艳动人,别具风姿的东陵八仙花更使人久久难忘。
马道由石子、砖块铺就而成,破碎不堪。树木的气息、马粪的味道、浓郁的花香混杂在一起,使得这片逶迤高峻的湿地显得尤为神秘。草丛中,星星点点的野花是紫红的无距耧斗菜,接着是素净而精致的蕊瓣唐松草。
原产欧洲的耧斗菜有很多种,它比人类更早来到地球,不断演变、改进。在美国的洛基山脉,人们觉得它像鸽子;植物学家林奈在《植物种志》中称它为“秃鹫花”;中国植物学家给它起的名字是“耧斗菜”;民间曰“血见愁”“猫爪花”。在古老的希腊,生长在沟谷深处的无距耧斗菜是见证战争残酷、胜者骄傲的胜利花,只要岩石缝里存有些许泥土、点滴水分,便足以使它怒放再怒放,可见这种花带给人们的联想多么丰富有趣。
唐松草属毛茛科属,多年生草本,品种较多,约有29种可供药用,不少种类均有清热、治湿、发汗、止痢、治目赤等作用,其中14种在民间被用做黄连的代替品。在这些种类中,蕊瓣唐松草、多叶唐松草、昭通唐松草、滇川唐松草、贝加尔唐松草中含有小檗碱,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其中,有着别具特色、多次分裂的叶子,开着蓝紫色大花的偏翅唐松草,被植物学家公认为是唐松草家族中最漂亮动人的花。但,我至今未能与它谋面。
一匹棕色的马疾步而下,我不由得抬头注目,一直到它消失在我们的视野。脚下草木丰盛,绿茵无边。凯章找到了天南星和七叶一枝花,杨子见到了大量的薄荷。父亲说,一般有七叶一枝花的地方就有毒蛇,本身有毒的它同时兼具祛除蛇毒的功效。所以,大自然总是这样神奇,带来无穷想象。这个季节,正是七叶一枝草一个劲往上蹿的时候。
近年来,人们对重楼属植物云南重楼、七叶一枝花的栽植技术研究十分重视,可见其对人类的益处。这些植物通常分布于中国西藏东南、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但是在孟达自然保护区,天南星和七叶一枝花却遍布林区,与不知名的杂草一起随意疯长。
在一棵沧桑古老的千年白杨面前,我们驻足良久。
历经风风雨雨后,白杨枝干遒劲挺拔,绿叶郁郁葱葱,向大地证明着强劲的生命力。孟达自然保护区群山突兀、河流切割强烈,属河流切割的断块高中山地形,最高峰当蕊山海拔4182米,最低处的黄河岸边只有1780米。中心地带有一处面积约20公顷的堰塞湖孟达天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保护区内形成了优越的小气候,与同纬度、同海拔地区相比,气温高、降水多、空气湿度大、风速小,非常有利于植物生长,素有“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之称。孟达自然保护区内近百种植物位于国内同纬度分布的最西端,大面积的青杆纯林像连绵起伏的波浪,既有独特的生物地理意义,又为莽莽苍苍的青海高原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装。
一声声嘶哑的鸟叫声传来,将我们引向密林深处。这只鸟的叫声根本不像是幼鸟的声音,父亲却说,一定是出去觅食的鸟妈妈没有按时归来,饥饿的小鸟在呼唤自己的母亲。父亲上了年纪,感到更多的是生命的忧伤与无奈。这时,杨子看见了一棵老松树下像蘑菇一样簇生的褐色果实,凯章和父亲看了又看,断定是松树上落下的松子在这湿润的土壤中发了芽。
就是在这里,父亲和凯章一眼看见了对生的茜草。这是我没有料到的,对于我是极大的收获。父亲当时为我起名字的时候,也许考虑过让我成为一棵保持质朴、藏于密林和草丛间的小草,我的一本散文集《茜草为红》不仅是文化修养深厚、品质高洁的作家兼画家、书法家车前子送给我的一幅书法作品中的一句话,还热情地表达了我本人对青海的依恋与热爱。
茜草为茜草科多年生草质攀援藤木,根状茎和须根均为红色,花也是红色,古时称茹蔗、地血,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茜草的根部含有茜素、茜紫素,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红色染料之一。早在商周时就已经是主要的红色染料。经茜草染色、套染后的丝绸,可以得到从浅红到深红不同的渐变色调,非常漂亮,而且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文物中,茜草染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历代文献中也多有记载。可以想象,茜草红为爱美的女人,增添了多少千姿百媚的神韵。
孟达夏季凉爽可人,马道两边蔷薇灌木丛中点缀着白色、黄色的小花,西北小柏花多得挡住了视线。珍珠梅是这片灌丛中集中生长且清新、明亮的花。再往上,藤本植物金银花、高山绣线菊出现在我们眼前。甘肃山楂、野杏、野梨的花早已经开过,进入了幼果期。漂亮的蕨类植物伴随着苔藓、石耳、地耳隐藏在树下隐秘的地方。植物学家认为,地耳蕨、巢蕨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的标志,那么,是否可以肯定,青海循化的孟达湿地有这种气候的特点,有可能分布着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太阳光斑从树梢落到草丛中,落在我喜悦的脸上。能和父亲、凯章和杨子一起享受夏日青海的美好,看到从未遇见过的野花在孟达天然的湿地恣肆浪漫,有说不出的快乐。我们一边细细寻觅,一边拍照,一边继续前行,仿佛在与阳光一起移动。在这里,我感觉到了森林潮湿的气息、充足的氧气,感觉到了阳光落在我心上的热力。谁能想到,青海高原的植物会如此繁多,多得让我大开眼界、喜上眉梢,多得让我无力记住所有的名字。
越往深处,野花越加稀奇。百合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玉竹精致的淡米色小花,颇像云南的緬桂花,花柱、花药和花丝被包裹在细腻的苞片里,不知是常绿灌木还是落叶灌木的三颗针长着金黄的小花。又走了一会儿,凯章意外地发现了不容易见到的山荷叶。
山荷叶的花已经开过,只留下两片连在一起,像极了荷叶的圆叶,附在绿草上。山荷叶又叫做金魁莲、旱八角,属于小檗科植物,花期为春末,花苞下垂,在两个叶柄交叉处生出,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入药能散风祛痰、消毒解肿,解毒功效特殊,和七叶一枝花一样可治蛇咬伤。父亲告诉我,山荷叶的花非常漂亮,当花瓣遇水的时候,会变得晶莹透明,纹路清晰,如同画家笔下的素描作品。
一棵红褐色的东陵八仙花,像一棵大树矗立在我们眼前。遗憾的是,花期已过。这是父亲铭记在心的花,也是他此番孟达之行,想了却的一个心愿。年轻时,他在数次探访孟达的经历中,一直想见到这种属虎耳草科,喜欢阳光,喜欢生活在半阴、湿润的环境中的落叶灌木。这种花在青海罕见,但确实存在。生物研究所的一位植物学家就是在孟达见到的。凯章说,他过去也没见过,我和杨子更觉得好奇。但是,无一丝白云的蓝天,突然在没有树影的上空豁然开朗,海拔升高至2500多米,蓝天、湖水、绿峰融为一体的天池到了。
我已经有很久没来过天池,此时的感受,和多年前有所不同。天池是汉族人的称呼,当地的土族人叫它“神仙淖”、藏族人则称“拉郎措”。孟达天池不如新疆天山、东北长白山天池大,却有自己的特色。天山天池周围雪峰挺立,与天池还有一定距离;长白山天池也在群山环绕之中,可山上植被稀少。孟达天池则是被绿荫稠密的山峰紧紧相拥的一池湖水,碧绿的水面与群山相映,美如翠玉。
父亲在天池边休息,慢慢欣赏,我和凯章、杨子沿天池边向西攀岩。孟达植物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区系成分以华北地区成分占优势,也有唐古特地区和横断山脉地区成分渗入,还有从秦岭渗入的成分。此外,属多种少,植被垂直分布,随海拔、坡向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黄河河谷台地和干旱山坡为旱生植物带;低山山地是以杨树、桦树、辽东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及华山松、油松林林带;松栎林带以上为青海云杉、桦树等针阔混交林带;再往上便是亚高山紫果云杉、巴山冷杉针叶林带,高寒山地处,为杜鹃灌丛及高山草甸带。
从全国范围来看,不少植物种已属自然分布的西线边缘,秦岭植物由河谷西上,华北黄土高原植物依山沿水南来,青藏高原植物顺山系东下,使这里成为华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植物的汇集点,并以固有的生态习性分布在河谷、山地、高山和草甸地带间,组成了较为特殊的自然生态景观,为植物学、生态学、林学等有关学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环境和研究资源。
孟达保护区海拔2100- 3200米为水源涵养林。由华山松、青海云杉、青杆、巴山冷杉、祁连圆柏等针叶树种和山杨、陇南杨、辽东栎、白桦、红桦、糙皮栎等阔叶树种,以及忍冬、小檗、蔷薇、珍珠梅、毛榛子、大叶钓樟、锦鸡儿等灌木组成;海拔3200米以上由杜鹃灌丛、金露梅和鬼箭锦鸡儿等灌木林和禾本科植物构成高山灌丛草甸。在河滩谷地带分布有呈低矮灌木状的文冠果群丛、互叶醉鱼草、枸干等。
很快,我就看到了从岩石缝隙中伸出的一簇簇条裂黄堇、红花岩黄蓍,草丛中亭亭玉立的紫菀和几株微孔草。微孔草是我熟悉的花,青海湖畔的东岸和北岸都有分布,蓝色的小花十分迷人,深深地吸引着我。令人遗憾的是,桃儿七比我们预想的开花时间提前了许多,完全看不到它富丽堂皇、饱满风韵的玫红色花朵。仔细观察时,才隐隐约约见到绿叶遮蔽下,已长成红枣大小的果壳。但是,还有一连串的惊喜让我惊讶地叫出声来,森林里绿草铺满大地,一株株高大的太白红杉下,川赤芍靓丽的面容在绿茵中静静浮现,像妩媚的娇娘,闪烁着令人眩晕的光彩。
毛茛科芍药属的川赤芍,是中国特有植物,凯章内心十分推崇,为它拍下了许多珍贵图片。尽管开花的它从不在乎他的感受,但他依然无怨无悔。有几株紫花碎米荠的模样秀丽可人,我无论如何也对不准焦距,一幅清晰的图片都没留下来。正在叹息,杨子和凯章却開心地叫了起来。原来,在一片潮湿的草地上,终于发现了期待的兰花。近来,杨子先生醉心于兰花栽培。来之前,凯章夸下海口,一定会在孟达找到兰花的踪影,这会子总算如愿以偿。
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植被类型繁多,因而兰花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花。但从数量分布上从南到北依次递减。一般来说,地生兰多生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江苏、安徽、河南;附生兰多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如广东、福建、台湾。有植物学家曾经断言,青海不可能有兰属植物。所以,能在孟达亲眼见到兰花,足见孟达湿地植物资源的丰富。杨子的老家在陇南山区,嘉陵江汩汩流过,山区兰花遍地,开着嫩绿、黄绿的花。有一次我同他去月亮峡游览,脚下兰花丛丛,清香四溢,真乃春风大雅,美不胜收。
在接近三级彩虹的山坡上,见到了一朵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的长瓣铁线莲。同青海湖畔俗称毛丫头的甘青铁线莲完全不同,长瓣铁线莲薄如蝉翼的蓝色花瓣丝绸般柔滑,甜蜜地缠绕在一根树皮皴裂的树枝上,幸福得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长瓣铁线莲同样是我极喜欢的一种花。同时我能确定,一飞而过的山雀也看到了这朵迷人的花,因为山雀的眼睛远比人类敏感,吃饱喝足后,也会有欣赏美物的兴趣。
孟达的国家级保护植物有太白红杉、桃儿七、羽叶丁香,其中列入国家药典的有81种。林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斑尾榛鸡;二级有林麝、岩羊、蓝马鸡。羽叶丁香的花开过了,我们没有能力找到它。一棵生长在石崖上的百岁海棠,也未见身影,而更多的野花一定藏在茂盛粗壮的青杆树下、密实的杂草丛中。
父亲脸色红润,开心地说,“这里的氧气太充足了,我坐在这里,睡着了好几次。”这是青杆的功劳,它能产生极强的负氧离子,还是一种再生能力很强、枝株多生、绝少枯死的树种,也是孟达之所以得天独厚,秀丽如南方林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一株从未见过的野花,几天后才得知,是我神往已久的蓍草,浸满了我少女般遥远、空虚而忘情的梦。
就要下山了。我直起身子,环顾四周,层层绿树覆盖下,群山俊俏、连绵起伏,不由得心中感慨。岁月无边,尘埃无边。只有青翠的山岭,大自然足以清洗我的身心、我的双眼。
野花还在慢慢开放,古老的马道,像从前古老地蜿蜒而下,送我回到谷底。
蓍草的生命空间
十多年前,诗人王刚为我起了个笔名———蓍草。
王刚是位诗人,诗写得好,人很有个性。他颇为神秘地告诉我,“蓍草”古人用来占卜之用,最早出现在《易经》。
果然,有记载:蓍草为《易经》中占卜之工具。《经》中说:“蓍生地,于殷凋殒一千岁。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乘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色,一千岁上有紫气,下有灵龙神龟伏于下。”
又过了几年,一起长大的发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延平,小名唤作三平的,突然发现我在网上偶尔使用的这个名字,欢喜至极。近些年,她一直在研究有关蓍草的物种形成和进化问题,很奇怪我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生僻的名字。而我更是大喜过望,总算有人与我分享蓍草的奥妙,并为我科学地解释有关蓍草的一切。它的生长,它的繁衍,它的喜怒,它与人类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冥冥之中,为什么让我如此迷恋,如此难以割舍,它那千年万年隽永不灭、灵魂高远的原因。
自然,对于我这样一个仅限于野生花卉的爱好者而言,科学家的研究过于深奥、专业,以至使我一度望而生畏。尽管如此,我还是花费了一定的时间、精力,按照我的理解方式,对蓍草进行了认真探究。我猜测,这种一知半解的了解,足以提升我对野生花卉的辨识能力,且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理性思考,以此满足我强烈的好奇心。因为,除了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蓍草的拉丁学名Achilles,便源自希腊荷马史诗战神阿基里斯(Achilles),且它本身具有的抗炎解毒的代谢产物(植物药用成分),是古战场勇士们为自己解除毒箭之伤的有效药物。这使蓍草这个东西方文化中皆含有神秘色彩的植物,在进化生物学研究中也能够独领风骚。
蓍是菊科植物中的一个属。蓍属包括100多个物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和北美大陆上。蓍属植物的叶形变化多端。比如,有的像柳叶但边缘有锯齿,有的像羽毛状分裂。郭延平教授和她的学生们对此变异的原因在基因层面上做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她们通过总结大量该领域的研究结果,在《植物叶缘形态的发育调控机理》(柯锦秀,陈多,郭延平.2018.植物叶缘形态的发育调控机理.生物多样性.发稿日期:2018- 04- 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215)这一综述文章中梳理了迄今人们对植物叶形多样性形成和演化机制的认识。这其中,除了拟南芥、碎米荠、烟草、番茄、苜蓿、豌豆等植物,“蓍草”和它们一样也荣幸地承担了为此项研究提供实验证据的重任。
在《植物叶缘形态的发育调控机理》中,三位学者首先为我们解释了表型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的学术价值,这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因为表型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密切相关,同时又承载着环境的变异信息。植物的叶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一个植物的叶形态不仅取决于其系统发生和遗传信息,也有生态因素的作用。叶片不仅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也是植物感知光、温、水等环境变化的重要器官。对被子植物而言,为了进一步适应不同的陆生环境、更有效地利用光能,植物在叶形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叶的形态变异不仅是植物适应不同环境的具体体现,也是植物表型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趣的是,三位学者在论及这个严肃的话题时,想到了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和诗人歌德,在他伟大的诗行和有关学术性的文章中,发现各种叶形可变异性的端倪。歌德观察到,从一个植株上叶的形态转变,可推测叶形的本质,在于不断变化。
这短短数语,来自治学严谨的学术论文,来自一位充满浪漫气质的诗人,足以证明,一切文化艺术、学科体系无不包含生命科学的真理。这让我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如梦中苏醒。
感谢蓍草,感谢学者们的智慧,令我近年来用质朴、浅显、易懂的语言,所陈述的有关青海野花的文字表達,获得了积极的意义。蓍在中国分布的数个物种有着特殊的形态分化式样和地理分布格局。在我多次请教郭延平教授后得知,据记载,齿叶蓍和高山蓍在青海有分布,而且很可能在秦岭延伸段相对湿润的地方,比如孟达、祁连山一带。
郭延平教授是一位朴实、平和的性情中人。她长期致力于研究、讲学,性格开朗,为人热情,诚实敦厚,对所从事的科学事业执着努力,爱岗敬业。有一年去内蒙古阿尔山考察,她拍下了一张被菟丝子缠住的蓍草,非常喜欢,曾这般动情地描述这朵娇弱而秀丽的蓍草照片:“这一张是我最喜欢的,虽然长法有点偏离自然状态,被一根菟丝子缠住了,从而面向天空的花序弯下了腰,植株也被菟丝子剥削得略显细弱,但这样反而给她增添了几分娇柔的魅力、艺术气息。自那时起,我一直拿它当手机屏幕照。”而今,当我写下这篇文字,她又慷慨地赠予了我,同样成了我最喜爱的一张蓍草照片。
由于海拔持续增高,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青海境内的野花分布、野花生长、野花形态的变化,完全蕴含着生命基因中最为活跃的,能够改变自身,适于艰难生存条件的求生力量,也使得我对于生长在平原与高原与峻岭与河谷的野花,具有不同形态特征,且不断发生变化,显现出的千姿百态之娇媚、之雄壮、之优雅、之从容的绰约风姿,有了更加清晰、深入的了解。同时,野花的价值、野花的生命,在我心里树起了至高无上,简单生存意义之上的精神价值。
一切借助自己的力量繁衍后代、生存壮大的生命,都是这个世界,乃至这个地球上,值得人类无尽地去赞美、去讴歌的崇高境界、生命力量。因为,每一朵野花都像一缕清纯的阳光,照亮了自己,照亮了自然界,也照亮了人类。
《植物叶缘形态的发育调控机理》一文,论述了植物叶的发育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首先,叶发育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不同的环境决定着不同的叶片大小和形态;而另一方面,植物叶片的发育又遵循着一个基本模式,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有序过程。叶边缘发育是叶形态建成的最后步骤,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物叶形的复杂性。
学者们强调了自然选择对于植物叶形多样性形成的作用。如叶缘裂刻能调节叶面温度和水分流失,对干旱、高温等逆境胁迫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而且植物学家早已发现边缘的裂核能帮助叶片更好地适应低温,如高纬度或寒冷地区的植物,更多地拥有边缘锯齿状或深裂的叶片,因此叶裂的深度可作为地球演化历史中,陆地地块年平均气温的指示物。
郭延平教授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调控因子,如转录因子、小分子RNA及植物激素等被发现与叶边缘发育相关,但它们在复杂调控网络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要阐明叶缘形态的多样性与其复杂易变的调控网络之间的联系,还有很多难题有待解决。当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发展,人们有机会获取越来越多的信息。
在阅读与学习中,科学家的治学态度、严谨作风,令我对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学者肃然起敬。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对有关生物体表型多样性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严密的考证,这对于科学的发展,对于保护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动植物都是非常有益的研究。
那么,就让我们共同期待,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专家,为我们不断揭开生物表型多样性形成和演化的神秘面纱吧!
给一个脆弱而坚强的生命注入绵长,带去熨帖和永恒,是科学家的使命,也是给予我,一个写作者生命相关的境界,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三平,我的小朋友,加油哦!
橐吾
几年前就认识了橐吾,印象很深。但是,当我于今年盛夏,见到烟岗沟的掌叶橐吾时,仍不免吃了一惊。
一般以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橐吾,大多生长在云南、四川、贵州、甘肃西部、陕西北部、山西、内蒙古、河北、东北地区、湖南、安徽,特别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欧洲大部分地区,只有少量橐吾在青海分布,所以见到如此大面积的掌叶橐吾,出现在湟中县土门关烟岗沟,这样一个毫无名气的地方,且比我在青海民和、互助、平安见到的其他橐吾物种更加丰满健硕、活力四射,的确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橐吾的别名叫款冬花,又被称为西伯利亚橐吾、北橐吾、大马蹄、葫芦七、马蹄叶、山紫菀。菊科、千里光族,橐吾属,花果期7- 10月。根肉质,细而多。茎直立,最上部仅有叶鞘,鞘缘有时具齿。花序被白色蛛丝状毛和黄褐色短柔毛,鞘膨大,下部光滑,被枯叶柄纤维包围,在深绿色的草丛中显得格外耀眼。海拔373- 2200米,沼地、湿草地、河边、山坡及林缘的生长环境,与烟岗沟接近,这兴许就是我能够在此遇见一朵又一朵紧挨着的金黄色掌叶橐吾的原因吧!
从药效上看,橐吾的作用各有不同,比如蹄叶橐吾,据《朝药志》记载,专治气管炎、肺结核、咳嗽、气逆、咯痰不畅、咳嗽咯血。根及根状茎,可润肺、化痰、定喘、止咳、止血、止痛,还可用于治疗肺痨;黄帚橐吾,专治宿热、解毒、愈疮,另有催吐、助消化的作用,可治疗陈旧疫疠、黄水病、疮疡、中毒症;大头橐吾,用于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痈肿初起;离舌橐吾的根及根状茎,甘、凉,可润肺降气、祛痰止咳、活血祛瘀。蒙药中被称作阿拉嘎力格———扎牙海的掌叶橐吾,据《蒙植药志》记载,主治麻疹不透、痈肿;根,苦、温,可润肺、止咳、化痰;花序,苦、凉,可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不过,从烟岗沟回来后,还是不由得一直沉浸在对它的联想中。相信植物学家一定不会忽略,除却掌叶橐吾外,还有其他橐吾物种生长在青海的事实。我清晰地记得在民和、平安、互助等地方见过的橐吾,远不止掌叶橐吾一种。
请教郭延平教授后才得知,植物学家对橐吾的研究已非常深入,仅《中国植物志》便记载了十几种橐吾物种分布在青海的事实。另外,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著书《世界龙胆属植物研究》的两位研究员何廷龙、刘尚武夫妇,最早就是研究橐吾属的。这说明,青海绝对不止一个橐吾物种,否则,他们不会花毕生精力研究。
烟岗沟是当地人极喜欢游玩的地方。沟底有水,水边草木丰美。走进森林深处,一条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长毯在脚下延伸,上涌的绿潮使整座山坡散发出青草的浓香。远望中,掌叶橐吾在香草中卓然而立,围绕在它们身边的微孔草、风毛菊、马先蒿、露蕊乌头、珍珠梅、紫荆,给高原绿茸茸的夏季色调,添上了无数跳跃的颜色,紫色、蓝色和红色。草丛深邃烂漫,绿叶捕获的巨大能量,形成了烟岗沟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
不知不觉中,我和儿子果果沿着水流来到了宽阔的草地,杏黄色的马先蒿,成堆生长,像女人用丝线绣在锦缎上的艺术品。我一激动,步履趔趄,一脚踩空,陷在了水里。天哪,厚实的草皮下,居然是深不可测的积水。平展展的绿绒毯,是望不到头的湿地。我喜出望外,欣慰至极。儿子果果,也为眼前的湿地景观陶醉,端着相机一个劲地拍照,生怕漏下一朵小花。
天蓝得透彻,无一丝云彩。顶着日头,盛开在草地上的野花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活法。一串串蓝色的长柱沙参,铃铛似的在微风中轻輕晃动,就连植株矮小的火绒草、珠芽蓼也比平日里看到的茁壮艳丽。这或许同样是掌叶橐吾在此地生长旺盛的原因吧!所以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你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事。只有在研究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用心关注各种各样的特殊性、差异性,才能建立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更全面地提炼和概括一般规律。
山坡上的绿色渐浓。奇怪的是,河沟边生长着的灌木金露梅和银露梅却不甚高大,花瓣也远不如南佛山下看到的大。谁能想到,才隔了十几公里的路,山水颜色及野花的形态,就有如此明显的差异、微妙的变化。
坐在草地上,忘记凡尘琐事,静静地凝视一朵健康向上的掌叶橐吾,多么幸福。现在,有很多人愿意去野外实地考察,关注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了解大自然中与人类相濡以沫、一起成长的生物。但是,有更多的人,甚至一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还是无法重视同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大自然。
度过了难忘的下午,掌叶橐吾仍无疲倦的样子。余晖彤红,光线下的掌叶橐吾俏丽挺拔,更美,更动人。
作者简介:辛茜,青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青年创作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理事、青海散文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西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
出版散文集《眼睛里的蓝》《茜草为红》《灵动的水》《一望成雪》,长篇散文《燧火的赠品》《海湖的召唤》《我的青海湖》,长篇报告文学《尕布龙的高地》。获青海省政府颁发的文学创作奖、第四届冰心散文奖、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人民文学》近作短评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