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各方资源 推进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

2018-09-10 09:45于忠
中国军转民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企业

于忠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隶属于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属自收自支的事业法人单位。

工研院于2005年12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成立,是在汲取国内外成功经验基础上,以“军民融合、技术与市场结合”为发展原则,依托陕西军工科技资源而成立的专业化和特色化的科研成果创新转化服务机构。工研院实行理事会制,理事单位包括陕西省国防科工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高新區、阎良航空基地、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等各集团在陕军工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

工研院立足特色、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扎根企业,瞄准陕西工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方向,以集成现有国防科技优势资源为基础,紧密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与新材料四大领域,构筑新型工业技术转移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平台,打造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转化体系和初创型科技企业综合服务体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工研院运行十余年来,有效发挥了陕西本地军工高新技术优势,整合了政府政策指导资源、高校科技研发及人才资源、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化运营资源、金融机构和投融资机构支撑资源,结合本地经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以项目为抓手,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本思路,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国际合作、企业投融资等方向均实现了各种形式的突破,通过构建军民融合资源信息库、建设新型工业加速器、科技企业孵化器,着力新工业源头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开发,加强各类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多层次推动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工业,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形成示范性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军地双赢的创新模式。

一、在理事会管理体制框架下,积极推进运行机制创新

工研院管理体系不断向组织机构扁平化、规章制度规范化发展,建立了项目管理机制、绩效考评机制等管理体系;对外合作引入市场机制、利益机制和项目股份合作制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有效地保障了工研院的探索实践工作。

——内部组织建设规范完备。工研院下设若干职能机构和业务单元,各种规章制度健全,薪酬体系、绩效考评体系等基础管理体系完善,成立了基层党组织和工会。

——项目管理机制渐趋成熟。工研院建立了项目经理负责制、风险管理、项目决策、绩效考核等项目管理基本规范与制度。基本保障了项目遴选、实施、风控、管理等环节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和效果。

——股份合作制度成效显著。工研院与合作方均采用项目股份合作制。多方参与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员等资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通过市场化运作,用利益驱动把各方联系起来,对项目运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从体制上保障项目的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

——运行体系框架日趋完善。按照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三个业务层次,目前已经形成工研院的整体业务发展框架。

二、积极按照“政府推动、依托高校、企业支撑、国际合作、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运行发展

工研院自成立以来,即确定了“政府推动、依托高校、企业支撑、国际合作、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

政府推动——背靠工研院上级主管单位省国防科工办,积极发挥陕西省相关军民融合产业政策引导作用,统筹规划,谋求发展。

依托高校——依托西北工业大学,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并积极与陕西其它高校接触,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前沿探索方面的创新任务。

企业支撑——启动实施工程化和产业化项目,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并吸引在陕军工企事业单位和有实力的其它行业及民营企业合作,实现技术、市场共享,以求增效多赢。

国际合作——广泛开展国内外技术、产业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协助企业获得国际先进科技资源和市场资源。

市场化运作——工研院的管理、决策、技术合作、技术转移、资金运作等按照市场规律和机制运作,体现技术与市场、研发与企业相结合。

为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工研院聚集技术队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先后成立了科研共性技术平台6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工业特种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2007年国家国防科工委批准)、集成电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准)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陕西省流体换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航天六院合作建设)、陕西省制冷与空调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与庆安集团合作建设)、陕西省民用火箭工程研究中心(与航天四院合作建设)、陕西省移动应用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建设)4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这些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方向,进行市场化机制运作,加速成果的研发与推广。

三、运用有效的利益机制,保障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深入

工研院成立以来,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借助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投入部分资金支持重大项目集成的研发与工程化,为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性保障。二是以项目股份制形式组织项目攻关与产业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企业运行,保障了项目的快速、顺利实施与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深入。所谓项目股份制,即借鉴股份制公司的形式,所有的合作方按照资金、技术、人员投入的比例分摊计算项目股份,利益共赢、风险共担。从运作的实际效果看,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了项目的产业化进程,项目产业化的成功,也使各方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至2017年底,工研院在高端集成电路、物联网、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一体化控制、数字化精密制造、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等方面共实施产业化项目32项,新创办企业19家,先后组织和自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44个。已启动的重点产业化项目和企业运行良好,近三年来(2015-2017年)已累计实现产值41.2亿元,企业累计新增专利申请1039项,授予专利422项。

在院办企业中,涌现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发展迅速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如西安西瑞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龙腾微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康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

西安西瑞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工研院控股企业,专业从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自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业务。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市级科研项目12项,承担国家电网公司智能配电网试点项目,于2016年3月成为新三板上市公司,为工研院旗下首家登陆新三板的企业。

西安龙腾微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工研院控股的3家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及应用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合并成立,主要产品有各尺寸彩色液晶显示TFT-LCD驱动控制芯片、锂离子电池充放电保护芯片系列、LED背光源驱动芯片、高可靠性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及功能模块等。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公司具备军工资质,为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电科43所、中电科39所等单位进行配套。

西安市康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工研院控股企业,主营业务为航空精密零部件加工,具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三级保密资格、装备承制单位资格、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及国军标质量体系认证等全套军工配套资质,为西飞、陕飞、成飞、昌飞等企业提供配套加工,产品涉及军机、民机、国际转包合作(空客、英宇航、法宇航)共十余个型号飞机的零部件加工及模具工装制造。

根据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经省国防科工办批准,2018年由工研院牵头组织八家“民参军”企业推动成立“陕西航空零部件加工与装配制造产业联盟”。联盟以航空零部件机械加工、表面处理和航空装配为重点方向,抓住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政策机遇,鼓勵民口配套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是促进军民融合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军转民、民参军技术双向互动的良好试点。联盟承担运8、运9、新舟600、新舟700、C919、ARJ21、Y20、J20、TA600等机型配套加工任务及波音、空客、庞巴迪等各机型的客运飞机、通航飞机零部件加工装配业务,2018年预计总产值近9亿元。

四、依托目标任务,探索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加强各层级人才培养力度

工研院通过建立一种新型技术、产业联盟关系和融合机制,形成完整的跨越行业界线的技术联合,催生和转化一批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促进了软实力和硬装备的协调发展。如依托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以某发动机型号生产线为应用对象,引入西北工业大学先进技术,建立了数字化制造工艺生产示范线;针对铝镁合金技术和装备的特点,结合市场实际和军工单位要求,在西安阎良航空产业基地内建设了4000平米的新型高性能耐热系列镁合金及制备成型技术工程化基地和生产示范线。这些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与高校一起联合攻关,紧密合作,合理调动了现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了工程化产品的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

在技术和产业合作的同时,工研院也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及军工科研院所,建设了囊括高、中、初各层级人才培育培养体系,至2017年底,工研院及下属项目组、企业员工总人数已超过2000人,其中博士39人,硕士354人,归国留学生28人;教授23人,高级职称45人,中级职称134人。如工研院“碲锌镉晶体材料”项目负责人,国家“长江学者”、金属材料学专家介万奇;工研院“抗辐照系列芯片”项目负责人,微波光通讯专家胡永才等。还涌现了一批青年技术人才,如项目带头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百人计划,微电子专家陈桥梁(37岁);项目带头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飞行器设计专家宁昕(35岁)、微电子技术专家高武(35岁)、通讯技术专家陶明亮(29岁)等。

在初级人才培育方面,工研院依托高等院校建设了“西安软件人才培训中心”、“西安海天信息技术学校”等教学实训机构,并建立了高校毕业学生就业推荐渠道,如与西安航空学院合作,其学生有针对性的以熟练产业工程师方向实施教学,在校期间即可获得到工研院下属及合作企业实习实训机会,具备实践经验,毕业后就业竞争能力得以显著提升。

五、聚集社会各方资源,强化产业服务功能

工研院在运营中,逐步积累了社会各方资源,在从事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相关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在检验检测、初创孵化、产业基金、中小企业投融资等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由工研院与宝钛集团合作发起,工研院具体承担建设的“国家钛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2015年11月获得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证授权。中心依据国家质检总局授权,在其范围内,依法对钛材产品进行行政监督抽检,产品检测报告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及司法鉴定,具有法律效力。中心主要面向军民两用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服务,以及特殊行业研究与应用综合科研服务,承担新材料科学研究、微观分析、失效分析、检测研究、标准化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检测服务。现中心整体功能建设基本完成,年检测能力达到60万个样品以上,满足陕西乃至全国的钛材企业需求。

工研院自2008年即设立了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并全资注册了下属企业陕西亿创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专门承担工研院科技产业项目投资职能。公司现已累计投资项目22个,累计投资金额7800万元,带动华天科技、标准股份、航天动力、庆安制冷等新增投资超过50亿元。

工研院响应陕西省政府发布的进一步改进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方式,推进省级产业发展基金实施号召,与陕西金融控股集团合作,联合设立了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共同推动陕西军民融合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前基金已由工研院设立新的独立法人公司专门负责运营工作,首批挑选的5个有发展潜力的军民融合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已进入拟投资阶段。

在融资平台建设方面,还与西安市科技局合作进行了科技金融试点工作,联合科技局推荐的4家合作银行(建行、招行、西安银行、浦发银行)及2家担保公司(创新担保、经济担保)对小型科技企业进行贷款流程及条件放宽试点。经努力,为企业总共解决贷款1300万元,缓解了科技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问题。

依托工研院建设的军民两用科技工业孵化器于2012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其紧密围绕“探索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提高军民产业技术竞争水平、引导军民融合产业配套发展、形成先进军民结合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优化管理,创新服务,积极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完善孵化功能,努力提高孵化质量。截止2017年底,孵化科技企业累计投资3500余万元,共有孵化场地18000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186家,申请专利数300多项,获得了各类科技奖项9项,已有61家入孵企业毕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行业涉及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监测、电子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

2014年3月,在习近平主席的见证下,孵化器与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区、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签约《产业孵化器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产业等不同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此次签署的合作协议,标志着工研院国际化工作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自2005年成立以来,在过去的13年间,工研院在省委省政府的引领下,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路砥砺、探索前行,在推进军民融合、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开放式、运营良好的专业化机构。

在今后工作中,工研院继续保持创新活力,使“工研院模式”真正成为聚集创新要素,统筹创新成果,融合创新资源的有效模式,为推动陕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我心中的企业文化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