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振江
儿子放学归来,问起家中的“老物件”,我的目光不由地落在衣柜角落里几个蒙尘的钱包上——悠忽间,心头悸动:我有多久没带钱包出门了?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迅速发展,只记得,粮票、布票等票证逐渐“光荣退役”后,现金成为大家主要的支付工具。当时面额最大的是象征“大团结”的10元币,直到我10多岁,才偶尔见到100元钞票。起初,人们的腰包不鼓,身上能掏出个皮钱夹是颇让人羡慕的。等我长大了,钱包也不是什么新鲜物件,几乎人人都揣着一个。
手头宽裕了,家人就把积攒的钱拿到银行储蓄,换回一本本存折。“银行排大队”也成为那个年代特殊的记忆。随之,我的钱包也跟着“鼓”了起来,钱包里没塞上一沓现金,出门心底就不踏实。和朋友聚会,买单时掏出漂亮的钱包“点一点”付账,甭提多神气了。
谁知没过几年,“一卡在手,行遍天下”成了银行最响亮的广告语。结账时只需拿出银行卡“刷一刷”就搞定,我的钱包也得以“瘦身”。可好景不长,钱包瞬间失宠,面对移动支付的兴起,我也加入了“扫一扫”的“剁手党”,随时随地下单网购、海淘。
变化,在时光流逝中一点点发生。钱,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似乎只是一堆数字。儿子的校园卡也与移动支付相互结合了,买东西、交学费、去图书馆,“嘀”的一声,ok!生活效率简单又高效。可惜我和爱人当年购买的几个“爆款”钱包,还没派上用场,就束之高阁了。
今年暑假,我和家人去云南旅行半个月,备好的现金原封不动带了回来。因为通过手机既可以在线购票,也可以即时转账,下榻宾馆,租车加油,甚至直接刷脸就好了。
有专家预测,电子钱包颠覆钱包固有形态并非终点,它正以虚拟的方式重现,各种“脑洞大开”的支付方式已經在路上。未来几年,身份证、护照等身份识别证件绑定手机,汽车钥匙、房门卡绑定手机……是啊,一切不可想象,终将化为平常。
40年,从“点一点”“刷一刷”到“扫一扫”,一波又一波的“钱袋子”变奏曲,让我感受到时代前行的澎湃潮声。如今,钱包虽然在生活中没有了痕迹,但却珍藏在流淌的光阴故事里,贮存在我的幸福记忆中。
向下一个40年进发,我们将有幸亲历和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我期待,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