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艳
摘要:“手脑并用”读数学,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它不仅仅是读文本,还是动口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是思维的基础。不但有助于学生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深层次地理解感悟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是所有数学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手脑并用 相辅相成 提高兴趣 自主学习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而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科学性、抽象性,读起来不像语文那样妙趣横生,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读数学。因而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最终形成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是数学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低年级学生阅读现状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直观、形象、新异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而枯燥的数学语言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习惯于听老师读题,不会深入思考,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比较薄弱。不认真读题就开始做题的学生为数不少,或者说很多孩子没有读题的好习惯。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就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方面没有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真讨论总结,实施了很多种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比如找画重点词语、三遍读、重点词语大声读等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发现,“手脑并用”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阅读中非常有效,它不仅仅是阅读文本,还是手、脑、口、耳的协调统一。各种感官齐上阵,有助于学生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深层次地理解感悟知识。
二、手脑并用的优势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人的手指是大脑的驻外器官,手指的运动受大脑操纵、支配。反过来,手指的运动又能刺激大脑积极思维,手脑并用,相辅相成,手和脑的作用都放大了很多。
低年级学生天生爱活动,喜欢用小手摸摸这摸摸那,专注时间很短,有些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会经常开小差。而手脑并用正好顺应了孩子爱动手的习惯,以手势配合读题代替做小动作,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经历一个更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过程。手脑并用阅读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创造手势表达思想,满足了自己是一名“探索者”的心理,感觉新奇又有趣。对于老师来说,手的动作直接反映学生的思维,夸张的手势直观显眼,也能很容易观察捕捉到学生的反馈,便于及时调整教学。
三、“手脑并用”读数学的具体实施
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抽象的能力,他们思考的问题还非常具体,教师必须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感悟,而不是让其单纯地记忆。
从一年级开始,以加法为例,“道路左边有5棵大树,右边有4棵大树,一共有多少棵大树?”读道路左边有5棵大树时,就伸出左手表示这部分数量;读右边有4棵大树时,再伸出右手表示这部分数量;读问题时,就把两只手慢慢向中间收拢,表示把这两部分数量合起来。这样,手部的动作就能帮助孩子在大脑中再现知识情境,感悟加法的意义。在学习减法时,孩子们就有了自己的创造,如表示开走了8辆车时,有两只手一起往里移动的,有一只手不动,直接用另一只手砍去一部分的,也有干脆直接拿下去一只手的。无论动作怎样,但都能抓住减法的本质。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思考、学生的理解,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手脑口协调工作,让学生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而解决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则更侧重于题意的直观呈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是用两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一个数,多几就再用一只手往外添上一段,少几就往里去掉一段。对于低年级抽象思维还很弱的孩子来说,手势就是直观图形在学生脑中的形象再现,无疑是给他们搭建了一座从文字到算式的桥梁,为以后利用抽象的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手脑并用阅读的好处,自然而然就会迁移到加减混合的阅读中去。原来,加减混合就是在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事,先用手表达一个加或减的故事,再表达另一个加或减的故事,抽象的数学还可以变得这么有意思!在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解决问题时,“每行栽5棵树,3行一共能载多少棵树”,学生认真地用手画直线,一条直线表示一行,每画一行小嘴巴里跟着说一个5棵,画了3行就说了3个5棵,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一次次地做手势,一次次地重复“几个几”,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学生头脑中渐渐形成清晰的表象,这些表象的不断重复也就建立了乘法的模型。以此类推,除法的“平均分”,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摒弃实物,通过一次次用手势表示的切割分解,再用数学语言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表述出来,一方面平均分的概念深入了学生的内心,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用除法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学习三年级“倍的初步认识”时,学生的小嘴巴说着“6的1倍、6的2倍、6的3倍”,小手也跟着一段一段地往后移动,“噢,6的3倍就是3个6”,“6是3的几倍”学生则把两手分开,用两手之间的距离表示6,是3的几倍就是看看这个“6”里面能分出几个“3”,夸张的手势给孩子提供了清晰的表象,不仅理解了倍的内涵,避免了学生“见倍就乘”这种片面的理解,也沟通了倍与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认识分数时,“把10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小手在自己胸前流利地画了一个圈,实现了“1”由一个物体到一组物体的自然过渡,单位1的概念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进来。
在实践与综合活动领域长度单位的教学中,学生首先借助尺子用手势直观感知1厘米、1毫米、1分米、1米、自己手掌等的实际长度,学生一边读题一边运用这些身体上的尺子做参照物,经过推理,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手脑并用的阅读方法也很有优势,数与代数领域手势帮助表意,图形与几何领域更侧重在形。“位置”、“角的认识”、“周长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等,文字与图像相结合,不仅能读出枯燥严谨的概念,更是能看得见的图像。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具体的形象思维相结合,实践经验和思维经验相结合,学生不仅理解起来事半功倍,空間观念也能得到很好地发展。
“一个长方形的公园步道,长250米,宽50米,聪聪沿着这条步道走了三圈,一共走了多少米?”学生边读边用手指画出聪聪走过的路线,老师不用担心学生是否能理解题意,也不用担心是否会忘掉三圈这个信息。这样的场景,难道不比过度关注教师讲课的技巧更有意义吗?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因手部动作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也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手脑并用已不仅是阅读方法,也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数学思考方法。
渴望自己是一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是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动”中读数学,在“动”中亲历操作的过程,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当“手脑并用”的阅读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长成了一种习惯,这或许是我们数学老师留给学生最好的东西吧!
参考文献:
王雷.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学习与学业评价策略:小学数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