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培养是张之洞一生高度关注、潜心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内容。他提出了明确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主张,反复强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升到关系国家兴衰成亡的高度,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思想是他的思想的一大闪光点。张之洞在人才培养的宗旨、内容、方法、师范教育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讲求时务、循序渐进、融贯中西、务求实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当前高等教育生活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具有重要理論借鉴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张之洞;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9;G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2-0129-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2.026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香涛,号壶公、抱冰。直隶(今河北)南皮人。张之洞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自幼聪慧好学,系统学习过经、史、子、集,学养丰厚,为其教育和人才培养思想奠定知识基础,参加过科举考试,在翰林院期间,进行大量阅读和写作,为其日后进行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系列改革奠定了方法基础,在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担任考官学官的特殊经历,为其教育和人才培养主张提供了实践基础。张之洞关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系列主张与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有密切的关系,体现出一种对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尊重和敬意,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责任,是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种不忘根本、承继先贤、造福子孙的眼光和心态。正如钱穆指出:“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1]249吕思勉也指出:“教人以当循之道谓之斅;受教于人而效法之,则谓之学,略与现在狭义的教育相当。人的应付环境,不是靠生来的本能,而是靠相传的文化。”[2]363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张之洞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思想散见于其关于学堂设立、修备储才等奏章奏折中,如《设立自强学堂片(1893)》、《吁请修备储才折(1895)》、《遵旨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1901)》、《筹议约束鼓励游学生章程折并清单(1905)》、《创立存古学堂折(1907)》等等。虽然张之洞的思想主张主要为清政府服务,若从文化传承创新的角度来分析,其教育和人才培养思想中在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方法、内容、路径等方面对于当前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功能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结合张之洞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宗旨、内容、方法以及师范教育的地位等方面的诸多实践,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需求来考察张之洞的人才培养思想,以期对高等教育中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重要参考。
一、张之洞人才培养的地位和宗旨
所谓人才培养的地位和宗旨,指的是人才培养在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张之洞始终把人才作为强国固本的首要因素,重视各种人才的培养,将储备人才、培养人才置于“制器械”“开地利”之首要任务。他在1885年7月7日《筹议海防要策折》中指出培养、储备制造和使用战具的人才比战具本身更重要,把储备海防人才作为紧急并首要的任务,船台炮械是专门之学,就需要专门人才懂得如何操作、建造、修理,这样才能发挥器械的作用。他说:“臣夙夜筹思,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夫将帅之智略,战士之武勇,堂堂中国自有干城腹心,岂徒学步他人,别求他法。独至船台炮械,则虽一艺之微,即是专门之学,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水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有炮台而不谙筑造攻守之法,有枪炮队而不知训练修理之方,则有船械与无船械等,故战人较战具为尤急。”[3]188张之洞在1893年12月2日《设立自强学堂片》中强调人才是根本,列举当时朝廷和部分省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和成效,主张在湖北创设学堂,以培养国家治理所需专门人才。他说:“治术以培植人才为本。”[3]230张之洞通过分析了湖北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提出在湖北创设学堂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说:“湖北地处上游,南北冲要,汉口、宜昌均为通商口岸,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亟应及时创设学堂,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中,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才,上备国家任使。”[3]230张之洞在1895年7月19日《吁请修备储才折》主张广开学堂培养人才,强调人才是立国之本,是古今中外不变的道理,认为人才济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国家强大是人才聚集的保障,二者密不可分。他指出:“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不蓄而求,岂可幸致。惟敌国愈强,则人才愈不易言。”[3]238
张之洞认为,人才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人才培养的变革是所有变革的关键。张之洞在1901年7月12日《遵旨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对育才兴学、立学教士、求才图治等进行了专门的分析,既阐明了变通政治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提出了如何变通政治人才的明确主张,对当前高等教育如何服务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说:“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3]346这里可以看出,张之洞无时不刻不在思考如何报国,具有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具有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意识,特别提到如何才能让人才脱颖而出,立定振兴国家民族的志向,认为人才培养事关国家盛衰强弱的大事要事,强调人才匮乏会直接导致国家发展缓慢,人才需要增加见识,多闻多问,脚踏实地学到真本领,具有扎实学识。他说:“窃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志气之弱,由于苟安者无履危救亡之远谋,自足者无发愤好学之果力。”[3]346张之洞认为国家的强弱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兴衰离不开学校。他在1902年10月31日《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中指出:“臣等伏念国势之强弱在人才,人才之消长在学校。”[3]394张之洞认为,办好师范学堂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充分肯定师范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小学和中学等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他指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3]395他进一步指出:“小学为培养人才之源。……小学之上,普通学为最要。”[3]395-396
二、张之洞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张之洞的学习经历、生活、工作经历,使其能够清晰勾勒出学业、家业、事业圆满人生的目标和内容蓝图。在《设立自强学堂片》中明确指出学堂培养人才需要学习方言、格致、算学、商务等四门,对每一门的具体涉猎范围和要实现的目标也有明确的界定。他说:“方言,学习泰西语言文字,为驭外之要领。格致,兼通化学、重学、电学、光学等事,为众学之入门。算学,乃制造之根源。商务,关富强之大计。”[3]230张之洞认为,精通语言文字是对外开放、向外学习的要领,格致之学是入门之学,学习计算科学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开设商务之学,是国家富强的大计。张之洞认为讲求工政能够民富国强,认为我国自古即重视工匠的培养,后因中断对工匠的认识,致使西洋的技艺超越我国,需要加大对本国本土工匠人才的挖掘和培养,突出工匠在富民强国、充足财用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当时的情势,在落后的情况下,努力选派有潜力的人到西方学习养民富国之大经妙术。他说:“分遣多员,率领工匠,赴西洋各大厂学习,一切种植、制器、纺织、炼冶、造船、造炮、修路、开矿、化学等事,皆肄习之,回华日即以充办理工政之官。委员以求其法通其精者,工匠以习其艺得其粗者。”[3]240张之洞主张强工艺来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引用《考工记》和《中庸》中关于百工的论述来强调劝工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1901年7月20日《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中指出:“工者,造未成之货,粗者使精,贱者使贵,朽废者使有用。有工艺,然后有货物。有货物,然后有商贾有贩运。《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所作。《中庸》曰,来百工,则财用足。夫以足财归之于工,此古圣人富国之要策,重工之微旨也。”[3]379
张之洞特别推崇日本的人才培养做法,一方面是因为张之洞长期关注日本教育。中国与日本情形比较相似,另一方面日本在人才培养上的成功做法值得学习和推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学科门类随学习层次的不同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加大。关于日本小学堂、中学堂人才培养的做法,他在《遵旨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指出:“其学校教法,大率少年者先入小学堂,先教以浅近文理、算法、史事、格致之属。小学堂又分初等、高等两种。小学成后,选入中学堂,所学门类甚多,名曰普通学,如国教、格致、算学、地理、史事、绘图、体操、兵队操、本国行文法、外国言语文字行文法等事,皆须全习。……普通学毕业后,发给凭照,升入高等学堂,习专门之学。”[3]347关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做法,张之洞列举并对比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人才培养的内容。他指出“至专门之学,习文事者,名高等学校。英分经、教、法、医、化、工六科,又另设专门农、商、矿学。法与英略同。德又另设专门工学。日本高等学校亦分六门,一法科、二文科、三工科、四理科、五农科、六医科。每科所习学业,各有子目。其余专门各有高等学校。”[3]348张之洞在总结中外学堂人才培养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学堂人才培养经学、史学、格致学、政治学、兵学、农学、工学等七个方面的目标和内容,特别强调人人根据自身实际,要兼习一门外语。他指出:“拟参酌东、西学制,分为七专门。一、经学。中国经学文学皆属焉。二、史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皆属焉。三、格致学。中外天文学,外国物理学、化学、电学、力学、光学皆属焉。四、政治学。中外政治学,外国律法学、财政学、交涉学皆属焉。五、兵学。外国战法学、军械学、经理学、军医学皆属焉。六、农学。七、工学。凡测算学、绘图学、道路、河渠、营垒、制造、军械、火药等事皆属焉。共七门,各认习一门。惟人人皆须兼习一国语言文字。”[3]349张之洞认为治国如治疾疗伤,需要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宏观上力求国富民强,长治久安,有为国担当的精神气度,微观上能为自己的具体行为负责,民族振兴舍我其谁的气概,强调从勤俭做起。他在1901年7月19日《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指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既治,则贫弱者可以力求富强。国不治,则富强者亦必转为贫弱。……夫欲使天下四海见朝廷实有卧薪尝胆之志者,必自三事始。一曰俭,二曰勤,三曰破格。三事之中,惟俭最为显著而易行,化臣民而阜财用,其效亦最速。”[3]356-357张之洞拟定了已办各学堂和筹办各学堂的办法,包括课程、课目、学习次第、学习时间、学习人数、学习地点、学习费用等具体内容。比如师范学堂,张之洞指出:“师范课程于普通学外,另加教育学、卫生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等科。日课以八点钟为率。专为养成中、小学堂教习之选,定学额一百二十名。”[3]395如小学,张之洞指出:“学年限十一岁以上至十四岁止。课目凡九:曰修身,曰读经,曰中文,曰算术,曰历史,曰地理,曰理科,曰图画,曰体操。日课以六点钟为率,四年毕业。”[3]396如普通中学,分为文普通中学和武普通中学,关于文普通中学,张之洞指出:“学年限十五岁以上至二十四岁止。课目凡十二:曰伦理,曰温经,曰中文,曰外国语文,曰历史,曰地理,曰数学,曰博物,曰理化,曰法制,曰图画,曰体操。日课以八点钟为率,四年毕业。”[3]396如高等学,也分为文高等学和武高等学,关于文高等学的内容,张之洞指出:“其科目酌分八门:经学第一,中外史学第二,中外地理学第三,算学第四。道德学、文学均附于经学之内,国朝掌故学附于史学之内,测绘学附于地理学之内,天文学附于算学之内,此四门为中西公共之学,延聘中国专门教习教之。理化学第五。法律学第六。财政学第七。兵事学第八。此四门为西学,延聘东西各国专门教习教之。”[3]396-397
三、张之洞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路径
张之洞具有开放的视野,主张海防人才培养要向外开放,学习他国一技之长,聘请外籍教员教授水战、陆战之法,兵事知识,兵器使用之技艺,同时更加注重海防将帅人才的培养,主张选派有志向、有责任心的将领,通过深度研习讨论,培养具有指挥海防的高级将领。他在1885年7月7日《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要系统教授海防的知识、方法和价值,通过设立学堂、选拔学生学徒、聘请外籍教员、选拔和培养将帅之才。他说:“臣拟就博学馆基址设水陆学堂一所,参考北洋、福建水师学堂章程,慎选生徒,延聘外洋教习,并令陆续募到之通晓火器、水雷、轮机、驾驶、台垒工程之洋弁,皆集其中,讲习水战、陆战之法。外如翻译西国兵书,测绘地图,并电学、化学、重学、气学、光学等项有关兵事者,以及制造火药、电线、强水、红毛泥各种技艺,均可量能因性,分门讲求。并选有志气肯用心之将弁,亦入其中讨论,以备将才之用。”[3]188-189在人才培养上,张之洞讲求实用为主,深入浅出,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注重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在《设立自强学堂片》中,他指出:“令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尚空谈,务求实用。”[3]230张之洞还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持续投入,在举国上下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张之洞提倡先做出成效,由小到大持续投入,稳步推进,获取稳定持续的人才培养经费。他指出:“俟规模渐扩,成效渐著,再行筹定专款奏明办理,以为经久至计。”[3]230张之洞主张人才培养需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取长补短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他在《吁请修备储才折》中指出:“自各国语言文字以及种植、制造、商务、水师、陆军、开矿、修路、律例各项专门名家之学,博延外洋名师教习。三年小成,乃择其才识较胜者,遣令出洋肄业,如陆师则肄业余德,水师则肄业于英,其他工艺各徒皆就最精之国从而取法。”[3]238张之洞结合自己的教育成长经历还特别强调选送人才外出学习提升要抓紧时机,顺应时势,优中选优,注重培养实效,语言交流注重交流环境,在实践中增强语言交流沟通能力。他指出:“当今时势,断不能待。惟有一面选募粗通洋语、洋文者,即令分赴各国学之。此时洋文不必甚深,到彼以后,众咻渐染,自然能通,庶免旷时失机。……惟出洋者,须择其理路较为明白,志气尚不鄙琐者,学成方为有益。”[3]238-239张之洞强调增长中外见识和增加人生阅历对人才成长的积极推动作用,极力主张通过大量选派文武百官到海外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认识自身差距,不失自己底气,客观评价中外优劣。他指出:“汉赵充国之言曰,百闻不如一见。明王守仁之言曰,真知自能力行。夫洋務之兴已数十年,而中外文武臣工罕有洞悉中外形势,刻意讲求者,不知与不见之故也。……今欲破此沉迷,挽此积习,惟有多派文武臣工弁出洋游历一策。……若令遍游海外,加以阅历,自能增长才识。”[3]240-241张之洞认为若朝廷特别是皇上身体力行重视人才,人才之于国家民族而言,可以提振民族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更多的人常立报国之志,常思报国之心,常怀报国之情,常践报国之行。他说:“伏望我皇上存坚强不屈之心,励卧薪尝胆之志,广求忠直之言,博采救时之策,将向来因循废弛、罔利营私、膜视君国之习,严惩切戒,先令天下现有之人才激励奋发,洗心涤虑。庶几所欲措施之要务可以实力奉行,所欲造就之人才可以接踵而起,夫然后有成效之可睹矣。”[3]242
张之洞认为育才兴学要设立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劝游学。他在《遵旨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指出:“谨先就育才兴学之大端,参考古今,会通文武,筹拟四条。”[3]346关于设立学堂的意义时,张之洞认为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形势的变化,需要通过专门场所、专门课程进行专门的学习培养、训练养成。他指出:“现行科举章程,本是沿袭前明旧制。承平之世,其人才尚足以佐治安民。今日国蹙患深,才乏文敝,若非改弦易辙,何以拯此艰危。”[3]347关于酌改文科,张之洞肯定了科举是自强求才之首务,但随时局的不同,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通,以适应学堂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多培养能为国家富强的实用人才。他指出:“窃惟今日育才要指,自宜多设学堂,分门讲求实学,考取有据,体用兼赅,方为有裨世用。惟数年之内,各省学堂不能多设,而人才不能一日不用……俟学堂人才渐多,即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其颖敏有志者,必已渐次改业,归入学堂。”[3]353关于停罢武科主要是形势的变化需要更多的读书明理之人来参与共同治理国家,张之洞对国家的人才需求有比较清晰的预判,认为文武并称不利于人才培养。他指出:“国家任官求才,无论章程如何,总之必用读书明理之士。”对于如何成为读书明理之人,张之洞育才兴学的主张提供了具体的步骤,通过修改科举章程,创设学堂,博学多闻,培养专门人才,认为习武之人,各级官兵也要加强文化学习以适应国家需要。他指出:“先略改科举章程,以取已有之人才。次广设学堂,以教未成之人才。他日专门学成,体用兼备,仍是此等读书明理之人……其旧日之武进士、武举、兵部差官,一律发标学习,考察人才。”[3]354关于奖劝游学,张之洞认为师资教员是办好學堂的关键,优质师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为了弥补学堂师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张之洞主张走出去学习先进,为了达到人才培养预期目标和成效,张之洞对学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指出:“凡立一学,必先限定教至何等地位,算定几年毕业。总计此项学业共须几年,若干时刻方能教毕,按日排定,每日必作几刻工夫,定为课程,一刻不旷,如期而毕。”[3]355对于如何解决国内学堂存在的难题,张之洞主张可以通过公费和自费出国游学,这在当时来说,是人才培养方式和路径的大胆设想。他指出:“盖游学外国者,但筹给经费而可省无数之心力,得无数之人才,已可谓善策矣。若自备资斧游学者,准按凭照优奖录用,则经费并不必多筹,尤善之善者矣。”[3]355张之洞在回顾和总结古今中外人才培养之法时,既肯定了自孔子以来人才培养的人文成效,又肯定了泰西各国的先进做法,既强调人才培养要通达,又强调教法要重理解而轻记诵、时间安排、灵活多样、循序渐进、统一教材。他指出:“立学教士之要义有三,一曰道艺兼通,二曰文武兼通,三曰内外兼通。其教法之善有四,一曰求讲解不责记诵,一曰有定程亦有余暇,一曰循序不躐等,一曰教科之书官定颁发,通国一律。大小各学,功有浅深,意无歧异。”[3]347张之洞对工艺十分重视,专门论述劝工的方法和路径,他认为培养人的技艺,需要设立学堂、有场地、有奖惩等措施。他指出:“劝工之道有三:一曰设工艺学堂。……一曰设劝工场。……一曰良工奖以官职。……三事并行,中国工艺自然日进。”[3]379-380张之洞十分注重学堂人才培养的次第及不同次第的目标,他指出:“有普通之学,以资人之博识。有专门之学,以待人之深造。有实业之学,以裕资生。有美术之学,以穷巧艺。而蒙养之初,又有所谓幼稚园者,以抚育孩提而驯之于姆教。”[3]394
四、教育启示
为谁培养人。人才是国家的第一资源,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和人才培养都涉及到为谁培养人。张之洞身处清王朝,其关于人才培养的主张大多是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极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当下高等教育同样面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始终不忘青年学生的成长期待和成才需求,始终不忘人才培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大核心职能。从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张之洞关于人才培养的宗旨的思想和对教育的重视,仍值得当下借鉴。当下,就要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事业,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培养全面发展、热爱生活、尊重生活、敬畏生活的新时代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里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的宗旨。张之洞主张培养爱国、有文化、有技艺的开放人才,注重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吸取他人长处。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培养有理想信念、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新型人才。无论任何时代,人才都有一些共同点,具有真、生、爱、给的人都是被需要的。比如培养求真的人,即追求真理、真心为国、真诚为民、真切上进的人才,培养有爱的人,即能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国家、爱生活的时代的人,培养学会给予的人,即能够给人信心、力量、希望的人,培养生活不息的人,即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善待生态、富有生机、积极生存的人,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格局、有颜值、有温度的新时代人才。
如何培养人。这里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路径。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人需要满足其重要感和归宿感,所以人才培养需要有欣赏的眼光和赞美的态度,在欣赏和赞美中去认识、发现、赞美和陪伴人才,人才培养的互动是生命体之间、生命体本身的互动,需要用生命去感动、感知、感悟生命。张之洞关于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路径体现出自身的学习成长经历和时代特点,强调增加人生阅历、创设学堂、开阔视野、传承文化对人才成长的作用。当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需要关注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新时代新变化,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青年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生产生活技能。
总之,当下学习和借鉴张之洞关于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做法,不是一味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实际进行甄别,时代不一样,对象不一样,需求不一样,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当下的人才培养思路。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人才培养需要始终不忘出发点、不断突破人才成长转折点、注重发现各种人才闪光点、矢志回归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三联书店,2012:10.
[2]吕思勉.中国通史[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
[3]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之洞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清)张之洞,陈山榜评注.劝学篇[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6.
[5]冯天瑜.张之洞评传[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6]李承贵.“以西释中”衡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6(6).
[7]陈山榜.福泽谕吉《劝学篇》与张之洞《劝学篇》之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1989(4).
[8]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J].比较教育研究,1994(4)
[9]王天桥,金凤.荀子、福泽谕吉、张之洞同名作《劝学篇》之学习观论析[J].太原理工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2017(3).
[10]陈永胜.试论张之洞的人才观[J].黑龙江史志,2015(3).
[11]鞠北平.论张之洞军事人才教育思想及其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2011(6).
[12]闭雄壮.传统与现实——论张之洞的人才功能观[J].河池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3]闭雄壮. 张之洞人才思想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
(责任编辑:赵广示)
Abstract:Talent cultivation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education content highly concerned, attentively meditated and diligently practiced by Zhang Zhidong all his life. He came up with clear thoughts on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reemphasized their importance and elevated them to the peak of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state. His thoughts are highlighted by hi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 and those on talent cultivation. Zhang Zhidong positively explored and practiced the aim, content, approach and normal educ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so as to form a system of talent cultivation which focuses on current mission, gradual progress, the fusion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s well as practicality. His thoughts on talent cultivation are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o the issues on whom to be cultivated and how to cultivate talent in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Zhang Zhidong; talent cultivation; highe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