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收储改革向稻麦进发

2018-09-10 00:33李亚飞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收购价稻谷吉林

李亚飞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日前表示,我国当前的粮食问题,主要不是总量问题,而是大豆供给不足、谷物生产过剩及其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结构性问题。由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带来的玉米品质结构优化,显示加快稻谷和小麦定价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同为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和稻谷、小麦既有诸多共性,又存在本质差异。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程国强解释说,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可为稻谷和小麦的改革提供宝贵的借鉴:既要建立粮食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又要保障种粮农民的收益。同时,应对加工企业和市场化购销主体的资金困境予以关注。

程国强表示,“没有出现预想中的玉米价格暴跌、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受损等问题。”起步于2016年的东北地区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现已形成,带来了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加工企业全面激活、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的局面,改革平稳运行,“超出预期”。

种植结构优化已经明显显现。我国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大幅调减,玉米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近两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第一大省黑龙江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000万亩,调减第四、五积温带非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使其向优势产区集中,2017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减少至8160万亩。

从全国范围看,2016年,全国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了3000万亩,为13年来首次减少,超出年初确定的调减1000万亩的目标。其中,大豆面积增加1044万亩、产量增加23亿斤。杂粮面积增加700多万亩、产量增加40多亿斤。马铃薯面积增加160多万亩、产量增加10亿斤。2017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3.94亿亩,较上年减少2196万亩,其中玉米比上年减少1984万亩,占比最大。不少专家看来,玉米种植面积的调整主要得益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播种面积合理调减的同时,品质提高,优质优价的机制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2018年初的监测数据显示,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和辽宁省等优势产区的玉米品质好、价格高,市场平均收购价在0.89~0.95元/斤;而处于第四、五积温带的非优势产区,玉米品质相对较差、价格较低,市场平均收购价在0.75元/斤左右,最高价差能达到0.2元/斤。

在优质优价的激励下,2017年黑龙江实行了专品种种植,选择符合收储企业和加工企业需求的高淀粉、高赖氨酸、高蛋白的优质品种,实行专品种种植专品种生产,全省专品种种植面积比例达到了90%。

陈锡文还表示,取消玉米政府定价后,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成本降低,生产积极性提高,多元化的粮食收储主体得到了激活,产业上下游关系得到捋顺。去年初的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开工率已接近饱和状态。以黑龙江为例,目前全省共有2500多个经营主体参与到玉米市场化购销当中,多元主体己然形成。饲料产业和淀粉、酒精、玉米油等精深加工产业迅猛发展,大批龙头企业在黑龙江投资布局,激活了玉米加工链条。截止去年底,黑龙江省新增玉米加工能力100亿斤,刷新历史纪录。其中,山东阜丰、四川鸿展、京粮集团等大企业先后新建拓建玉米深加工项目。

玉米价格市场化,国内外价差大幅缩小,国内玉米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了国产玉米竞争力。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玉米进口316万吨,相比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前的2015年下降了33%2017年进口283万吨,同比下降9.6%。

稻麦改革的“试验田”

程国强也说道,通过“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建立相应利益补偿机制,综合运用价格和补贴等手段,建立起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既符合WTO规则,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口粮支持政策体系,是改革成效好于预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的关键。

这会对稻谷和小麦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产生怎样的示范带动效应,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201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标准,每斤下调3分钱,这是2006年国家出台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的首次下调。2017年我国稻谷最低收购价也迎来了史上首次下调,中晚籼稻、粳稻每百斤比2016年分别降低了2元和5元。

这是否预示稻谷和小麦也会采取玉米“先降价后改革”的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先降低收购价,释放政策信号,试探市场反应,减小了改革风险,可为稻麦改革所参考。

值得关注的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过程中,部分玉米购销企业资金不足等问题浮出水面。吉林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向外界透露称,随着临储玉米库存的逐步消化,企业想生存发展,必须走向市场,但吉林省粮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等级低、资产质量差、经营能力弱、白有资金不足等问题,在银行很难获得信用贷款,没钱收粮。

上述问题在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此,程国强认为,在稻麦的改革中,可以在参考玉米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鼓励和支持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支持有仓储条件和良好信誉的地方收储企业、大型加工企业等市场主體参与政策性收购,享受与中储粮公司相同的收储补贴和贷款政策,并在规定期限内对其实施定向拍卖(相当于对加工企业进行补贴),多措并举激发市场活力。

攻坚稻谷收储改革

对于今年的稻谷收购政策,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传递的信息显示,稻谷收储政策是下一步调整完善的重点。在保留最低收购价政策框架的前提下,增强政策弹性和灵活性。

陈锡文认为,应认真总结和完善东北四省区玉米的改革经验,加快改革稻谷和小麦定价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

“稻谷和小麦是口粮,较之玉米是不一样的。”叶兴庆认为,近期来看,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框架应该还会保留,但价格形成机制会更加灵活,会综合考虑供求关系和品种等级差异等因素。

程国强建议,可选择“托底收购+价补分离”作为改革路径。即在稳定最低收购价政策构架的基础上,逐步将最低收购价调低至合理水平,将托市机制转变为托底机制,配套实施粮农收益补偿措施。这样做的好处,他表示,一是可纠正政策对市场的严重扭曲,并突出“保底线”的政策定位,有利于稳定口粮生产;二是可减少改革阻力;三是增强农民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

在陈锡文看来,稻谷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能否成功,购销主体是否多元是一个关键点。在这方面吉林的做法,受到他的称赞。

2013年吉林开始创建吉林大米品牌。截至目前,全省水稻播种面积增加了近100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了80%;中高端大米产量由9亿斤增加到15亿斤,增长了66%;全省水稻加工业产值由240亿元上升到了280亿元,增长了16.7%。

吉林优选省内部分大米加工龙头企业,成立吉林大米产业联盟,目前,联盟企业包括27家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米加工企业、5家经销商及1家品牌服务机构,联盟企业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水稻基地建设、优良品种推广、优质产品开发、优质品率提升、营销体系搭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林省依托吉林大米联盟企业,向上延伸推进基地建设、向下延伸完善直营体系,以品牌为纽带,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解决农民“生产出来的优质大米找不到销路,卖不上好价钱,影响种植积极性”,以及“农民种粮和市场脱节,农民种什么,粮食企业就收购什么,加工什么”的沉疴顽疾。

2016~2017年新粮收购期,吉林按国家最低收购价收购入库的水稻只有2.7亿斤,仅占总量的2.3%,绝大部分水稻以高于最低收购价的价格流向市场。“(吉林稻谷)事实上已不需再托市收购。”陈锡文表示,吉林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其中的重点是对引导农民生产优质麦、稻的加工企业和市场化购销主体保障必要的信贷资金,这样能使这两类企业如鱼得水,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激活麦、稻市场,引导农民选种优质麦、稻品种,“进而切实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猜你喜欢
收购价稻谷吉林
谦卑的稻谷
人潮涌动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稻谷的故事
吉林冬季之旅
江汉平原辞
吉林出版集团
主产各省子棉11月收购价等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