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形势下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的改革

2018-09-10 15:22陈雨霞姚锃钰黄泳张继苹戴娇娇曲姗姗
高教学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一带一路创新

陈雨霞 姚锃钰 黄泳 张继苹 戴娇娇 曲姗姗

摘 要:如何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如何使教学契合医学的特点并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直存在争议。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更是刻不容缓。关于如何培养出既满足本国医疗卫生需要又能被国际认可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作者认为得从招生环节,课程设置,临床实践,科研创新,学术交流,考核就业等多方面入手。

关键词:一带一路;创新;改革;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9-0018-04

Abstract: It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that how the talents majored in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 be cultivated, and what kind of teaching mode can fit the needs of med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President Xi Jinping proposed to buil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maritime Silk Road in twenty-first Century" in 2013, it is urgent to reform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majored in the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vers views on the question how we can foster the graduate students with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we should start with many aspects, such as enrollment, curriculum, clinical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cademic exchange, and assessment of employment.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novation; reformation;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千百年来我国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近现代又不断引进西方医学,中西医结合应运而生。中西医结合,取用中医和西医之精华,以达救世济人之祈愿。它是中国历史背景下的特有产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育,就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当前,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深化改革。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一带一路”,古道焕新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訪东南亚和中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为了推进 “一带一路”的实施,让古代丝绸之路重获新生,使亚欧非各国紧密联系,互利合作,2015年3月我国政府制定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中提到 “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2]。

(二)“一带一路”,中西并重

自古以来,中医药作为重要的资源载体和纽带,为我国的对外交流以及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卫生保障虽然以西医为主,但中医药依旧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016年2月,李克强总理签批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到“坚持中西医并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3]。

(三)“一带一路”,人才培养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自然是离不开人才的推动,研究生则是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成功向来是用质量衡量的,而不是数量。医学专业研究生未来的领域是社会——心理——生物模式下的人类健康,其专业特殊性更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4]。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的卫生保障还是以西医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值得深思的是如何更加高效更加有针对性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一方面,国内的学生要能够去到这些国家发光发热;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学生要能够来华深造,回国后服务临床。

二、深化改革,模式创新

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中医药不仅在人类健康领域熠熠生辉,同时也正朝着教育贸易的方向高速发展,因此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必须紧跟历史大潮流。新的模式下培养出的研究生不仅要满足国内卫生需要,更要被国际认可;不仅专业技术过硬,还要多方位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培养模式遵循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契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与需求。

(一)招生环节

1. 生源选择

目前在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大多是本科阶段攻读临床医学的国内学生。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数据显示,2009-2015年来华中医药留学生以本科生为主,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基本维持在20%左右,其中来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医药研究生留学生人数占比不多[5]。从这些数据来看,我们必须扩大生源,因为目前的人才培养根本满足不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

生源地的选择不能局限在国内,不能单一地将我国的人才向外输出。我们需要倾斜性地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招生数量,吸引他们来华深造,学成之后返回生源地,让中医药文化在他们的国家生根发芽。

此外,生源选择还应多样化,不仅招收临床医学的学生,也要增加诸如护理学,自然疗法,运动疗法,康复治疗等专业的招生比例。让对中医药有兴趣的各种西医背景的学生,都有机会来华深造,进一步掌握中医药知识,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手段,预防和治疗疾病。

2. 方向分化

鉴于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毕竟是以西医为主的医疗模式,因此我们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一方面突出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一方面着重解决医疗难点。

据统计发现,热带国家与温带国家相比,呼吸系统疾病更为多见[6]。我们可以设置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方向以满足东南亚国家的医疗需要。比如,有国家坐落在火山地震带,也有一些国家局势动荡、战争频发,战伤、骨伤更为多见,就可以针对性地设置中西医结合骨伤方向,能契合一定的需求;还有一些国家的饮食结构中,酒和牛肉占比很大,相对而言消化系统疾病较常见,设置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方向显得尤为重要。某些国家流行性感染性疾病高发,可以分化出一个中西医结合防治感染性疾病的方向。有些国家疟疾发病率高,我们可以细分出研究方向专攻疟疾。在培养方向所在领域中更加深入地学习之后,才能更加契合生源地国情和需要。

(二)课程设置

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中医课程和西医课程的简单叠加,培养出的研究生知识结构不平衡,临床技能不足,远不能发挥出中西医结合1+1>2的作用。改革要剔除重复的课程,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提高人文素质。

1. 基础理论课程

(1)古医籍精读。古医籍不能局限于四大经典,要突出专业相关医籍。比如,针灸专业的学生精读《针灸甲乙经》,妇科方向的学生精读《傅青主女科》。精读也不是指逐字逐句的翻译和语法学习,要突出全文或选段所包含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指导意义。

(2)专业研究方向前沿的深入。专业型研究生要想更新诊断思路和治疗手段必须掌握前沿技术;学术型研究生要想申报课题项目必须紧跟前沿热点。特别是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中西医结合研究基础的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形势下,像中西医结合防治疟疾,中西医结合根治Hp(Helicobacter pylor)等一定要得到重视。

(3)管理方面的学习。不同国家之间医院的管理政策和运营模式,实验室的使用规则和申请流程等各有千秋。为了适应这些差异,需要学习中西医的整合,国内国外沟通交流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 临床技能课程

(1)临床各科的全面了解。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本科阶段纵向的延伸,忽略了横向的拓展。新形势下,轮转科室的覆盖面一定要广,比如增加影像科,检验科等。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有些地区的高精医学检验能力较薄弱,满足不了国民的医疗卫生需要,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优秀的实验报告阅读能力。

(2)相关研究方向科室的专门进修。一個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追求全面发展的同时不能舍本逐末,要保证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还是放在相关研究方向的学习上。以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系统疾病方向为例,在影像科轮转时对头颅CT,脊髓MRI,头颈部血管超声这些应该更加关注一点;在检验科轮转时则应该重点掌握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脑组织活检等。

(3)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高级训练。要求建立每个疾病大类的思维导图,训练临床症状和体征相似的疾病的鉴别诊断。比如,患者以“头痛4小时”为主诉前来就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之后发现患者无恶心,无呕吐,血压200/90mmHg,CT报告脑梗死。如果不加思考遵循脑梗死的治疗方案,患者的头痛根本无法缓解。因为脑梗死是大脑实质病变根本不会引起头痛。这说明前面虽然多次提到影像,检验的重要性,但不能本末倒置,过分依赖现代医学仪器。提升临床技能的重心应该放在临床思维的高级培训,这是毋庸置疑的。

3. 医学研究课程

医学研究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会推动临床诊治方案的发展和完善,这就非常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比如:

(1)疾病分化。流行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都能进一步深入研究;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各环节也都可以加强研究;亚健康人群根据代偿能力进行分级研究;预后不良的病和老年病从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两种治疗目的分开研究等。

(2)治疗机制。主要是中药、针灸的效应机制。例如抗体-受体免疫作用,内分泌作用,针刺效应新通路等。

(3)中药资源与开发。包括中药品种的杂交和纯化、种植技术的改进、采摘时间与药效的关系量化、品质检查的标准化、新型制剂的制备,有效成分的萃取等。

(4)新型诊疗技术。比如基因检测,分子靶向药物,声波理疗等适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的技术改进与创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临床型的人才,研究型的人才也十分短缺,具备医学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包括但不限于循证中西医研究,基于临床的中西医结合研究,RCT研究等等。

4. 人文素质课程

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专业素养。这里所提到的人文修养不仅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也应该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传统。

来华深造的国外留学生需要积累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医知识。国内学生需要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日后不论是临床诊治还是与当地患者的沟通都能更加得心应手。

提高人文素质的基础在于语言,这就要求来华留学生加强医古文的阅读能力,国内学生加强外语的学习。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读写都要掌握,要以能熟练阅读和无障碍交流为标准。除了英语之外,开设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相关课程也很有必要。以国学品读,专业英语等作为人文素质必修课程,跨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等作为选修课程。

(三)临床实践

临床经验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临床技能需要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这就要求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尽早开始临床实践。临床实践必须做到高起点,高要求,科室齐全,专科突出。

高起点是指选择三甲医院作为临床实践点,一来师资力量是教学培养的基石,一般来说三甲医院带教老师的临床能力较强,探索中西医结合教学培养的积极性更高,二来在三甲医院能接触到更多的病人,见到的病种会更全面。高要求是指带教老师要以执业医师的水平考核学生,学生也要以执业医师的水平严格要求自己。执业医师的水平首先要符合国内的要求,其次要依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准适当调整,因为不同国家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的难易程度有差异。

科室齐全是指在安排科室轮转的时候必须覆盖尽可能多的科室,科室之间的临床思维不完全相同,在不同的科室轮转之后才能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例如某患者双眼视物变形,在眼科就诊,排除了所有眼科疾病。如果在神经内科轮转过,就能及时建议患者去神经内科就诊,因为患者很可能是出现了偏头痛的视觉先兆。专科突出是指在专业方向相关的科室不仅实践的时间需要增加,出科考核也要更加严格。以眼科方向为例,需要熟悉每个岗位上的工作,不论是验光配镜,眼压测量,还是裂隙灯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等。

(四)科学研究

一直以来,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都是相辅相成的,科研成果往往推动着临床的发展,临床中出现的问题也为科研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临床中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应该在课题项目申报中予以重视,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除此之外,中西医结合的热点比如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老年性疾病等也要受到关注[7-8]。

研究的类型应该多样化,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都要涉及。文献研究首先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抽提和整合能力。其中循证研究是新兴的一种文献研究,我们的学生要紧跟时代潮流,尽快掌握。临床研究可以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一边积累临床经验,一边收集临床数据。进行动物实验时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宗教信仰等因素,有些地区和民族把特定种属的动物视为神明。因此开展动物实验前需要充分了解这些情况,不能贸然组织做相关的实验,考虑选择合适的替代动物。

(五)学术交流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本校本专业,需要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来华的研究生,有组织地参访国内省级国家级教学示范医院,重点了解专业方向相关科室特色,获得专业自信,达到对比学习,专科突出的目的;国内的研究生,有组织地到“一带一路”国家参访,了解该地区医院管理模式,学习当地特色疗法,获得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

此外定期召开国际性中西医结合会议,鼓励各方人才参与。会议上除了学术报告外,可以开展新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会议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轮流召开。同时要加强院校联合培养和导师合作。院校联合培养的形式有很多,位置靠近的两个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将各自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上理论课,相隔较远的院校可以进行短期游学,交换培养等。导师合作主要以研究生课题为契机,定期开研讨会,密切学术往来。

(六)就业创业

人才培养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有能力的人在专业领域施展才华,是为了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和推进,单单考虑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就业已经不合时宜了,还需要鼓励人才自主创业。关于就业和创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是加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输送。不仅是将在我国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学生向外输出,还要培养优秀的留学生送回他们的祖国,服务临床,参与科研。这就需要我们搭建完善人才输送平台,联合国内外医院,研究机构,为研究生提供工作岗位。

第二是构成人才网络。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横向联系,同一专业方向不同年级的学生纵向联系,若干年后就能形成庞大的人才网络,方便人才的调动和交流。目前主要是学生自发成立的以互联网交流为主的民间组织,比较分散,我们要成立国际性的有关部门进行人才档案管理和调动。

第三是促进中医药国际化,为全人类造福。比如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得资格和法律支持后建设中西医结合培训学校,中西医结合医院。还可以在国际范围内举行中医药文化宣讲会,特色疗法体验活动,让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能感受中医药的魅力。

三、结束语

通过扩大化多元化的招生,合理调整知识结构的课程,高起点高要求的临床实践,多方合作的科学研究,有规划的学术交流,相信我们一定能培养出一批适应国情,满足国内外卫生保障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一定能让中医药文化的火苗在“一帶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世界燃烧起来。

参考文献:

[1]覃丽.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法初探[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第四届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2011:3.

[2]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03-29(004).

[3]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N].人民日报,2016-02-27(001).

[4]饶宇东,张学娅,张颖.新形势下西医院校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2):132+136.

[5]王婷婷,张丹英,朱爽,等.“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7,36(06):65-67+70.

[6]刘红梅,苏彬,张海龙,等.多国外军九·三阅兵驻训期间疾病谱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7,26(10):897-900.

[7]周滔,危北海,陈 ,等.消化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与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08):635-637.

[8]李金根,徐浩.中医与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研究热点与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09):1149-1152.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一带一路创新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