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婕
摘要:猪丹毒是一种较为常见、危害性较强的病毒,而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猪丹毒需要科学的诊断方法,生猪感染猪丹毒后需要实施无害化处理。本文分析了猪丹毒的诊断法以及无害化处理措施。
关键词:屠宰检疫;猪丹毒;诊断方法;无害化处理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8.04.163
1 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的诊断
1.1 设备辅助诊断法
生猪屠宰之前都要接受检疫,通过检疫能够发现生猪是否存在病毒,进而确保流向市场的猪肉健康。猪丹毒也是检疫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就是在生猪出栏前,结合生猪的外在表现等来感官检疫,如果有特定的条件,可以深入实验室来深入检查,当在检疫设备下发现细长的紫红色小杆菌时,意味着生猪患有丹毒菌。
1.2 败血型猪丹毒的诊断
败血性猪丹毒会导致生猪大规模死亡,而且很难救治,具体症状为:生猪体温急剧升高,先后卧地不起,不吃食、并出现腹泻、消瘦直至呼吸困难等问题,在生猪的耳根处、颈部等发现很多红色疹子,红色疹子向外凸起,被碰触时红色消失。通常来说,此症状持续三周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被感染猪可能死亡。这一类猪丹毒的检疫与诊断相对较难,单纯从其表皮的红斑无法判断、诊治,只能根据此病的症状、特征、临床综合症等来加以判断[1]。然而,当生猪出现猪瘟等问题时也可能出现伴随这一症状,对此需要针对性区分,要深入了解不同病症的特点,例如:猪瘟病不仅猪耳根处有红疹,其外阴、腹部等也将出现红疹,其严重性略轻于猪丹毒,而且猪瘟病通常发自猪身体内部,其粘膜、浆膜等都可能发生血色变化。仔猪副伤寒也伴随着红疹,然而,由于其发病病因不同,通常是在猪的腹部、耳部、鼻端等出现很多紫色斑。实际的病害诊断中要对不同种病的症状加以区分,进而采取应对措施。
1.3 疹块性猪丹毒
疹块型猪丹毒的潜伏期较长,一般3 d以后才发病,具体症状为:一定量的疹块出现在猪的四肢、背部、下腹等,这些疹块多为椭圆性、方块状等,相对较硬,从皮肤表面凸起,猪一旦患有疹块性猪丹毒,猪的温度将下降。
1.4 慢性猪丹毒
同普通的猪丹毒病类似,慢行猪丹毒同样会造成猪的行动不便、卧地不起、食欲不振等问题,同时,猪的外表皮毛色发暗、呼吸困难、心跳急剧加快等,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救治,最终患病猪则可能死于心力衰竭。
总体来看,猪丹毒的病症总结为:皮肤红斑不断,病猪整体上有坏血症状,同时,猪自身会出现食欲不振、卧地不起、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都可以作为猪丹毒检疫与诊断的方法。
2 猪丹毒的无害化处理对策
猪丹毒病一旦出现则可能导致病猪处于病患状态,屠宰也受到影响,当在检疫过程中发现这种病毒时,则需要对病猪及时实施销毁处理,要严禁屠宰、禁止带有病毒、病害的猪肉流向市场,这样才能控制疫情的严重化,因为猪丹毒这种病毒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传染给其他健康的生猪,具体的处理措施为:可以让病猪安乐死,然后通过焚烧、深埋等方式来统一销毁,以此来控制疫情的传播。对于症状相对较轻的病猪则可以尝试采用隔离观察的方式,在隔离期限内要做好一切的防病毒传染的措施,例如:做好圈舍消毒、定期观察,待3~4 d过后,如果发现病猪不再有病症特征,经过诊断已经脱离了所感染的病毒才能再屠宰[2]。
如果已经患有猪丹毒的生猪被屠宰,则要重点围绕此病猪的一些关键器官,例如:内脏、头部、肝脏等进行检查,而且要及时销毁这些内脏,并实施深埋处理,而且要明确此病猪的来源,也要对和此病猪相关的其他生猪进行检查、化验,确保没有感染猪丹毒后再进行屠宰处理,检疫中如果发现了其他正常猪有所感染,则要及时采取措施,具体措施为:在猪舍喷涂漂白粉、生石灰或其他消毒水等,达到消毒、杀菌的目标,而且要彻底清理猪舍内的卫生,也要对运输车辆实施消毒处理,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无害化的目标[3]。
猪丹毒是生猪较为常见的疾病,必须引起养猪业的积极重视,要积极地投入精力来及时发现问题,养殖大户从开始养殖就要建立起猪丹毒预防与堤防的意识,因为猪丹毒已经成为影响养殖业的一大干扰性因素,会增加养殖大户的经济损失,通过对猪丹毒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发现猪丹毒,并采取措施来控制猪丹毒,其中科学的检疫技术与无害化技术对于猪丹毒的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防一切漏检、错检等问题,以此来确保猪肉的安全、绿色、健康,从根源上控制猪丹毒,保护食品安全。
3 总结
屠宰检疫中猪丹毒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病毒,必须做好对病毒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学地控制病毒的传播,科学地诊断猪丹毒,强化猪丹毒无害化处理,同时,还要从根源上加强预防与控制,以此来确保猪肉质量,保护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朱孟江.商品猪屠宰检疫中常见的几种疫病及其无害化处理[J].现代畜牧科技,2016(11):158.
[2] 隋长军,徐成明.浅谈猪丹毒病的检疫要点及其无害化处理[J].兽医导刊,2017(2):34.
[3] 杨启.生猪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病理症状和处理方法[J].養殖技术顾问,2014(1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