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8-09-10 14:07单云峰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竺可桢史料日记

单云峰

日记,旧称“日录”、“日谱”、“偶谈”、“纪事”等,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裁,写作者用来记述日常所见所闻。[1]一般而言,日记具有私密性,故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外界干扰,直抒胸臆。日记语言生动,描述形象,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应用到历史教学上,往往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选取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2]为例,运用日记史料进行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一、日记史料的选择

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时代嬗变的历史节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制度构建起来。国家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能够参与顶层设计并留下文字记述的人寥寥无几,笔者经过遴选,决定以竺可桢的日记为中心,摘取日记内容作为史料,开展教学。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哈佛大学博士,著名气象学家、社会活动家。民国时期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拒绝国民党赴台邀请,留在大陆,参与筹建新中国。竺可桢毅力惊人,一生坚持写日记,现保存并出版了其1936-1974年长达38年的日记,其中详细记载了近现代很多历史大事,成为研究近现代历史尤其是新中国初期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二、正确构建教学框架

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3]。因而本节课内容可以分成新中国成立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两个部分来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基石,所以必须先讲清楚新中国成立的史实。

自1949年9月7日起,无党派人士竺可桢全程参与了新政协的筹备及正式会议,参与讨论了《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草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次会议上,与会代表通过了大会宣言。作为历史的重要见证人,竺可桢在当天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午后会议的过程。兹选取《竺可桢全集》日记中的相关记载:

二点即乘车赴中南海怀仁堂,开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次大会。最要者为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及选举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全体委员……及全体代表由车运至天安门外之广场上,为过去反抗帝国主义、封建魔王而殉难之志士以及解放军之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七点回中南海继续开会,报告选举结果……散会时大家兴高采烈,在极度兴奋中唱《义勇军进行曲》而散。(1949年9月30日)[4]

通过展示日记史料,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三个问题:日记中提到了什么会议?这次会通过了哪些决议?会议召开的意义是什么?通过三个层层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据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同时,日记中提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典礼,这个知识点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这样既弥补了教材知识点的缺失,也让学生见证了开国元勋们对近代民族英雄的缅怀之情,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升华。

一届政协闭幕式后,紧接着就是开国大典。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教材呈现了一幅现场照片,文字仅以“(一届政协)会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一笔带过,这对于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是远远不够的。竺可桢作为开国大典的见证者,他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午后二点乘车经午门至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天安门前之广场新辟成,可容十七万人,如排得紧可卅万人。今日余等到,学生、公务员、军队已立待数小时,会场之庄严为余所未曾见。三点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奏国歌、鸣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下去是阅兵,自3:35直至六点半始毕,然后各机关、学校喊口号,依次散。(1949年10月1日)[5]

新出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6]这篇日记史料可作为开国大典现场照片的画外音,用来还原历史现场。在日记中,竺可桢对举办开国大典的场所天安门广场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借助日记的描述,学生能够更好地亲近历史,涵养时空观念。

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新中国的成立有何政治影响?為辅助学生作答,呈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将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的史料。学生结合教材,基本能回答出:新中国成立成为国家政治建设的基石。

接下去,过渡到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解读,笔者发现:这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均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有关。因此选取竺可桢参加一届人大开幕典礼的日记内容:

下午三点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典礼……会议任务是制定宪法、重要的几个法律,通过政府报告,选举新的政府工作领导人员。这次会议是1949年建国以来里程碑。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54年9月15日)[7]

日记记载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并且评价“这次会议是1949年建国以来的里程碑”。在此设问:结合教材,思考为什么竺可桢将一届人大比喻成“里程碑”?通过此设问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够回答出因为会议通过了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历史解释必须以史料为依据,才能对历史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学生说出答案后,呈现1954年宪法的相关条文,让学生分析宪法的颁布对新中国政治建设有何意义?学生回答此次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此后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然后,教师再详细讲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如此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贴近高中生的认知习惯。

兹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例,引用竺可桢日记中的两段记载:

材料一:

午后三点至怀仁堂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今日通过国家大宪章,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所以外国记者亦特多……票写好后分为八组,十个票箱投票。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周总理主席,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1954年9月20日)

材料二:

十点半至中南海紫光阁开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主席团和各小组长会议,到180人左右。把主席、副主席、人民代表常委和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及各部部长与国防委员会委员、高等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及民族事务委员会(85人)、法案委员会(33人)、预算委员会(27人)[名]单纸发给各人,阅约半小时。(1954年9月24日)[8]

竺可桢全程参与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与正式会议,日记中对于会议的各项议程都有细致描述。第一段材料中详细地写到宪法选票上印上藏、蒙、维吾尔三种少数民族文字,又将报告翻译成蒙古、藏两种语言,为此会议还耽搁一日。这段材料有力地说明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即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的政策,还可以配合展示人民币纸币的图样,让学生找出人民币上汉、壮、蒙古、藏、维吾尔五种文字,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第二段材料中,作为社会名流,竺可桢有幸参加了只有180人参加的会议。此次只有主席团成员和各小组长参加的重要会议,审阅了国家重要机关领导和委员会的名单,其中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人数最多。在此可以设问:为何设立人数最多的是民族事务委员会?此委员会在民族问题上有何政治建树?学生通过两段材料的解读,能够回答出新中国重视民族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民族事务委员会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出台,再展示1954年宪法中对民族问题的政策,详细解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

三、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第一,注重日记的真实性。傅斯年说过,史学即史料学,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史料都可以构建历史事实。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9]在选择史料时,必须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尤其是日记。日记经过记主的主观加工,因为立场、观点的不同,某些日记可能会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使用曲笔。比如《阎锡山日记》、《冯玉祥日记》,这类日记是记述给后人看的,里面充斥着对自己的溢美之词,对一些重大的事件严重歪曲。因而,在使用日记史料时,往往要与正史史料相对照,去伪存真。

第二,注重事件的完整性。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为论证教材上的某个观点,而去刻意截取某段史料,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使教学过程严重缺乏逻辑性,学生思维混乱,教学效果反而很差。日记史料尤其注重时空性,在使用某篇日记教学时,先简明交代记主之前的活动经历,构造完整的时空观念。反之,极易造成学生时空错位。以本课为例,在使用竺可桢参加1949年9月新政协日记内容前,应该先简要交代其在1949年初拒绝蒋氏父子赴台邀请的经历。这样,才能保证历史叙述的完整性,防止断章取义。

第三,注重对日记史料的解读。“历史学科的理解,是要求在历史学习中,不单单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而且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的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的概括性、本质性、特征性认识。”[10] 解读史料第一步是分析史料所涉及的基本史实。日记史料往往能以其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带回历史现场,加深对基本史实的认知。然而,仅仅认知史实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揭示史实背后的深层次的逻辑关系,锻炼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注释】

陈左高:《历代日记丛谈》,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页。

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4-69页。

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0页。

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11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36-537 页。

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11卷,第53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頁。

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13卷,第518页。

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13卷,第521、52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第5页。

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猜你喜欢
竺可桢史料日记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