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黑铁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有一幅插图《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老师们都很熟悉,因为这幅插图在2006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也出现过,“多年来都被中学历史教材用作插图,说明汉武帝时期的中外交往”[1]。
该图出自敦煌莫高窟第323窟。该窟北壁是一组佛教感应故事连环画,共有五组,每组又有一幅或几幅画面。从西往东看,第一组共五幅图画,“表现汉武帝获得匈奴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2]。本课选取的是这一组中下部位的一副画面,表现的正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
这幅壁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世人公认:“它是我們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一幅关于张骞出使西域事迹的绘画。”[3]把它作为初中历史教材的插图,可谓恰如其分。但是,把这幅插图摆放在课文第一段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后面,笔者以为不太恰当。有老师在上课中根据此图提问: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答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因为它紧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文字后面,难免给人这样的感觉。史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这幅画的中间,有一块黑色的矩形,是这幅画的榜题,上面有文字。1958年,金维诺先生考证:“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4]此后,张振新、孙修身、马世长等先生也对这块榜题做了考证。从这段文字与这一组其他画面和榜题可知:这次张骞出使西域应在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之后。那汉武帝是什么时候获得匈奴祭天金人的呢?
金维诺先生考证,《魏书·释老志》有相关记载。孙修身先生也引用了这段文字:“案汉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获其金人……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5]马世长先生考释:“汉武帝获匈奴祭天金人事……事在元狩三年春……‘得休屠王祭天金人”。[6]张振新先生指出:“壁画所反映的汉武帝获得匈奴金人,把金人置于甘泉宫,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大夏国等基本情节,都是历史的事实或接近于历史的事实。”[7]综上可知:汉武帝获匈奴祭天金人确有其事,这件事发生在“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至少在“霍去病讨匈奴”之后。“霍去病讨匈奴”是指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
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因此,《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所反映的历史只能发生在河西之战之后,也就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另外,榜题称张骞为“博望侯”,而张骞获此殊荣,是在他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来后的公元前123年。张骞因出使西域,抗击匈奴,功勋卓著,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取其“广博瞻望”之意。既然是“博望侯”出使,那必定是第二次出使。依此,笔者认为,这幅插图应摆放在课文第二段或第三段之后,也就是描写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之后。
【注释】
公维章:《<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插图介绍与史实辩证》,《历史教学》2010年第15期。
马世长:《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敦煌研究》1982年第1期。
张振新:《谈莫高窟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1年第3期。
金维诺:《敦煌壁画中的中国佛教故事》,《美术研究》1958年第1期。
孙修身:《从<张骞出使西域图>谈佛教的东渐》,《敦煌学辑刊》1981年第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