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
摘 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方面主要存在专业匹配度较低,薪资较低、职位晋升空间狭小及工作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其主要影响因素涵盖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知度及毕业生自身等方面,只有进行针对性地改革、改善,才能切实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 毕业生 就业质量 现状 原因
中图分类号:F24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1(c)-189-02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职毕业生规模的快速扩大,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就业的“量”,即就业率;另一个是就业的“质”,即就业质量。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就业率持续走高的同时,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暴露出来。
1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质量提出了明确概念,指出就业质量是衡量劳动者就业状况的综合性评价概念,反映了劳动者在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的满意程度。麦克斯的调查报告显示,2014届高职毕业生满意度为59%,比同届本科生低3个百分点,2011届高职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47%,比同届本科生低5个百分点。
(1)高职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较低。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与专业相关度为62%,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较低层次岗位,存在过度教育的问题。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是影响工资收入的重要因素。美国的实证研究发现,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不匹配的大学毕业生工资将显著降低11%。在属于过度教育的人群中,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不匹配对工资的降低效应达到20%以上。
(2)高职毕业生就业薪资较低。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200元,低于本科院校的3773元,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民工相差不大。薪资较低的问题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满意度,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中,“收入低”占66%的比重,位列第一。
(3)高职毕业生职位晋升空间较小。职位晋升的类型主要是指薪资的增加和工作职责的增加,而工作职责的增加通常伴随薪资的增加。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484元,本科为6155元,高职高专为4812元,相对于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高职高专涨幅为94%,低于本科涨幅(102%)。
(4)高职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较差。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2%,本科是23%,相差19个百分点。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平均为2.3个雇主工作过,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平均雇主数为2.0个,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雇主数为2.5个。仅22%的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而雇主数为4个及以上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占比达到18%。这进一步说明高职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较低,导致职位晋升空间较小,最终迫使毕业生不停地转换企业,严重影响薪酬和职位的提升。
2 高职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2.1 高职院校办学水平
(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中专学校,通过改革、改组、改制和升格而来的,专业设置陈旧,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同时,高职院校在增设新专业时,着眼于短期经济效益,跟风开办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趋同倾向明显,缺乏特色,办学质量差。
(2)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质量不高。大部分学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是依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然后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进行一定的删减。在书籍选用方面,可供高职层次使用的专业课程书籍的可选范围小,质量良莠不齐,理论性强而不成体系。有学校为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部分或全部地融合进课程,选择考试用书,理论体系被拆得支离破碎。
(3)“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不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主要由本校的专职教师构成,另有少量企业技术人员兼任教师作为补充。本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他们鲜有到企业锻炼,不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非常突出。校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则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往往存在“会做不会教,会教不会说”,同时,由于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是个人行为,课堂质量难以控制。
2.2 就业市场对人才市场的偏好
(1)就业市场对高职院校的认知偏差。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特征。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宣传,特别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专科层次。因此,就业市场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简单地认为它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在就业市场里,常常受到学历歧视。
(2)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质量认定困难。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依据毕业生毕业院校的社会声誉判断该校毕业生的整体水平,从而优先考虑从声誉好的学校毕业的学生。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还处于社会口碑的积累阶段,办学水平,毕业生质量在就业市场上表现还不明确和稳定。
2.3 高职毕业生自身
(1)实践能力表现不突出。高职毕业生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比较优势是实践能力强,但在求职中,高职毕业生往往没有充分地展示这个优势。一方面,由于学校培养质量不高或毕业生自身努力程度不够,毕业生展示的实践能力层次较低,专业性不强。另一方面,毕业生缺乏证明实践能力的认证资料,考取的证书含金量较低。
(2)高职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缺失。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中充斥着浓厚的专业技术培训的气息。自从学生踏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学习哪些技能,考取哪些证书,学校也通过加大专业核心课的课时量,开展各类技能大赛,提高证书在综合素质测评中的权重等方式向学生强调技能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过分重视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课,忽视基础性课程的问题。使得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综合能力差,后续发展潜力弱的问题,看起来更像是拥有“一技之长”的机器。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是民营企业或个体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通常从运营成本考虑,“一人多岗”非常普遍,需要毕业生既具备从事某项职业必须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备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基本工作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综合能力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从基础性课程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获得的。
(3)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偏差。高职毕业生缺乏对自身就业能力的准确分析以及对就业环境的过分要求,使得就业预期与实际社会需要存在偏差。一方面,高职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的了解,就业定位不明确,盲目就业,并其在之后的就业中,频繁跳槽。另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基本是90后,生活条件较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微成著的耐心,对就业地点、工作强度、薪酬、单位规模和性质等有较高的要求,眼高手低,最终迫于就业的压力,盲目就业。除此之外,有少量学生受到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错误理解的影响,自惭形秽,低估自身的能力和专业性,就业心态消极,不敢竞争,因此丢失好的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受高职院校、社会和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通力合作。首先,政府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打通高职从专科向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上升通道,以此带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对高职教学质量的监管,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帮助高职院校实现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其次,高职院校应切实遵循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提高办学水平,本着为社会负责,为学生负责的原则,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后,高职院校的学生,端正就业心态,在日常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丽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8).
[2] 鲍金勇.从源头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2014(11).
[3] 赵志坚.高职院校提高畢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J].教育探索, 2012(9).
[4] 麦可斯研究院.2015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义献出版社,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