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坤 袁裔
摘 要:1999年,根据国家总体部署,1100多家原国有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本文简称“转制科技型企业”),国有科研院所陆续被“踢入”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转制科技型企业中“国有事业单位”的传统烙印仍未消退,企业管理离完全市场化还有很大差距。本文以华为等典型现代科技企业管理模式为参照,试图为加快推进转制科技型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转制科技型企业 人才管理 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1(c)-183-02
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企业的第一原动力。转制科技型企业与华为、百度、腾讯等为代表的新兴IT企业同属技术密集型高新科技企业,比照这类企业的人才管理模式,对转制科技型企业有一定的借鑒意义。
1 转制科技型企业管理特点
1.1 管理定位落后
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组织、人才、制度),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工作还停留在“人事管理”等具体事务中,尚未进入“资源管理”角色。企业虽然将部门名称改为“人力资源部”,但部门的职能定位、工作内容还难与“资源管理”相适应。
1.2 组织机构固化
原国有科研院所大都以研究所、课题组、实验室等组成技术单元,以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等组成管理单元。转制后,这些传统单元大都被保留了下来,但由于“编制定员”的限制,企业新设或重新组建内设机构要通过层层审批,机构变更、调整周期较长,组织机构不够灵活,难以适应瞬息变化的市场需求。
1.3 激励机制单一
在“工资总额”管控下,企业可发放工资总数固定,因此大多采用“固定薪酬+绩效奖金”的薪酬结构。股权、期权、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分配等激励模式还在试点阶段,激励方式单一,难以激发技术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的创新动力。
1.4 评价机制僵化
转制科技型企业一般由行政和技术人员组成,在现有体制下,大多数企业仍沿用原有职称评价体系。纵向上,将人才分为正高级职称、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等;横向上,将人才分类为工程、经济、会计等大类。一般以学历、工作经历、工作成果(专利、论文、科研课题)为评价条件。然而,这些评价条件大多远离市场实际。
2 华为等典型现代科技企业人才管理特点
华为及“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无疑是科技企业的代表,他们的管理机制有很多共通点。
2.1 基于项目管理的事业群管理模式
华为基于IPD模式的强矩阵式项目研发组织模式,强调以项目为核心,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项目管理单元[1]。企业围绕项目组建管理、技术和运作支持平台。项目小组因工作需要新组建而成,机制灵活。
腾讯公司采用事业群制,在大企业内建“小企业”,发挥小企业“聚焦、快速、灵活”的优势,避免在以职能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中相互恶性竞争和以邻为壑,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力的活性状态,在大企业中重塑小公司精神[2]。
华为和腾讯将企业看成是有机的生命系统,即动态的可根据外部市场需求灵活应变,而非冷冰固化的官僚机构。企业组织架构既贴近市场需求,又贴近工作实际,管理幅度缩减,效率大大提高。
2.2 基于资源管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劳动、知识、管理、资本都是企业的资源,这些资源的整合共同创造了企业价值。华为等公司均将资源管理的概念融入企业价值体系,真正意义上将员工看作是企业的资源而不仅是生产工具。强调管理第一、技术第二,以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以长期奉献能力与实现贡献定薪酬,以短期贡献定奖励。考核中,以责任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能力为导向。以绩效为核心,简化考核要素、维度和频度,不唯学历、能力、工龄,避免辛苦的无效劳动[3]。
2.3 以商业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商业化体系
柳传志曾讲,对企业来说真正的科技创新必须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市场价值[4]。纯粹的技术研究虽然可以得出“好”的结果,但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难以转化为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为鼓励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华为提出培养“商业工程师”。商业工程师是沟通技术和市场的纽带,一端向技术人员准确传达市场需求,另一端向客户提供技术方案。将工程师培养成技术商,打通技术和市场的壁垒,推进技术商业化,大大提高了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2.4 分类培养、注重价值观塑造
人才培养的前提是定位。华为等企业将员工按照岗位职能细分为专业人才、研发人才、管理人才、综合技术专家等。鼓励专业人才做精做专,做专做强;研发人才以成果为导向,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开拓能力;管理人才注重培养管理、沟通、带团队能力等;技术专家培养成“宽、专、交”的“十”字型人才。百度针对年轻一代技术人才流动性较高的特点,着重从“价值观、能力素质、绩效管理和使命感[5]”这4个方面入手,通过价值观管理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管理,提倡自我培训为主,通过使命感的塑造让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能走的更远。
3 转制科技型企业人才管理创新路径
对比华为和“BAT”,转制科技型企业的人才管理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
3.1 管理职能的认识创新
“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机制呈现几大特点:第一,组织管理弹性化,管理重心不断下移,以项目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管理结构越来越受企业重视;第二,人才开发人本化,企业更加重视开发已有员工的潜能、注重智能资本投入;第三,生产经营国际化,全球化时代,企业必须关注国际技术动态,立足当下,布局前沿;第四,文化建设核心化,文化是企业迸发活力的源泉,营造企业内生文化是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载体[6]。转制科技型企业首先在管理认知上彻底转变,由被动的职能管理转向主动地资源管理。
3.2 管理对象的认知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立足的根本,科学研究已不单单是实验室研究,而是“研发+生产+营销”[7]的组合。企业既要能够通过研发创造出新的技术,也要能将新技术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服务),同时,还需要将产品(服务)卖给客户。企业的技术人员也有了新角色:“研发+生产+创业家+形象代言人”。腾讯的张小龙、百度的张彦宏不仅是管理者,也是技术领军人物,同时也是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改变传统的对企业员工的认知,是实现人才管理创新的关键。
3.3 管理机制的制度创新
管理机制创新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即在不突破现有法规、政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搞活企业管理机制。第一,将人才战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人才管理战略必须和企业发展战略完全融合。第二,细化人才分类,管理人才可以分为领导型、专责型、业务型和一般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可以分为科技研发人才、科技服务人、科技管理人才。第三,突出科研项目的市场价值导向,改变论文、專利等单纯的科研成果导向,倡导在项目完成的基础上整理形成论文、专利,而不是用论文、专利堆砌出项目。对技术人才的评价应贯穿项目的立项、结题及成果转化全过程。
3.4 管理手段的实践创新
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实现从办公室到掌上办公的转变,平台更加多样,手段更加丰富。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的管理流程、规章制度、考核测评、甚至人力资源数据及时呈现,大大提高了决策效率。企业管理层可以时时掌握企业人力资源情况、项目进展,员工也可以借助信息平台,提高办事效率。管理手段的创新,让企业的技术人才能不被行政事务束缚,有更多时间和经历投入到研发创新中。
4 结语
人才、资金、技术并不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可以引进、挖掘,但管理和服务却不能完全照搬。如果说“先进的技术是华为的核心生产力,那么先进的管理则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8]”转制科技型企业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就是管理认知、制度、手段的创新,在“国有”框架中,市场化实践依然有很多可以探索。
参考文献
[1] 孔飞燕.华为公司研发人员管理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9.
[2] 阿里云资讯.腾讯将原有的业务系统制改变为事业群制[EB/ OL].https://www.aliyun.com/zixun/content/2_6_75804. html,2014-10-28.
[3] 黄卫伟.以奋斗者为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 葛明磊,张丽华.技术商业化视角下的商业工程师管理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6).
[5]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人才培养计划:看百度怎么让人才脱颖而出[EB/OL].http://www.sohu.com/a/69089348_117482, 2016-04-13.
[6] 刘永坤.国有科技型企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企业管理, 2016(12).
[7] 李天柱,等.科学型企业的管理特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4(11).
[8] 黄继伟.华为内训[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