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勇 余继平
摘 要:德昂族是云南西部边境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德昂族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族民间乐器、山歌与情歌、叙事歌、风俗歌、儿歌摇曲、原始宗教音乐、南传佛教音乐等不同种类。通过对德昂族种类繁多的传统音乐文化加以归纳总结,使人们从总体上对德昂族传统音乐文化有一个较全面的认知。
关键字:滇西;中缅跨境;德昂族;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2-0057-05
德昂族是我国云南西部边境地区一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也是云南最古老的少小民族之一。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德昂族人口20556人,大部分居住于滇西德宏边境一带。德昂族是一个特别善于歌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与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传统音乐在德昂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当中曾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过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德昂族民族精神和灵魂的象征,是德昂族民族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德昂族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独特、古朴而真实,是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昂族民族民间音乐主要分为民族民间乐器、民族民间歌曲和宗教音乐等三大类。
一、德昂族传统民族民间乐器
传统民族民间乐器在整个德昂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德昂族乐器多与歌词相配合演奏,富有本民族特点。这些乐器绝大多数取材于本地,由本族民间艺人制作,乐器之形状,演奏方法都颇有特色,并且音乐优美动听,深受人民的喜爱。按照演奏方法,德昂族乐器可以分为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拉弦乐器三大类。打击乐器有水鼓、蜂桶鼓、象脚鼓、石鼓、抬鼓、圆鼓、铜鼓、韵板、铓锣、钹、鱼磐[1]等数种;吹管乐器主要有葫芦笙、葫芦丝、笛子、双管箫、木叶、口弦等多种;拉弦乐器主要有马腿琴、叮琴、小三弦、二胡等。
德昂族传统民族乐器当中打击乐器比较丰富,运用场所也比较广泛,都少不了打击乐器的大量运用。但是,打击乐器也不是可以随便乱用的,禁止用于串姑娘。串姑娘时多用三弦、芦笙等管弦乐器。打击乐器中,水鼓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传统乐器,是德昂族独有的一种棰击膜鸣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区。水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百多年前,德昂族民间就流传着这种大鼓了。在陇川的德昂族地区,水鼓平时置于小乘佛教寺院,在使用前,要从圆孔灌入一定数量的水或酒润湿鼓身,以获得较好的音响效果,故此有水鼓之称。水鼓既是乐器,又是信号,更是鼓起勇气、凝聚人心的重要武器。水鼓是德昂族的命脉和灵魂,德昂族通过水鼓而闻名,德昂族被称之为鼓的民族。蜂桶鼓也是德昂族具有代表性和常用的打击乐器之一,鼓身呈直桶形,类似当地群众养蜂的蜂巢桶。主要用于风俗节日的歌舞活动,如泼水节、堆沙节、浴佛节等节日当中。当天举行浴佛仪式后,以蜂桶鼓为领奏的打击乐便敲响了,领舞者带领大家欢乐起舞,绕佛寺门前新堆起来的沙堆而行,再绕寨子3圈,进村寨后到每家每户门前表演,进行节日礼拜。象脚鼓主要流行于德宏地区的德昂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当中。经常运用于德昂族泼水节、堆沙节、进洼、出洼、干朵、赶摆等节日,以及新房落成跳舞、欢庆节日跳舞时的伴奏当中。象脚鼓的演奏节拍十分丰富,鼓点纷繁多变,以手击鼓,打法多样,深受德昂族人民的喜爱。德昂族打击乐器还有石鼓、铜鼓、铜铓、排铓、铜镲、姐进等乐器。石鼓和铜鼓曾经是德昂族古代常用的打击乐器,直到现在还能找到它们的遗迹,它们是德昂族历史的重要文物。铓和排铓通常与象脚鼓、镲一起用于乐队当中,广泛使用于各种大型的民俗活动中。姐进主要用于佛事活动当中。较大者悬挂于佛堂之中,佛教中开经、诵经、停顿、收经等都要敲击。当佛爷起居、餐饮、进出佛堂也以此作为信号。姐近主要用于佛爺上街、进寨的时候,由小佛爷边走击,以提示路上妇女迅速避让。
除了丰富的打击乐器之外,还有大量独具特色的吹管乐器和拉弦乐器。由于德昂族绝大部分都居住于滇西中缅边境地区,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竹类资源丰富,竹文化独具特色,自古就有种竹、用竹、食竹之传统。因而,德昂族吹管乐器非常丰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些吹管乐器绝大部分都与竹子有关,材料来源于竹子。如葫芦笙、葫芦丝、笛子、双管箫、木叶、口弦等都是由竹子做成的。这些乐器大多用于个人自娱自乐、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等场合。葫芦丝德昂语称“布赖”,“布”有吹之意,“赖”即为葫芦,德昂族由于各地方语言的不同,又分别称作“比格保”、“窝格保”、“布雷翁保”等。葫芦是德昂族的神物和宝物,既是德昂人的随带物品,又是德昂族最崇拜的植物,无论是平常生活还是宗教信仰都离不开葫芦。德昂族葫芦丝有五个调,即哀调、悲伤调、求情调、欢乐调和祝贺调。哀调主要是对已故的恋人或亲人而奏;悲伤调主要是对已失去情人或悲惨的历史而奏;求情调常用于年轻人用来串姑娘和一年一度的出哇节;欢乐调主要用于串姑娘、串亲戚、节庆及娱乐;祝贺调主要用于祝贺婚礼和庆贺重大节日,也用于乔迁新居等大喜活动。叮琴与德昂族的生活息息相关。谈情说爱,走村串寨、大小节日都少不了它。叮琴音色柔、清脆,琴声随着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使人听了心碎、心醉、心乱、心软。既能让人高兴,又能让人伤心,为串姑娘、休闲娱乐、活跃节日气氛使用的乐器。口弦又称响篾,用竹片制作,是德昂族男女谈情说爱时所用的乐器。双管笛系单簧气鸣乐器,由景颇族传来。由两根长短、粗细不同的音管和簧片制成。除此之外,德昂族乐器还有马腿琴、小三弦、二胡等乐器。马腿琴发声柔弱细腻,是德昂族青年恋爱时经常弹奏的乐器,有“爱情乐器”之誉。其所弹奏的曲子多为情歌类曲调,可自弹自娱,也可自弹自唱或为歌唱者伴奏。小三弦由傈僳族流传而来的,二胡则由汉族流传而来的传统乐器,逐渐成为德昂族传统的民族民间乐器之一。
二、德昂族传统民族民间歌曲
德昂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歌曲,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唱歌。无论男女青年找对象、谈恋爱、结婚等,还是节庆活动、起房建屋、贺新房、生产劳动以及宗教祭祀等都离不开歌曲。德昂族传统民族民间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叙事歌、风俗歌舞类歌曲、儿歌摇曲等。
(一)山歌情歌
德昂族山歌由于支系的不同,其称呼和曲调也不相同。阿亮支、饶静支、饶薄支称山歌为“格厄”; 布列支称山歌为“必爱所”; 饶困支称山歌为“加泪”; 饶卖支称山歌为“略匹爱”和“略片”。“格厄”山歌曲调以民族五声羽调式和商调式为主,“必爱所”山歌曲调以民族五声徵调式为主,“加泪”山歌以民族五声徵调式为主,“略匹爱”和“略片”山歌以民族五声宫调式、羽调式、徵调式为主。德昂族山歌歌支系曲调虽然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音乐高亢,节奏自由,常在山间田野中自由高歌,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或青年男女对歌娱乐,或表达相互爱慕之情。山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从生产到生活无不涉及,歌曲内容常常是都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的。
德昂族情歌非常丰富,不同支系有着不同的情歌类别。布列支的“阿喷” 情歌,主要流行于盈江县新城、油松岭以及梁河县二古城德昂族阿亮支、潞西市法帕德昂族饶静支、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布列支居住区。“阿喷”情歌抒情缓慢,有四二、四四、四五拍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调式以民族五声羽调式、徵调式、宫调式为主;饶卖支的“交后不拉”情歌,主要流行于潞西市勐嘎德昂族饶困支以及陇川章凤饶卖支居住区。曲调欢快抒情,速度非常快,以八二拍、八三拍交替,以男女对话形式演唱,调式为民族五声商调式为主;潞西市饶静支的“若格木晚”情歌与“交后不拉”情歌风格一样,调式也是民族五声商调式,速度非常快,拍子也是八二拍、八三拍交替;“赛科”情歌流行于潞西市的三台山、勐嘎、法帕等地,畹町市的芒棒、盈江县新城、梁河县二古城等地区的德昂族居住区。“赛科”在德昂族各个支系中都非常流行,其曲调优美,速度有快有慢,拍子以四二拍或四二拍与四三拍交替较多,以民族五声商调式为主。情歌在德昂族的歌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不仅数量多而且还颇具民族特点,奔放、直露,感情真挚、强烈,毫不羞答和掩饰。
(二)叙事类歌曲
德昂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语言无文字。许多历史、神话以及爱情故事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口头流传于民间。因而,德昂族传统民族民间歌曲当中叙事歌曲非常丰富,主要有创世、历史叙事古歌与爱情叙事歌曲。最著名的创世、历史叙事古歌有《达古达楞格莱标》和《祖先创世》[2],这两首叙事长歌内容大致相似,是远古时代德昂族先民对宇宙的起源、人类的来源、民族的形成等问题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的结果用神话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以说唱歌唱的形式在民间艺人中口口相传至今。《祖先创世》和《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起源较早的神话,是德昂族一部创世史诗,具有古朴、直率、生动的特点,有着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德昂族有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民族优良传统,没有严格的婚姻等级制度。青年男女可以通过集体对歌、串门对唱等方式结识异性朋友,进行自由恋爱等。德昂族婚姻歌曲包括婚嫁风俗类歌曲和爱情叙事类歌曲,这些情歌以及爱情叙事歌曲成为德昂族青年男女从认识到建立感情乃至到婚姻的重要媒介。其爱情叙事长歌主要歌颂忠贞爱情,赞美男女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所作的斗争,以《芦笙哀歌》和《帮工调》[3]为代表。《芦笙哀歌》是描绘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的叙事歌曲,曲调凄凉婉转,往往使人忍不住流泪。过去几乎每一个德昂族青年男子都会吹奏《芦笙哀歌》。《帮工调》是以男女对唱的方式进行,演唱内容从互相试探对方的爱慕之情唱起,唱到两人相爱,准备结婚,可无钱办婚礼,男子只好出远门去帮人采茶挣钱,再回转家中与情人结婚的故事。
(三)风俗类歌曲
德昂族的风俗类歌曲主要有婚嫁风俗歌曲与德昂丧葬歌调两大类歌调。德昂族的婚礼都是在欢庆、热烈、优美动听的歌声中进行,形式别具一格,因受风俗和宗教信仰的约束,其婚礼多在冬季举行。一场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三夜,富裕的人家举行七天七夜。结婚当天接新娘时男方一路高唱赞歌,接到家中,新郎新娘被亲友们闹笑,并以对歌的形式故意提些有趣而又让新人不好意思回答的问题,直到被問得面红耳赤。对歌的形式十分隆重,歌词回忆往事感人肺腑,歌曲悠雅动听。傍晚,年轻的歌手们以动情而悠扬的歌声将婚礼推向高潮。“青春歌”、“爱情歌”、“求婚歌”、“失恋歌”、“私奔歌”等打开了活跃的气氛,尤其是唱“哭婚歌”惜别爹娘兄妹,依依不舍的悲伤局面。
德昂族婚嫁歌曲有“春醒”、“格坎”、“苏当”三种类型。德昂族饶薄支、饶静支、布列支、阿亮支都称婚嫁歌为“春醒”。饶薄支、饶静支、布列支“春醒”结婚调旋律悠长,曲调为上下句结构,拍子以四二拍为主,民族五声音阶羽调式,但结尾音通常落在3音上,以“罗宗”衬词结束;阿亮支“春醒”结婚调是一乐句正调一乐句衬词,构成为上下句结构,叙事性较强,拍子也是一四二拍子为主,调式为民族五声宫调式;饶静支的另外一种婚嫁歌曲称“格坎”,旋律优美,上下句的结构,四二拍子,调式为民族五声宫调式。其内容为嘱咐姑娘或女方不要难过等内容;饶卖支、若困支称婚嫁歌为“苏当”,旋律叙事性较强,装饰音较多,一句曲调不断不断变化重复来完成所表达的内容,其内容多为嘱咐用语。拍子以四三拍为主,夹以四二拍和四四拍子,调式为民族五声徵调式。
德昂族的丧葬习俗十分独特,必须请老人、先生、佛爷(和尚)为死者念经超度,举行送魂仪式[4]。丧葬歌调是在亲人去世以后,为其哭丧是所使用的调子。德昂族称丧葬歌调成为为“扬烟”,有称其为“伤心调”。布列支扬烟旋律悠长,装饰音非常多,上下句结构,拍子有四四拍子和四五拍子,调式为民族五声羽调式。而阿亮支“扬烟”旋律悠长徐缓,节奏拍子自由,开始为长音衬调,然后进入正词上下句,调式为民族五声音阶羽调式。其他支系“杨烟”和这两个支系曲调大同小异。
(四)儿歌摇曲
德昂族有属于自己的儿歌和催眠歌,其流行范围非常广泛。德昂族称儿歌为“敲关尿”,属于摇篮曲,主要用于哄小孩睡觉以及小孩娱乐时演唱。这一类民歌数量比较多,曲调旋律性不强,歌词语言浅显易懂,歌曲结构短小,歌词多是随编随唱,类似说快板或吟诵。整个曲调只有la、sol两个音组成,结尾一般在sol音上,调式为民族羽调式,拍子以二拍子为主,其音乐结构为一乐句不断变化重复的结构形式。如:《高丽冠雀下来了》[5]是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布列支系的一首儿歌,调式为徵调式,拍子为四二拍,其旋律和节奏都非常简单,具有说唱的特点,符合儿童的年龄阶段,音乐风格轻快、活泼,充分体现了儿童的性格特点。
三、德昂族宗教音乐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德昂族产生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既有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还有外来的南传佛教。宗教与音乐艺术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多会利用音乐艺术为其传播服务,因而形成各种宗教音乐文化形式。宗教和音乐对人性的影响,是我们永远不可忽视的一个研究内容。好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让人从浮躁不安中变得心如止水。德昂族传统宗教音乐主要包括原始宗教音乐与南传佛教音乐。
(一)原始宗教音乐
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在社会生产力及其落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界的很多现象无法解释、无法战胜而产生恐惧心理。于是认为万物有灵、有鬼神的存在,对自然力的畏惧或依赖,是产生原始宗教的根本历史条件。作为反映思想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相互渗透,共存共荣。
德昂族相信万物有灵,相信天地是有神灵的,并且自己是在神灵的保佑之下才得以生存。他们对自然界的一切生老病死都认为是鬼神作祟,人们为了避凶求吉,必须对鬼神祭祀和祈祷。即使在南传佛教普遍流行的今天,德昂族仍然还残留着不少本民族原始宗教的遗迹,至今还保留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他们崇拜山神、蛇神、寨神、谷神、房神、鬼树、地鬼、龙王[6]等多种神灵,每年还举行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主要有驱鬼辟邪、祭祀龙阳、祭祀寨神、祭祀神树、祭祀谷娘、祭祀房神、祭祀寨门等仪式和活动。
这些原始宗教祭祀活动都有相应的宗教仪式音乐,主要有:“叫魂调” ,是当有人生病而久治不愈,或小孩在山上回家之后哭闹不止等,人们认为必须要以叫魂的方式对病人進行治疗,把病人的魂给找回来。其音乐属于念诵调,演唱风格为吟诵性,无明显的调式感;“打猎调”,是德昂族在打猎之前和归来为了祭祀猎神而唱的歌调,其歌声婉转悠扬体现打猎胜利凯旋的喜悦,乐器结构多为单乐句变化重复构成段落,调式多为四声民族徵调式;“祈求风雨停止调”,是当狂风暴雨来的时候,德昂族人向老天祈求暴风雨快点停止时所使用的音乐曲调,主要使用大小牛角吹奏形成音乐[7];“祭祀谷娘调”, 谷娘是专门管谷物的鬼神,德昂族在犁地播、插秧收割、新谷登场都要祭祀谷娘,同时念诵祭词——祭祀音乐。德昂族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除了以上仪式之外,还有祭祀亡灵、祭祀房神、祭祀寨门等重要的仪式活动。这些重大的活动都会请佛爷念诵经文,形成一定的经文调。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
德昂族在缅甸又称崩龙族,均全民信仰南传佛教,佛教文化对德昂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由印度经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分缅甸、泰国两条路线传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临沧地区等。佛教传入德昂族地区之后,对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心理、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昂族重大的佛教节日有泼水节、浇花节、进洼节、岗洼节、出洼节、干朵节、堆沙节、烧白柴节等。
德昂族南传佛教有着丰富而完整的宗教音乐,南传佛教音乐中有乐器的使用与声乐的运用,根据不同的场合分为佛教仪式性音乐和民俗性音乐。南传佛教传入德昂族地区之后,便得以广泛流传,民间大举兴建佛教寺院,诵经、听经活动极为频繁。僧侣主要通过吟唱经书的形式传承佛经和宣传教义。传经、布道、诵读经书时,有一些朗诵性较强的专用唱调,久而久之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曲调,如《侯达拉》《喊软达拉旺》《喊火令》等,属于一种字多音少和说唱艺术范畴的朗诵调。曲调悦耳动听、韵律非常优美,讲时易转唱,唱时易转讲,颇受信徒欢迎。
德昂族南传佛教活动中所使用的法器有大鼓、象脚鼓和姐近等,佛教民俗活动中民间所使用的乐器有象脚鼓、铓和铓琴等。南传佛教中的声乐则是在佛经的念诵当中出现,它是一种把念、唱、诵相结合,具有抑扬顿挫的音调。每一部佛经根据其长短和段落的不同而念诵不同的音调。南传佛教唱诵音乐根据其语言和音乐特点可分为三类:一是用巴利语唱诵的经典和经腔,其音调平直,吟诵调居多;二是用傣语唱诵的佛经故事、民间信仰及经腔,与傣语声调结合较紧密,旋律性较强,吟唱调居多;三是含宗教内容而曲调为传统民间音的佛曲和歌舞曲,以咏唱调为主。
根据德宏地区南传佛教音乐所使用场合的不同可分为四类:一是课诵仪式音乐,主要用于南传佛教僧侣在日常做功课和拜佛日做功课时所使用。日常功课和拜佛日功课的过程与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时间和宗教意义不同。拜佛日的课诵仪式更加庄重、热烈,而日常课诵比较随意、简略。课诵仪式音乐由吟唱调和吟诵调组成,音乐的调式比较固定,全曲以商调式贯穿始终,其间穿插了角、宫等调式因素。二是请佛套曲,主要用于傣族佛教仪式法会的请佛阶段,由僧侣和祭师及其他信徒对诵的巴利语佛经,常常由《南无经》《布陀经》《星哈经》以及引腔、结尾等连缀唱诵,组成一种佛经声乐套曲。三是佛教节庆仪式音乐,主要用于德昂族重大的佛教节日关门节、开门节的佛教仪式中。如《德拉望经》诵经调,采用了民族五声调式,音调气息悠长,速度徐缓,节奏规整。四是民间佛曲,此类佛曲在演唱时间、场合一般不固定于宗教仪式场合,而是较多用于宗教节庆场合或日常生活当中。内容上多与佛教内容关系密切,音调多使用当地民族民间音调。此类佛曲有《采花调》、《节日的祝愿》、《泼水节的传说》、《拜佛调》、《积累功德上天堂》、《祈祷歌》、《赶摆歌》等。
注 释:
[1] 钟小勇:《云南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人类学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
[2] 赵家祥:《德昂族历史文化研究》,德宏民族出版社,2008年。
[3] 黄光成:《德昂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4] 唐杰:《中国德昂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
[5]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文化局编:《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歌集成——德昂族、阿昌族民歌卷》,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年。
[6] 吕大吉、何耀华:《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7]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德昂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责任编辑:刘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