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坚
摘 要:阅读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阅读开始。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只有语文课堂才讲究研究性阅读,读懂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作者所要述说的心灵。而数学课堂只要求普通的读两遍,简单的理清题目中所表述的条件与问题,然后就直接做题。这样的阅读,学生的解题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课堂是相通的,语文课堂的阅读方式同样适用于数学课堂,数学课堂需要我们研究的阅读。
关键词:数学课堂;阅读教学
一、研究阅读数学文本,连接低高年级的金色桥梁.
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的信息,通过研究阅读可以实现由数学信息到数学知识的转换,中年级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初步阅读的经验,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却在个性化理解阅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细节决定成败”,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阅读理念要落实到数学课堂中,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中,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数学阅读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书看过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条件了”。而要引导学生读出教材中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读出数学问题编写者留下的“空白”。老师能走多远,学生才能比老师走的更远。中年级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方法的掌握一般要经过模仿和创新两个阶段,因此,教师要由浅入深,由形式到内容,由此及彼的原则,指导学生研究性阅读,凭借语言文字进行自我探究和自我感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与学生的共同阅读中,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包括启发、点拨、甚至讲解),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相长中实现积极有效的价值引导,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研究阅读数学文本,创设精彩课堂
在研究阅读数学文本时,教师要善于捕捉住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让其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寻求到更佳的落脚点,成为融入中年级学生研究阅读教学中的一股“智慧的琼浆”,来滋养学生的阅读历程。
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阅读同样如此,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作用的阅读,一定是融进了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性阅读。所以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自己的阅读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老师倡导学生自主的阅读方式,通过适时的帮助与解读,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融入出题者的心灵对话,把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的“有我之境”,把阅读与“自我”联系起来,把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学习与阅读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其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
三、研究阅读数学文本,思考与表达的对话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理解就是用某事物来说明其他事物。亚里斯多德认为:理解的目的在于“排除歧义以保证词与命题判断的一致性”。根据这一论断,人们认为理解数学文本就是解释数学文本。数学阅读的唯一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释数学文本,让学生能顺利解决问题,而對于研究阅读数学文本,以前总认为是浪费时间的微效工程,经过长时间的数学课堂的思索与实践,现在转变了观念,认为研究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获得感悟的一种心理过程,理解数学文本就是创造数学文本,正如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研究式阅读主要是吸收,吸收的是试题编写者的观察与思考,认识与表达,是一种对话,是学生与数学文本进行充分深入的对话,不仅是吸收、内化,也包括倾吐、表达。
在我们熟悉的数学课堂中,当我们实施某些自以为精心设计的教学时,却往往遭遇沉默,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茫。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课堂,认识学生,进而审慎的拷问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不是一条封闭的线段,而是一条无限开放的直线。教师要善于在解疑数学文本时,准确把握儿童的“研读期待”,把解决问题的目标任务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对自己的研读方式,特点及效果进行知觉和把握,对学习活动的实际操作实行控制和调节,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的将自己的研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研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新课程实现有效教学,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数学文本需要我们的研究阅读—从研究的角度去读,深入的读,探究的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钻研。需要我们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体会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与题作者进行心灵的交融,完美的进行一场思考与表达的对话。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瞿溪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