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苏日峰 于洋
摘要:曲棍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由于身体的撞击以及高强度的运动压力,会产生一些伤病,这是从事曲棍球运动职业很难避免的问题。为了能够降低伤病对运动员的伤害,减少伤病复发的几率,有针对性的开展力量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伤病防止;曲棍球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
在曲棍球运动中,对于运动员训练方法的制定,必须要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与能力,进行不同形式的制定,使不同优势的运动员,接受多样的训练。具体分析如下:
一、肩部、颈部
在曲棍球运动中,运动员会出现身体碰撞,因此常见的受伤部位为肩颈部。一般此位置常见的受伤类型为:关节脱位、肩锁骨分裂、锁骨骨折、回旋肌撕裂等现象。进而肩部韧带会出现供血不足的问题,因此此处受伤会缓慢恢复,一般需要比肩骨折更长的愈合时间,在一般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经常忽视对于肩部回旋肌力量的训练。认为其并不是非常重要,并在训练过程中更难以见效,其实则不然,当前欧亚地区已由较好的训练经验,如在部分曲棍球队伍训练时,其后卫队员的前击球速度可能达到110英里/时,可见强有力的回旋肌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并且有非常好的实战效果。
在实际训练中常见的肩颈部预防训练方法包括,第一坚持使用四个方向的颈部练习器,第二重视耸肩、负重直臂推起、直臂向下拉等运动;第三,重视前臂击球、仰卧双手负重内收的训练,第四重视借力推举、手臂环绕等训练,帮助肩颈进行训练。
二、膝关节部位
在曲棍球运动中,另一常见的易受伤部位为膝关节。对于曲棍球的运动场地,往往是借助洒水的方式来保持其平稳或加速球体运动,但是其缺点是导致场地过于湿滑。以致在进行训练比赛时,若对抗迅猛、运动轨迹骤变、高速控球、忽起忽动都容易导致运动员发生膝关节的碰撞,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训练。
根据有关试验显示,膝关节的侧副韧带有一定的适应性,主要是指在肌肉与骨的连接点处有分布状的力量骨密度,并且其骨密程度随着肌肉对骨的附属拉力增大而增加,并且肌肉越强壮附属力越明显。
因此,为了提升膝关节运动的灵活度,也相对应的要提升其周围的肌肉密度与灵活性。一般情况下,加深对膝关节前部交叉十字韧带可以通过下蹲进行训练,并可通过此方法加强周围关节的运动表现力。可见在曲棍球运动中应当采用适当适量的训练方法,保证其对膝关节的运动训练,以合适的训练强度防止膝关节受损。
在实际训练中常见的膝关节预防训练方法:主要采用适当的运动训练,如,侧健步训练、下蹲训练、举腿训练、悬垂摆腿训练、站立牵拉外展训练等等。
三、竖脊肌部位
在曲棍球运动员进行练习时经常使用竖脊肌、腹肌等肌群来完成大力传球、控球变向、射门等动作。一般,在进行传球时,躯干受到来自传球、射门的转动力施加的力量。而曲棍球主要是以较低的运动姿态進行运动,因此对此肌肉群进行训练,可保证运动员取得较好的运动效果,并防止其受伤。
在实际中常见的竖脊肌训练预防方法:主要是选择上举的方式,训练背部肌肉,如提杠铃高翻、单杠上拉、坐提铃训练等,或是转身起跳、仰卧起坐、负重躯干环绕等。
四、骸关节部位
在曲棍球运动中,另外常见的经常受伤的位置是腹股沟处,这就容易导致骸关节处容易出现受损拉伤。此外,曲棍球本身的运动特点,如低重心运动、长时间控球运动、激烈对抗、快速运动等,都容易导致腹股沟出现拉伤,主要是由于运动员本身缺乏相关腹股沟运动肌力。
在实际运动中,对骸关节的预防训练方法包括:负重高抬腿、腿外展与内收、箭步训练等等。
五、踩关节部位
对于曲棍球的这项运动来所,其变速、转向、控球、高速运球等,都需要运动员的踩关节具备相当灵活的运动性,并保证踩关节具备力量,才能保证其对急停、启动等环节的顺利进行。此外,运动员的爆发力主要是受踩关节的影响,并且转身运动、射门时的单脚平衡力都需要良好的踩关节进行支撑。
在实际训练中,常见的踩关节预防训练方法为:单脚平衡练习、负重、跨步跳练习、单腿交替跳训练、滑步训练等。
六、腕关节、前臂部位
一般情况下,在曲棍球对抗时主要是采用腕关节、前臂集群等保证一对一的运球、传球技术进行施展。此时,如何正确的使用力量成为关键因素。例如,运球持杆时,需要保证手与手腕的松弛,但是力量因足够大,保证控球的准确性。此外在曲棍球中需要运动员保证舒展协调的肌肉,使得运动员与曲棍球融为一体,并通过放松的肌肉保证运动员移动的速度,便于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另外,击球过程中,运动员应当适当的增加使用力量。通过适当的力量训练来增加射门的准确率与速率,并增加击球、传球的速度。再提升运动员射门爆发率与准确度时,也可以采用生物力学技术。例如进行击射训练。一般以10-15分钟的训练为最合理的训练时间,使得血乳酸值升高,并减少运动员体内的血乳酸,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如:训练时安排5-10分钟血乳酸以内训练(2-4组)。2-3分钟血乳酸以外的训练(2-4组,)每组中间休息10-15分钟,在进行下组训练。
七、结束语
曲棍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激烈的项目,运动员在场上高速度和激烈的对抗中时常会受伤。本文的目的是为了阐述如何采用一些具有曲棍球专项特点的专门性力量训练去防止曲棍球运动员受伤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洪伟.北京女子曲棍球队运动损伤因素分析及体能训练干预[D].北京体育大学,2011.
[2]廖远朋,解勇.优秀男、女曲棍球运动员运动创伤调查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28(01):73-75.
(作者单位:辽宁省军事体育航海运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