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 鞠明明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了全面贯彻落实的新阶段,但京津冀地区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大、水资源短缺和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制约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进程。三地如何守住资源环境门槛,确保发展质量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资源环境;京津冀;产业协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3-0041-02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中央顶层设计已经完成,进入了全面贯彻落实的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将河北作为京津产业转移、要素外溢的主要承接地。但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环境约束大,尤其是作为全国工业大省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河北,既面临着化解过剩产能和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巨大压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三地如何守住资源环境门槛,确保发展质量是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1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
1.1 水资源短缺
京津冀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86 m3,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 m3的“极度缺水”标准。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为307 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近年来,河北省对地下水的年均超采量近50亿m3,平原超采区面积近6.7万km2,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区面积均达到了全国的1/3,省内已形成7个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并引发了地面沉降、地陷地裂、海水倒灌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
1.2 环境污染严重
雾霾天气是当前京津冀地区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居三大经济圈首位,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排名,半数以上来自河北。京津冀地区地表水污染严重,近5年三地废水排量以3%~5%的比例逐年增加,水质恶化,水位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京津冀三地同属于海河流域水系,环保部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显示,十大流域中,海河流域为重度污染,劣五类水占比一直居高不下。2000年最高达到57.4%,2003—2009年,连续7年劣五类水河长占比超过50%,2011—2015年,劣五类水河长占比呈下降趋势,但占比仍接近半数。河北省的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中度污染,其中四大水系为重度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京津冀产业的协同发展。
2 资源环境约束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原则
2.1 在全域视角上统合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要在全域视角上统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重大关系。制定全域生态环境规划,树立全域生态环保价值观,明确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环境也是资源、生态也有价值的理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建立全域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根据本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在整个区域内联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区域内的污染防治措施有法可依;完善全域责任追查机制,开展铁腕治污、铁规治污,对违法偷排等行为进行严厉惩治,对监管不到位的情况进行严肃追查,确保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质量。
2.2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前,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京津冀三地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从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发展转向提高资源环境效率的发展;从牺牲环境的发展转向绿色发展。要加大力度调整传统产业,努力培育新的以低碳经济为主力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努力构建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并积极研究制定绿色投资政策,促进重点产业的绿色化生产。
2.3 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产业发展层次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从产业结构分布来看,京津和津冀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各地应立足于区域特色,根据本地现实条件,选择合适的产业类型;寻求差异化区域发展路径,避免近距离重复建设,造成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三地应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对接协作机制,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一体联动产业链。通过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3 资源环境约束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3.1 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
坚持循环经济理念,使用先进生产技术,高效开发资源的同时,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根据“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要求,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构建区域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园区。利用国际国内领先技术,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企业、产业间的关联度,构建先进技术共享、生态环境共护的生态产业链。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展,依托原有产业优势发展相关产业,促进其发挥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加速实施全面提升产业价值链竞争力的战略决策,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做起,延伸产业链条。以全球化的视野和定位,高效优化配置国内国际资源,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做好产业链条延伸,加速品种结构调整,提升产品深加工、终端产品制造及相关服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3.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环京津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
环京津各市县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着力培育一批主題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区。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加工能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引领模式,特别是环京津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重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特色农产品加工,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和高端农业、循环农业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城郊型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开展京津冀市场的全方位合作,扩大河北各地及环京津各市县与京津农业合作的领域和范围,通过产销联合,建立河北农产品进入京津的便捷通道。用开放的理念发展农业,把京津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变成河北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把京津的服务需求变成河北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优势。
3.3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使经济增长点向第三产业转移
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应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加快培育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促进商品和流通现代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准入制度,实施政策创新工程,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有力保障。加大金融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步发展地方金融机构,进一步繁荣金融保险业。发展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促进信息、广告、法律、家政等服务业健康发展。充分保护、合理开发、优化整合各类旅游资源,着力发展服务外包、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动北京及周边市县特别是张家口市的第三产业发展,促使城市经济增长点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京津冀三地在冰雪、旅游以及养老、度假等产业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重点发挥环京津地区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绿色产品供给等功能,使京津与周边地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3.4 建立并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建立并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是京津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利用京津科研和人才优势,谋划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
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技术开发平台,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发挥政产学研和行业协会等多方优势,共同研究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协同科技、财政部门推进建设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产业发展提供共性、关键性技术研发和服务支撑。加强清洁生产、资源回收和再循环、环境监测等应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企业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绿色改造,加快京津冀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3.5 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保障
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除了资源共享外,还应共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建立环境利益的合理化分配机制,健全生态环境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将环境保护目标和区域产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建立环保工作机制,实施环境科技支撑、污染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程,支持京津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三地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绿色、循环发展,保护扩大区域生态空间。通过联防联控环境污染,建立一体化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清洁能源行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为京津冀加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参 考 文 献
[1]孙彦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宏观經济管理,2017(9):64-69.
[2]邓丽姝.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7(7):64-69.
[3]白云蛟.环境约束下京津冀产业转型协同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
[责任编辑:邓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