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 陈晶
摘 要 要将武汉建成“博物馆之城”,不能只追求场馆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让博物馆文化融入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对于自然类博物馆而言,关键在于强化内容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
关键词 武汉 自然类博物馆 运营状况
0 引言
自然类博物馆通常包括自然历史类博物馆与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其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收藏、展示、研究、教育”。开展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功能发挥状况调查及比较研究,对进一步提高博物馆工作水平,助力“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的运营状况
就总体情况而言,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普遍在自身运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1.1 场馆建设
据统计,除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科学技术馆等少数规模较大的场馆以外,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的平均建筑面积不到5 000 m2,平均展示面积不到1 000 m2,并且各个场馆的面积分布非常不均衡。我们了解到,近五年来新建场馆尤其是民营博物馆,往往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和规模,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给博物馆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1.2 经费投入
大多数博物馆在经费投入上严重不足,平均投入经费仅为128.64万元。并且,各馆经费投入的差别较大,导致了科普资源分配不均、运营能力层次不齐。同时,经费的来源非常单一:国有博物馆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拨款,民营博物馆则主要依靠企业资金,缺少社会资本的参与。目前,党和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博物馆的支持力度,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的经费投入情况正在逐步好转。
1.3 收藏展示
在调查的70家博物馆中,平均藏品数量为36 963件,只有约57%的博物馆设有藏品部;平均展品数量为2 351件,只有約50%的博物馆设有陈列部。我们发现,各馆的藏品结构与展品结构均不合理,藏品数量偏少,且展示手段单一。究其原因,是由于自然类博物馆对藏品的研究缺乏广度与深度,使得展品缺少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在实际工作中影响了博物馆的展示效果。
1.4 人才队伍
调查表明,由于岗位不清、责任不明,大多数博物馆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在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中,设有研究部的不足1/6,更谈不上什么重大科研成果。可见,各馆忽视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其科研能力普遍较差。不过,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其中博物馆专业的人才依旧十分匮乏。也就是说,博物馆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尚不合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1.5 宣传推广
调查发现,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的年均参观人数为19.23万,但其中36%的博物馆年均参观人数不足1万,表明博物馆的公众利用率较低。大部分博物馆存在着“闭门办馆”的现象,仅有1/3的博物馆拥有自己的网站,对于“外面的精彩世界”一概不知。而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发布不及时,许多观众想去博物馆却去不成。由此可见,在信息化时代中,我们亟需加快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步伐。
1.6 科普教育
自然类博物馆科普教育的主要形式分为开展讲座、媒体宣传和知识竞赛等。从反馈结果来看,将近半数的博物馆组织了相关的科普活动,但仅有1/3的博物馆在科普教育方面设立了专项资金,而70%的博物馆每年科普活动的数量在5次以下。
2 充分发挥自然类博物馆的功能
当今世界,通常将人均拥有博物馆的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城市已基本实现了每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与之相比我国尚有一定差距,博物馆建设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2011年,武汉市正式提出了“博物馆之城”的建设目标,支持并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兴办博物馆,推动各类博物馆向社会开放。由此,武汉的博物馆事业迅猛发展,在江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浪潮。截至2017年,全市现有博物馆114座,已达到平均每9.5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2.1 从“物”入手,加强藏品研究力度
习近平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既然博物馆在新时期的地位不可替代,那么应该如何发展好博物馆事业?究其根本,关键在于藏品。因此,我们要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广泛征集文物标本,并制定相关的保护规范及制度。
2.2 从“人”入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当代博物馆正在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博物馆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满足求知欲的课堂。博物馆以其特有的价值和方式,实践着社会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同时,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人”这个要素。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能做实事的专业人才队伍,不计得失,不厌其烦,热情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2.3 搭建“人”与“物”的交互平台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我们应当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展示水平,向观众系统传达藏品所蕴含的重要信息。对于博物馆而言,要让藏品真正“活”起来,帮助观众从中得到多元化的参观体验,“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2.4 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科普教育工作
此外,还要注意丰富讲解的内容和形式,并开发相关的教育活动,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摆脱公众过去对博物馆的刻板印象,增加博物馆的吸引力,将博物馆的各项职能发挥出来。拓展思路,勇于创新,加强合作与交流,让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
3 结语
综上所述,武汉要搞好“博物馆之城”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场馆建设,另一方面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在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让博物馆文化融入市民生活。希望通过博物馆人的共同努力,完成“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坚持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做好藏品研究,办好展览活动。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一座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运行协调、管理规范、惠及全民的“博物馆之城”必将巍然屹立在长江汉水之畔。
参考文献
[1]谢景岳.透视自然类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及其意义[J].中国博物馆,2013(4):36-40.
[2]孟庆金,杨德礼.中国大陆地区自然博物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博物馆,2009(1):72-81.
[3]康熙民,杨仲英.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现状与拓展对策[J].中国博物馆,2005(2):16-19.
[4]王继筠,彭丽瑾.我国自然博物馆的现状、结构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1991(3):52-58,9.
[5]王继筠,彭丽瑾.我国自然博物馆的现状、结构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续)[J].中国博物馆,1991(4):31-35,12.
[6]华惠伦.试论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J].博物馆研究,1990(2):31-36.
[7]甄朔南.中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现状及其展望[J].博物馆研究,1984(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