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莲 吕辉
摘要:针对体育教学中不同时间段产生的消极情绪,采用转移注意力、培养高度理智感等几种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针对体育教学中产生的积极情绪,拥有和发挥它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情绪;体育教师;情绪管理方法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它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积极的情绪会使人自我感觉良好,精神振奋,会给人带来正能量;消极的情绪则容易引起心身疾患,给人以负能量。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热情开朗、幽默风趣带给学生以喜乐的积极情绪,但有时的冲动粗暴也会给学生以恐惧厌学的消极情绪,因此要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就要对自己产生的情绪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
一、不同时间段产生的消极情绪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上课前存在的消极情绪。上课前带有消极情绪如伤心、郁闷等,那么在教学过程教学激情会被消极情绪所占领,那么教学过程就会显得苍白,学生的学练也会受教师的影响,可想而知教学效果就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上课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情绪。一般在下列情况下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产生:个别学生故意冒犯或者不遵守课堂纪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学习特困生的学练掌握情况与教师对其所花精力不成正比。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会产生情绪波动,这必定会影响课堂教学,如果没能及时调整,就会出现跟学生僵持、对全部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现象。这些现象产生无疑占用着课堂时间,那么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在学习时间上就存在不公平,这种情况下的课堂教学必定不理想。
(三)课后反思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效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或者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不良习惯使你心里不舒服,又或者是因为自己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产生懊恼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不及时发泄,那么在紧接着的下一堂课中,教师带着这样的情绪去上课,对于下个班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二、消极情绪产生时的情绪管理
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由情绪引发的行为及行为后果则有好坏之分。所以说情绪管理并非是消灭情绪,而是疏导情绪、并合理化之后的信念与行为。针对上述三个时间段出现的消极情绪做出不同的情绪管理。
(一)课前积极预防,借助转移注意法
上课之前若产生消极情绪,请做好防范工作。首先,在课前备课时,将消极情绪这个因素考虑到你的备课中去,预计它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从而做出预防方案;其次,在明确自己带有消极情绪时,请借助转移注意法来进行情绪管理,利用上课之前的空余时间进行适当运动,让自己出汗并保持兴奋状态,使自己享受在运动带来的快感中。一般运动到离上课前30分钟准备上课内容,这样可以把消极情绪压抑的最低。或者选择听些欢快的歌曲或看幽默视频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二)课中及时发现,培养高度理智感
在上课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如学生的挑衅或违纪行为激怒了你,请保持理智,使自己冷静下来。首先,及时发现课中出现的问题是否与课前预计的突发事件相似,若相近立即采取预防方案,避免事态恶化。其次,保持高度理智感,极力使自己冷静。对于违纪的学生给予简短的提醒并继续教学,在课堂结束后对违纪的学生进行沟通和教育;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习特困生,在指导多次后学生不能领会,这时不良情绪容易被激发,容易出现对学生提高音量的教学,但这时的学生往往自卑自责愧疚,若你声音变大学生更恐惧更学不会,严重的甚至对技术动作已经从不敢学到厌恶学转变,那么再怎么教都无济于事,所以当发现耐心下降声音变大请保持理智,可以转移教学对象让这个学生自己先尝试练习下,当巡回完后再来观察和教他,这样投入的精力就会跟刚开始一样,也有利于学生的技术掌握。
(三)课后认真反思,做情绪的主人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反思过程中求助两个“旁观者”。第一个是作为旁观者的自己,课后尽量从上节课的过程中跳出来做一个旁观者,进行认真的反思,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练掌握情况是否达到预计效果;第二,设计实施的课堂整体结构是否合理有效;第三,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是否和谐。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反思分析其中原因,就不难发现影响情绪的因素,及时做出调整,避免因为情绪的原因影响课堂教学,从真正意义上做情绪的主人。第二个旁观者是同事,请他们进行指导建议,从多个角度来发现和分析问题,反思更有效,情緒易控制。
积极的情绪能使人心情愉悦,给人带来正能量。作为教师,应该学会保持积极情绪和掌握调控情绪的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积极的情绪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夸张的肢体动作、优美的教学示范等形式传递出去展现给自己的学生,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教学正是学生喜欢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想必也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美)康利.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M].中信出版社,2014.1.
[2]吕勇,梁宝勇,做情绪的主人[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4.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9.
[4]李森,钟巧萍.论教师教学情绪与课堂有效性[M].当代教师教育,2011.3.
[5]孙俊才,卢家楣.国外教师情绪研究的视角转换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07).
(作者单位:章雪莲 余姚市第二中学;吕辉 余姚市高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