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效果测量:理论与实践

2018-09-10 13:03胡松
高教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经济

胡松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科技已经越来越成熟,创新的余地已经不多,新的领地亟待开发。产学研三方合作应运而生,三方合作既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价值,又可以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技术创新,还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双赢的新型合作模式。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需求,我国在十八大已经确定实施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略,政府出台的政策也表明支持企业和各高校之间合作的立场,但理论与实际是否能完美结合,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经济;创新;企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5-0191-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our technolog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mature, and there is little room for innovation. The new territory is in urgent need of development. The tripartite coope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ame into being. Tripartite cooperation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product value of enterprises, but also promot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t is a win-win new cooperation mode. This is a product of the times as well as a demand of the times.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decide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t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government's policy also shows its support for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but wheth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can be perfectly combined, we need to explore further.

Keywords: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cooperation; economic; innovation; enterpris

引言

產学研合作,指的有着技术需要的企业,以及可以提供技术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了促进技术创新而进行三方合作。众所周知,由我们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者企业自己去进行科学技术创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方面是因为知识量不充分,另一方面是科研资金不足。我们进行三方合作,是期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越来越多的产品的技术源头来自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与这两者合作的意愿越来越强,产学研合作是大势所趋。但我们内心总有疑惑,新模式下的三方合作是否真的有我们想象中的效果?理论与实践是否能达到统一的高度?下面我们就产学研合作效果测量进行深入讨论。

一、以前的产学研合作

90年代初,美国的大学获得知识专利权,并可以与金钱进行交换,产学研合作正式展开。之前的产学研合作更多偏向与技术层面,通常是学校和研究院研究出一项新的技术,获取专利以后,再将此项技术转移给有生产需求的公司,达到三方获得收益的目的。所以在那个时期,关于调查产学研合作效果的文章大多从当时的专利数量着手,并且评估这些专利的经济价值,最终合并成代表产学研合作成果的数据。当时的学者们认为产学研合作主要内容就是以“技术”的方式进行三方合作,但是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产学研合作最重要的是“知识”而非“技术”,我们的测量方式也应该更多样,更加全面,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产学研合作的效果。虽然如此,“技术转移”的测量方式已经比较清晰明朗,对于“知识转移”的测量,各位科学家还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测量方案

“效果”的测量一直是学界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第一是因为人们对“效果”的定义各有不同,涉及的方面很多,需要用更多样的工具进行测量,并且测量时应该分好几个维度,例如对市场有何影响,这些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研究过程中人力成本是多少,最终促成合作的几率有多大等等。第二“效果”的产生并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所以测量时不可能采用单一数据对这项合作的效果进行描述,在产学研过程中,学校和研究院都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公司方面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所以我们测量效果时,最佳方案是测量“综合效果”,而不是“单一效果”。

“知识”是一个不可数名词,所以我们必须寻找不同的方法去代替对“知识”的测量,下面我们讨论两种测量思路:

(一)对知识进行估价

这里说到的“估价”是指评估知识本身以及利用知识带来的经济价值。在众多价值体系中,目前人们研究时间最长,评估技术以及评估标准较为成熟的就是经济价值,所以利用这一价值来对知识进行评估。把评估知识转化成评估知识的经济价值,这个操作起来就相对容易了,我们只要把转移知识产生的价值与人们认为可以用多少钱将这个知识买下来划上等号,便可以测量出这些知识的经济价值了。例如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方与学校、研究院签订的合同金额便可代表这一数值。

(二)对“行为”进行计数

这是目前更加被大众所接受的方法,不直接测量“知识”,而是测量产生知识转移这个行为的数量,简单点说就是行为计数法。例如统计在产学研合作中申请专利的数量,拿到专利许可的数量等等,对这些容易区分,可实际测量的行为记性计数,最终综合起来代表产学研合作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利用使用了计数法测量效果的英国大学-企业协会研究报告和澳大利亚知识产权研究院研究报告进行“效果”测量,也有学者借助多方程时间序列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面板数据模型等工具进行测量。尽管困难,测量方案依然很多,我们可以依据研究目的进行选择。

三、合作效果

合作效果是经过产、学、研三方合作之后的客觀结果,这里面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正面的结果,我们称之为“收益”,第二是负面的结果,我们称之为“障碍”和“不足”[1]。这两年对这两个方面研究较多。

(一)正面效果——收益

正面效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较为直观,可以用各种细化的标准进行计算。另一种较为隐蔽,需要我们人为去设置计量标准才能进行统计。

我们先来谈谈正面的效果,首先国家创新方面,三方合作推动了目前我国生产方向的创新发展进程,它可以被称为目前创新的重要“源头”。调查表明,经过产学研合作之后,新的专利和新的生产理念产生数量增加,更加方便优质的产品研发数量不断上涨,甚至于缩短了这些产品问世的时间。

经济方面,产学研三方合作对于我国全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正面影响,但这些正面影响更多是长期的,短期影响不明显。所以到目前为止,通过产学研三方合作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为微小,我们更多的是看重它未来的发展潜力。

对于各方来说,首先是企业方面,和学校以及研究院合作的企业,可以获得更新的专利,更加便利的产品,以及更快产出新产品,那么就意味着能够用新的产品打开市场,抢先占领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获得先机;并且通过三方合作产生的产品创新度有保证,技术壁垒高,不易被模仿,一旦占领市场,被反超的几率较小,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也是极有好处的。

其次是高等学校方面,进行三方合作的高等学校将会与企业有更多接触,这意味着学校不再局限于学习知识,还可以加入更多实践操作的部分,因为合作企业有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学校不妨把课堂“搬”到企业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是如何被运用的,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在毕业时可以直接通过面试进入企业中工作,既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一举多得,退一步说,许多学生在未毕业之前就可以进入研究项目,获得工作经验以及收入,未来就算不能直接进入合作企业,也可以提升就业概率。

科研院所方面,其一直的研究资金来源与国家的公共资金,有时候不能支撑其完成更多的项目,虽然有新的想法但是碍于资金、人力、物力的不足而被迫停滞。与企业、学校进行合作之后,第一可以从企业方面获得更多科研资金,打破其对公共资金的依赖性,利用这些资金,可以实现更多的科研成果,并且通过与企业、学校的合作,可以给科研院所带来更多新的思考和想法,也有助于提高科研水平。第二可以直接从学校方面选拔合适的人才,毕竟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在目前人口红利过去以后,要想获得第一手人才资源是非常困难的,与学校合作则可以跳过这个难关,直接从摇篮里把可用之才选走,对未来研究院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

除此之外,在三方合作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通过产学研三方合作,能提高此次合作的满意程度,并且如果三方的价值观越契合,对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就越大。

所以总体来说,三方合作对于我国发展方面,产学研三方合作已经成为我国现在创新的重要源头,既可以产生新的专利,又可以研究出新的业务或者是新的产品,并且可以加速新兴产业出现的速度,实现了推动科技创新的目的。经济方面,经济影响目前成效较低,但长期效益较高,值得前期投入。对于合作中的三方,也都各有益处,这都是相辅相成的结果。

(二)负面效果——障碍和不足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产学研三方合作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障碍和不足。

我们合作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最基础的——信任,三方合作分属的领域不同,并且互相之间的跨度较大,加上彼此都不熟悉,其中又涉及较大的利益,所以容易出现信任危机。“信任问题”是目前为止最常出现、最基础的障碍。

第二个障碍是三方合作中权力和利益分配不均匀,往往是企业的权力较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收益较少,企业作为出资方,对与市场了解比较透彻,但是也容易产生局限,对于创新不利,但是企业又掌握较大权力,这对于创新型合作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障碍。

第三个障碍在于合作更多倾向于技术转移而非知识性转移,三方之间知识的共享明显不足,更多时候企业都得依赖高等学校提供知识,科研院所提供技术和想法,企业自身只需要提供资金或者机器,那么如果未来合作方式改变,三方都难以得到新的进步和改变,会一直依赖这种合作模式。

调查表明,三方合作的障碍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个障碍是属于方向性的,第二个障碍是属于交易过程中的。我们遇到这些障碍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进行解决。

1. 熟能生巧

三方合作还是比较新的合作方式,所以在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方向性障碍。很有可能三方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在合作中对产品的研发方向各执己见,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合作是不利的。但是其实这点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经验才可以解决,例如一开始我们合作中可能会综合大家的意见,最终确定方向,然而这个方向未必是好的;后来我们决定听从企业的意见,因为他们更加了解市场,然而结果也可能是不好的;接着我们决定听从学校和研究院两方意见的结合,因为他们有新的想法可以实现,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没那么好。我们会不断尝试不同的方向,不断进行调整,最终得出“确定合作方向”的经验,那么方向性障碍就可以得到解决。

2. 三方进行深度交流

既然合作方式新颖,并且大家都不太熟悉,那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桥梁,我们企业、学校、科研院所三方都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彼此之间想法的共通点,也能体会彼此之间想法不同的原因,互相接纳和理解,最终确定方向时会比较容易达成一致,因为此时三方的关系已经不再是“针尖对麦芒”了。这对于方向性的障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必须注意一点,既然我们是合作,除了交心之外还会牵涉到利益关系,俗话说“谈钱伤感情”,这句话不无道理,进行深度交流之后,由于双方关系过于亲密,可能会在交易过程中出现不足,也就是说在合作方案进行中时,三方可能会出现无人监督,利益关系模糊等现象。所以深度交流的方法是把双刃剑,必须得控制好使用的力度,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3. 提高三方之间的信任度

刚刚提到,三方之间没有足够的信任是我们三方合作中最基础的障碍,所以如果能把这个障碍解除,那么不论是确定方向,还是中间合作的交易进程,问题都不大。在提高信任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调查中显示的企业、学校、研究院所之间存在的冲突有哪些:第一点是企业与学校、研究院所之间的着重点不一致。企业看重的是技术,而学校和研究院所更看重的是知识,企业进行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得到升级,这个需求是紧急的,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合作的目的主要是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撑自己的研究项目,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从最终目的以及需求紧急程度中就已经发生冲突;第二点是文化冲突。学校和研究院所相对于企业来说是更加开放的平台,整个工作的氛围也会更加轻松一些。而企业则不同,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流程,每个环节都是固定的。这样合作下来,必定会发生冲突。所以我们必须从这两方面去着手解决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存在的问题,只有把这两个问题处理妥当,让三方达到平衡状态,才能孕育出高度的信任,最终才可以将合作中的障碍化解。

四、结论与建议

一开始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人们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仅限于技术转移,所以会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针对知识产权商业化行为的研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学研合作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众多研究者发现对产学研效果的测量应该加上对“知识转移”的测量。从目前我国的产学研三方合作来看,总体效果是利大于弊,并且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影响,所以我们不要被现在短期的效果不明显所影响,做好长期坚持产学研三方合作的打算。针对以上研究,笔者对于产学研三方合作提出一些建议:第一点是对于产学研三方合作的制度进行持续更新优化,更加注重内部管理;毕竟产学研合作参与者众多,并且带着不同的目的,来自不同的领域,管理困难度上升,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是必须的,可以达到三方互相制约与平衡的效果。拥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可以将工作效率提升一半,也就是我们说的“事半功倍”。建立制度后,应该在合作过程中不断磨合,不断查漏补缺,发现问题立即解决问题,不断完善、优化合作制度,让制度越来越完备,合作越来越高效。第二点是扩大合作规模,政府继续引导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三方合作,增大合作规模;既然众多数据表明,产学研三方合作的结果利大于弊,那么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此项目,一方面能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还可以促进研究院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发明新的专利。在提倡创新精神的今天,产学研合作方式的产生无疑是对创新最有利的驱动力。所以由政府继续引导,逐步扩大产学研合作规模,缩短产学研合作产生经济收益的时间。第三点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目前经过三方合作之后,转化成产品的效率过低,主要原因还是研究出来的结果创新性高,但实用性较低。企业方在不了解各方情况的时候,就投入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去尝试,最后可能得不偿失,也会降低产学研合作的机会;研究方在不清楚企业希望达到的产品效果时就盲目签订合同,最终研究出的结果不能转化变现,浪费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所以提高转化率需要生产方和研究方进行配合,研究方必须了解生产方的目的与要求,生产方必须明确知道研究方擅长的研究方向,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这样才可能达到合作产值的最大化,也是我们三方都最希望看到的结果。第四点是可以打开竞标渠道,更有利于吸引更强更有创新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并且也有利于促进创新力的发展,提高创新效率[2]。目前我们的产学研合作方式还比较局限,更多是由政府进行推动,虽然合作数量越来越多,但其实合作方式比较原始,完全是由双方的需求驱动,也没有引起需求的途径。研究院和学校方面有好的科研成果,但是宣传力度不够,企业方面不知道,合作便无法达成。并且有时候有一些企业知道有适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因为缺少良性竞争,提供的资金有限,对于学校与研究院历经千辛万苦得出的科研成果来说,有价值贬低的趋势。所以打开产学研合作竞标通道是有必要的,既可以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又可以吸引更多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投入进来,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又进一步推动研究院与学校产生更加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何乐而不为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学研三方合作是经济快速发展时代下的新兴产物,它可以综合三方实力去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推动创新技术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尽管现在有多方不足,也遇到许多障碍,但是从长远的目标来看,进行产学研三方合作的战略是对的,我们需要扩大规模,不断优化,并且继续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薛敏.生态系统视角下产学研合作动机及效果研究[D].山西大學,2016.

[2]吴友群,赵京波,王立勇.产学研合作的经济绩效研究及其解释[J].科研管理,2014,35(07):147-153.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创新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