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帝都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2018-09-10 16:36李玉洁
文化软实力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原文化

[提要] 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被称为“天下之中”,又称为中原、中州,以致我们的国家称为中国。河洛文化就是天下之中的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中心文化,对我国文明的形成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历史为脉络,先概述三千年帝都在中原的辉煌历史;再依据考古发现,论述夏商周三代河洛文化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影响和扩散;又考察东周时期河洛地区诸侯国创造的璀璨文化,重点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起源的角度论述河洛文化的重要影响;最后详细考察秦汉大一统后河洛帝都文化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 河洛文化;中原文化;帝都文化

关于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伊水、洛水汇入黄河,在洛陽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故而有学者认为,河洛文化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洛阳地区形成的文化。这种认识有一定的狭义性。洛阳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豫中平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处。由于历史的原因,伊洛河流域与豫中平原不仅地域相连,而且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而仅仅把洛阳地区的文化称为河洛文化,则是狭义的,不足以涵盖河洛文化的丰富内容。一些学者则认为,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应以洛阳为中心,西起函谷关,东到郑州。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西起函谷关,东到开封,等等,不一而论。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之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河洛地区就是“天下之中”,是帝王更居之地。

其地域范围应当包括以洛、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洛,指的是洛水;河,指的是黄河中游地区,即“三河”,也就是河南、河东、河内。

河南,就是黄河之南。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一泻千里,奔流向东入海。在洛阳地段的黄河把豫中平原冲为河南和河北。这里的河南,就是今天以洛阳为主的河南地区。

河内,宋代以前黄河从今河南武陟向北流入渤海;北流的黄河把今豫北地区冲为河东与河西。河西与其南部东流一段黄河形成的河北相连。这一地区被称为河内。今河南安阳、鹤壁、焦作及新乡地区的一部分属于河内。编者注.这里的河东、河西、河北仅代表特定的地理方位,与历代行政区划名词无关。

河东,黄河在山西也是南北流向,把今晋南平原分割成河东、河西。河东,即《史记·货殖列传》所说“天下之中”的河东,包括今临汾、运城、侯马等地区。

笔者认为,河洛地区应包括今天整个河南及山西、河北的一部分。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干部分。

一三千年帝都在中原

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在中原河洛地区建都的就有三千年之久,故曰三千年帝都在中原。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祖先崇拜为主的国家。历代王朝在建立都城之前,必先建立祖先的宗庙,以祈求祖先的保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古代中国把祖先宗庙所在之处曰都,祖先宗庙所在之处,就是帝王所居之处,就是王者之都。

都城当然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象征着这个时代的最高文明。

历代王朝在中原河洛地区“建国各数百千岁”,这里是帝王之都。

黄帝之都在今河南新郑、新密境内。《帝王世纪》卷一云:“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故言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言新郑也。”

皇甫谧.帝王世纪:卷一[M].济南:齐鲁书社,2010:8.《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颛顼之都在今河南濮阳境内。《帝王世纪》卷一云:颛顼“始都穷桑,后徙商丘”;又云:“颛顼自穷桑徙商丘,于周为卫;在《禹贡》冀州太行之东北,逾常山,及兖州桑上之野,营室东壁之分,豕韦之次”。《帝王世纪》记载得很明显:颛顼“始都穷桑,后徙商丘”,当是晋代之前的记载。而皇甫谧又说“商丘,于周为卫”;还说“故《春秋传》曰:‘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后面的一句当是皇甫谧根据自己的理解而解释的。颛顼即帝位之后的都城最早在穷桑,之后迁于商丘,最后迁于帝丘,即今河南濮阳一带。笔者认为,《帝王世纪》卷一所说的“颛顼自穷桑徙商丘”之“商丘”,是否就是“帝丘”,还可以再进行探讨,但这是两个在古代不能混淆的地名,“帝丘”在今濮阳,“商丘”在今商丘;但无论商丘、帝丘,皆在今河南地区,都属于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

帝喾之都在亳。《竹书纪年》卷上记载:“元年,帝即位,居亳。”亳,一说在今河南商丘境内,一说在今河南偃师境内。《水经注·汳水》云:“亳,本帝喾之墟,……如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邻,是即亳与葛比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宁陵去偃师八百里,不得童子馈饷而为之耕。今梁国,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师也。”因而,亳,当是南亳,在今商丘东南的谷熟集。

根据《帝王世纪》《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葬于上郡阳周之乔山。”帝颛顼二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而崩,葬于今河南省内黄县。帝喾三十登帝位,在位七十年,年一百零五而崩,葬于今河南省内黄县,与颛顼陵相距不远。内黄县因有颛顼陵与帝喾陵,民国时期被称为高陵县。保守的说,黄帝、颛顼、帝喾三个古代帝王在河洛地区建都300余年。

夏代自“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始,之后又迁都或者建陪都于斟鄩、翟、黄台、源、老邱、西河等地,其辗转迁徙皆在今河南境内,自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共500多年。

商代初都偃师尸乡沟商城,又迁郑州商城,又迁洹北商城,又迁殷墟;自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共500多年。

西周时期的雒邑(今河南洛阳)是周王室的东都;东周以降周王朝迁都雒邑。自公元前11世纪雒邑为周王室的东都始,至公元前2世纪,洛阳为周王室之都共800多年。

西周、春秋时期在河洛地区的诸侯国主要还有:卫国、郑国、宋国、陈国、蔡国等;战国时期在河洛地区建国的主要有:魏国、韩国、东周王室等。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以洛阳为都;隋、唐二朝皆以洛阳为东都,后唐也以洛阳为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金朝以开封为都。

东汉都洛阳,自公元25年至189年,共164年。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皆在洛阳,自公元220年至557年,共337年。隋、唐东都在洛阳,自公元581年至907年,共323年。

梁唐晋汉周(后唐都城洛阳,四朝皆在开封)自公元907年至960年,共53年。北宋都城在开封,自公元960年至1127年,共167年。

金朝自金宣宗1214年在开封建都至1234年灭亡,共20年。

黄帝、颛顼、帝喾在河洛地区建都300多年,夏商周三代在河洛地区建都1800多年,自东汉至北宋、金朝在河洛地区建都共1063年。我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在河洛地区建都就有3100多年。

古代中国把祖先宗庙所在之处称为都,即帝王所居之城。都城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集中体现着当时最高的科技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城文明是这一时期文明的象征。

二夏商西周三代河洛文化的影响和扩散

古代中原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文明的三大要素:金属、城堡和文字最早在黄河流域出现。青铜器在河洛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中多有发现,郑州牛寨遗址中发现了熔铜炉壁附有铅锡青铜块,淮阳平粮台三期H15内发现了铜渣,登封王城岗四期H617内出土青铜器残片,临汝煤山遗址中出土铜坩埚、熔铜炉残壁及铜液痕迹,鹿邑栾台遗址二期发现早期青铜器等。龙山文化时期,青铜器的冶炼和使用已经比较普遍,表明河洛地区已经进入早期铜器时代。

郑州西山发现有中国最早的古城址。西山城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遗址,据C14测定,其绝对年代大约距今5300年—4800年。城址内有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宫殿基址的周围有数座房基环绕。此建筑基址的北侧是一个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广场。黄河中游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更为普遍,如河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淅川下王岗等均发现了古城遗址。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稻谷,出土的龟甲和石柄上发现有刻划符号,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用蚌壳砌的龙、虎、鹿和人骑在龙上的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古史传说中,“河图”“洛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洪范》云:“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汉代孔安国传云:“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频常道。”《尚书·顾命》云:“天球,河图。”是故“河图”“洛书”的传说皆属河洛文化范畴,是中华文明的肇始。

偃師二里头文化是夏代的都城遗址,已发现有34座宫殿建筑基址,其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和宗庙建筑群。另外还有作坊、民居遗址、陶窑、窖穴、大型墓葬、绿松石龙形器、青铜器、青铜牌、青铜酒器、青铜乐器等。二里头文化向四方辐射、扩散,对全国各地的夏代文化遗址都有很大的影响。湖北盘龙城遗址既有夏文化元素,也有商文化元素。夏、商之际,湖北屈家岭文化遗址中,也出现了有中原文化特征的陶器。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数十万片龟甲,上面的甲骨文是我国的祖本文字、现代汉字的雏形,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对几千年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起着强大的促进作用。现代通用的方块字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属于上古汉语,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这些甲骨文字所记载的史实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完全一致,从而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甲骨文的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和兴趣,目前甲骨文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学问,又称“甲骨学”。

安阳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王陵、宫殿遗址以及堪称世界之最的青铜器,如司母戊大方鼎、簋等;更重要的是这些青铜器已经出现了礼制的组合形式。

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具有等级组合形式的青铜礼器,这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是最早的。

殷墟文化更是对全国各地发现的殷商时期文化有重大的影响,如山东大辛庄遗址考古发现高规格的青铜礼器、玉器、乐器、兵器等,出土器物规格之高,组合之齐全,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在山东省内最大的殷商文化遗址。武汉盘龙城建筑遗址及手工业的工艺品都明显地带有殷商文化的特色。其宫殿基址F1与二里头宫殿遗址的“廊庑”、墙基、建造方式完全相同。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4(4):236.盘龙城址中的墓葬M2,清理出多块带有精细雕花的椁板板灰。这些雕花板灰与安阳后岗发掘的M22和M47晚商墓葬的基本一致;M2墓葬中青铜器种类、形态、花纹,皆与郑州、辉县等地的相同。盘龙城受商王朝的直接影响,与黄河流域的殷商文化表现出统一性。

四川三星堆和金沙商代遗址出土的尊、罍、盘,与殷墟出土器物有相似之处;江西省新干县牛城、大洋洲文化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铜礼器,表现出浓厚的殷商文化风格。山西垣曲商城遗址、东下冯遗址、东北夏家店遗址都受到殷商文化的强烈影响。

山东益都苏埠屯、北京平谷刘家河、山西石楼、江西清江吴城、湖南宁乡等遗址出土了大量具有浓厚殷商文化特色的青铜器、城址、器物,包括甲骨文等。

这充分说明,在殷商时期,殷墟文化对全国的文化都有强烈的影响,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局面已经形成。

三东周时期河洛文化的影响

东周时期,中原河洛地区分布着一些重要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文化非常进步发达,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卫国是西周王朝分封在殷商故地最大的诸侯国,故称“卫为诸侯之长”。宋国是殷商后裔的封国,保留着许多殷商王朝的传统和习俗。陈国是帝舜后裔的封国,保留着帝舜时期的传统和习俗。东周王朝建都洛阳,是西周文化的代表。

郑国政府与商人签订了我国第一个合同,大大推动了郑国商业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郑国子产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左传·昭公六年》云:郑国“子产铸刑书”,这是我国第一部成文法。郑国出现了第一个律师邓析子。《吕氏春秋·离谓》云:邓析子“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郑国有当时最发达的音乐“郑卫之声”;河洛地区诸侯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音乐、工艺、科技等都是当时最先进的。一言以蔽之,春秋时期的河洛文化是以周文化为主、兼有三代文化底蕴的“天下之中”最先进的文化。

战国初年,魏国是最早废除世卿世禄制、首开招贤养士和任用布衣卿相的诸侯国。《说苑·政理》记载:李克(即李悝)提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李悝的“夺淫民之禄”,就是要废除一世有功、万世皆荣的世袭制度,摒弃军功世袭大族对政权的把持。

李悝变法带动了各个诸侯国任用贤能的改革浪潮,对战国初年的形势起着非常大的引领作用。由于魏国最先完成变法,于是战国初年独霸中原,成为法家文化的发祥地。

李悝曾作《法经》。《唐律疏义序》云:“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赃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商鞅传授,改法经为律,汉相萧何更加李悝所造户舆廐三篇,谓之九章之律”。长孙无忌.唐律疏义序.转引自董说.七国考:卷十二:魏刑法[M]//錢熙祚.守山阁丛书:167.宋代史学家李心传在《建炎杂记》中说:“律令者自魏李悝、汉萧何以来有之,历代相传,皆以律书为本。”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五:炎兴以来勅局废置[M]//武英殿聚珍版丛书:241.李悝的《法经》在魏国推广实行。在魏国相国公叔痤部下担任中庶子的商鞅,把《法经》条文带到秦国,“改法经为律”,成为秦律,而后汉承秦制。李悝的《法经》成为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法律蓝本。

李悝最早提出的平籴法,即政府在收成好的年头米价下降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到了灾荒年间米价腾涌时,政府再把收购的粮食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出;既能防止大商人囤积居奇,也能防止流民出现,使國家稳定,百姓“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这是中国历代王朝、甚至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经济和救荒政策。

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皆是魏国培养的政治家。商鞅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出生在韩国。因而,研究中原河洛地区诸侯国的历史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四河洛地区是先秦诸子思想文化的发祥地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使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是时,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工商等学术流派形成,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自由喷放的高潮。先秦思想家探讨治国治民的理论,研究国家的产生与形成,探索宇宙人类的起源,对世界、社会和人生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充满了民本主义精神,闪耀着理性的、尚思辨的光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恒久的影响。李学勤在论述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时说:“在中国古代曾有过如此重要的时期,如此杰出的学者,如此深刻而影响久远的思想,较之希腊罗马的哲人毫无逊色。用现今习用的术语说,中西历史都存在一个‘枢纽时代。”

李学勤.先秦诸子思想研究·序[M]//李玉洁.先秦诸子思想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

诸子百家学派及各学派的奠基人多产生在河洛地区各诸侯国。

儒家学派的先驱当是周公(姬旦),主要活动在镐京(今西安)、雒邑(今洛阳)一带。之后,鲁国孔子(孔丘)继承周公,成为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祖籍宋国(今河南夏邑),其先祖在宋国受到迫害逃到鲁国。至孔子时,又在鲁国受到排挤,外出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以河洛地区的卫国为根据地,主要居住在卫国相国遽伯玉的家中。孔子周游列国也主要是在河洛地区列国如郑国、卫国、陈国、蔡国、宋国等地进行。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的儒家思想逐渐成熟。可以说,河洛地区是儒家思想形成的深厚土壤。

墨家学派的奠基人墨子(墨翟)是鲁阳(今河南鲁山)人,曾在宋国为大夫。墨家学派因反映小生产者、小手工业者和下层知识分子的强烈要求而登上政治舞台。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等。《墨子·非命上》云:“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墨子认为,天子、三公、卿宰、诸侯等王公贵族并不神秘,皆是古代从平民百姓中选出的贤者,他们被推选出来是为了治理刑政,而不应该是搜刮人民。《墨子·非命上》云:“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墨子的思想迸射出可贵的平等的思想火花。

名家学派的奠基人是宋国(今河南商丘)的惠施和赵国的公孙龙。名家对名、实关系进行了探讨。惠施提出了“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重要的哲学理论。他还发现事物的共同规律“大同异”与“小同异”,并指出了它们的差别,这是当时人们对世界认识深化的结果,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理论。

河洛地区还是道家学派的发祥地,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早形成的、最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奠基人老子(李耳)出生在今河南鹿邑、庄子(庄周)出生在今河南民权。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观点,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如美与丑,长与短,先与后,有与无,祸与福,刚与柔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老子哲学思想是一口永远汲不完的水井。”据统计,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学术与哲学思想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学说著作,其在世界上的外文译本种类仅次于《圣经》。

在政治上,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国策,以及完整系统的道家治国理论,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之后的战国时期,庄子反对儒家的礼制,主张“无为而治”,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老子的治国理论,史称“老庄思想”。

在史籍上,黄帝最早提出“无为而治”的国策,虽然还不是太系统,但是这种“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在我国历史上已经闪现出灿烂的火花。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又提出系统的“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后世把这种“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称为“黄老学说”。黄,即黄帝;老,即老子。“黄老之学”是较为系统的道家思想的治国之道,对后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西汉初年,经过秦末连年的战争,经济残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司马迁.史记·平淮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1417.在这种情况下,汉初统治者认为,必须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治国才能改变当时紧急残破的局面。汉初丞相曹参“闻胶东有盖公,善治黄老术,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其类具言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班固.汉书·曹参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018.。另外,丞相陈平也“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

班固.汉书·陈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038.。由于汉初统治者采取黄老学说中“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策略,给人民以宽松的环境,

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汉初“文景之治”的盛世。汉初统治者所习的黄老之术,只是一种治国治民之道,并无宗教意义。

唐朝初年的中国曾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北宋初年,又刚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因此唐朝初年与北宋初年,都曾经用黄老思想治国。

每逢大的战乱、大的灾荒过后,或者昏君奸臣当道、给老百姓带去深重的灾难之后,新的较为贤明的君主即位,基本上都以黄老“无为而治”思想治理国家,采取与民休息的治国策略,给老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空间,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繁荣。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方针和理论是封建王朝行之有效的治國策略。

河洛地区也是法家思想的发祥地。李悝是法家学派的鼻祖。战国初年,李悝变法是分散的君主权力形成君主专制的转折点。卫国(今河南濮阳)吴起曾为将于魏国,被谗害,奔楚。卫国商鞅曾在魏国为官,不得志,西走秦国。商鞅在秦、吴起在楚,分别用李悝变法的内容在秦、楚进行变法。之后战国各诸侯国皆效仿李悝进行变法,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韩国(今河南新郑)人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信赏必罚、国君专权”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代王朝。可以说,法家是在河洛地区形成的重要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河洛地区诸侯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对黄河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成为黄河文明的主体部分。

五秦汉以后河洛帝都文化的影响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以洛阳为都;隋朝、唐朝相继以洛阳为东都;后唐也以洛阳为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皆以开封为都;形成了中原地区辉煌的帝都文化,即后世的河洛文化。

东汉时期,刘秀乘乱而起,打出“复高祖之业”的旗号,夺得政权,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东汉特别重视礼乐教化,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家。

如经学家蔡邕,其对经学的研究和争论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东汉汝南(今河南郾城)人许慎撰写《说文解字》,收录了我国自文字形成之后(当时不包括甲骨文)的9353个字,即史塯大篆9000字。《说文解字》共14篇,分为540个部首,对我国流传下来的古文字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字典。故许慎被后人称为“字圣”。

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张衡发明了浑天仪,象征浑天的天体;发明了地动仪,能准确地记录地震。

东汉南阳人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

东汉时期,印度佛学传入中国,在国都洛阳建立了佛教祖庭白马寺,翻译佛经。从此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宗教之一。

西晋司马氏夺得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仍然建都洛阳。司马氏集团很快灭了四川的蜀汉政权、南方的东吴政权,实现了统一。然而西晋王朝很快出现了危机,“八王之乱”使西晋政权灭亡,南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魏晋之际,玄学兴起。是时,曹魏集团的倾颓之势已成。何晏、王弼等人作为曹魏集团的显贵而看不见前途,由此产生了对命运的虚无主义,并陷入无力自拔的悲哀之中。他们怀着悲愤绝望的心理采取与晋王朝权贵不合作的态度,遁入江湖。如当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等,隐居在竹林(今河南沁阳、温县一带之竹林),史称“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玄学思想,形成了所谓的魏晋玄风。

北方经历了十六国时期的混乱,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北魏,又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为了更好的发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改革,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推行均田制和新的户调制,这就是有名的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是西晋以后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的一次总结,促进了各族人民大融合和共同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又进入统一时期。洛阳是隋朝和唐朝的东都。公元606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唐高宗、武则天长期居住在洛阳,在洛阳处理国家大事。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在洛阳,一切国事皆决于武则天。武则天先后废去了两个儿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称皇帝,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建立武周政权,改元天授。在这一时期,洛阳是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则天女皇病死,唐玄宗在长安即位。这个时期是洛阳最繁荣的时期。河南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史”“诗圣”;杜甫与出生于新郑的白居易都是唐代诗人的代表。河南禹县人吴道子,居住在许昌,工画笔法超妙,唐玄宗诏入供奉为内教博士,教授绘画,被后世称为“画圣”。

随着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的两岸逐渐繁荣,并兴起了一些大都市。洛阳、开封都在大运河的沿岸,因此也随之繁荣兴起,成为八方辐辏之地。唐朝以后,封建王朝的都城又向东移至开封。

唐朝灭亡之后,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在河南建立国都。其中,后唐建都洛阳;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皆建都开封。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定都开封。这个时期的开封,集中了全国的英才,如范仲淹、王安石、“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司马光、欧阳修等政治家和文学家,出现了理学的开山鼻祖“二程”(程颢、程颐)。北宋神宗时期,一些反对变法的官员如司马光、程颢、程颐、周敦颐、邵雍等聚集在洛阳,潜心向学,开启了宋明理学的新领域,称为“洛学”,也称为“理学”,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学是我国明清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理论。明清时期,可以说是“家程朱而户理学”。程颢、程颐是理学的奠基人。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世称明道先生;其弟程颐,洛阳人,世称伊川先生,二人都曾师事周敦颐(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程颢、程颐在哲学上有杰出的贡献,是我国理学的奠基人,历史上被称为“二程”。二程学生极多,“日夕盈门”,其中杨时、游定夫、谢显道等为南方藉学生。杨时,字中立,福建南剑将乐(今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城北龙池村)人,幼颕异,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调官不赴,以师礼见河南程颢、程颐。是日,杨时到程颐之处请教。程颐偶于昼日小眠,杨时则门外肃立。当程颐忽觉醒来,门外“雪深一尺矣”。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当杨时学成归闵时,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杨时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由此,“洛学”传播到了福建。罗从彦为二传弟子,李侗为三传弟子,朱熹学于李侗,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从此,程朱理学成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治国理论。而洛学正是程朱理学之根,河洛地区的嵩阳书院则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

北宋时期的诗歌也突破了唐代律诗的格式,出现了更灵活、不拘格式、辉煌的宋词。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范仲淹、柳永、秦观、周邦彦等。宋词达到我国词的巅峰。散文在宋代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的散文名震天下。后世所称“唐宋八大家”,其中宋代就有六位。北宋名家辈出,星光灿烂,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宋代的雕版印刷术、书法、绘画都达到极高的水平。自宋太宗建立翰林书画院,至宋徽宗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宋徽宗于画院内设立画学专业,通过考试招收生徒,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学校,大大促进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鲜活的街市节日,繁荣的商贸景象和生动的风情民俗,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茶馆酒楼、虹桥楼船、驼队铜铃、禾苗农夫、猪羊牛圈等等。《清明上河图》从繁华的市区至郊外的春光,无不进行生动的描绘,代表了宋代绘画的最高水平,对我国后代的风俗长卷画有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建筑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当时在京都开封修建的铁塔,至今还被称为全国第一塔;繁塔高80多米,被朱元璋“铲旺气”铲去50多米。铁塔、繁塔,以及佛教的相国寺在建筑水平上都达到了“全国之最”。

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当时开封的繁荣,曰:“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北宋京师开封“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当时的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希伯来人、真腊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閃米特人等集聚开封。可以说,开封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公元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了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宋朝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赵构即位,是为宋高宗。从此宋朝失去北方的半壁江山,偏安江南,只留下李纲、岳飞等抗金的英雄事迹。开封在之后曾作为金朝的国都20年,金人曾把开封周围的农田变成牧场,后有人进谏说牧场不如农田收入好,于是又改为农田,但此时的开封已经失去了大宋王朝时期的风采。即使如此,至元、明、清时期,开封仍不失为一个地方首府的地位。

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中,河洛文化占据光辉的地位。封建王朝在河洛地区建立国都的时间达3100年之久,形成了光辉灿烂的帝都、国都文化。河洛地区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洛文化是封建国家的正统文化,是帝王文化,而不是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中原文化
试论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中原文化的特性与社会转型
中原文化的公众认知调查与对策分析
清代台湾文献中的女性移民探析
整合理论视域下中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越墓随葬品文化因素分析
“中州杰士”崔铣之文化精神论略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中原文化传播新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