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亚萍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以及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相关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现企业化管理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和主要趋势。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尚且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概述入手,分析了目前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企业化管理 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2(a)-077-02
1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概述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与完善,以及新时代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部分事业单位实现企业化管理已然成为一种国家体制机制完善、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高事业单位运行效率以及促进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事业单位是进行社会公益服务的主要力量,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具有主体作用。国家对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高度重视,早在201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进行了相关的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也就是说,事业单位也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遵守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规定,并且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经营目标与计划,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必定会带来方方面面的问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为突出也是最为重要的当属财务风险问题。转企改制进行企业化管理,随之而来的便是会计制度方面的改变,从会计相关制度、原则等宏观层面来说,两者会计制度的转化具备相当的可行性,但是也不可否认,在改革的过程中,财务风险问题较为突出,在实际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及时识别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做好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平稳过度,让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作用。
2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行企业化管理,相对于未改制的事业单位以及企业而言,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具备相对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双重性
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化,这意味着其在财务目标上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与此同时,尽管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还是要兼顾其自身的社会效益功能。一方面,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需要发挥其作为企业的职能,将盈利作为目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需要保证其作为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具有公益性不以创造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所以,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企业化,就要在财务管理目标方面需要寻求平衡,以达到健康稳定发展。
2.2 财务管理的任务具有双重性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任务主要体现在对资产资金的管理上,其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资产;另一部分是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后基于市场化经营而进行的市场资金的筹集。所以,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任务表现在:一是对国有资金的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防范风险,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要依托市场经济的规 律,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资金筹措、利润分配等。
2.3 财务信息的双重性
财务信息主要依托的是财务报告呈现,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财务报告方面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报告的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为了客观、真实以及全面的反映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一方面要按照企业财务报告的相关要求编制财务报告,客观呈现经营管理、利润创造情况;另一方面也要编制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
3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3.1 财务管理体系风险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在整个财务管理体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传统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的拨给,日常经营的主要任务聚焦在按照上级的要求以及自身的需要支出资金,财务报告相对也比较单一,客观真实地反映支出情况即可。企业化管理的背景下,原有的财务管理思维以及财务管理体制适用性已较低,如果再沿用老旧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将存在较大风险。
3.2 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受制于早前的影响,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换句话说,从管理层、财务管理人员至基本工作人员并未形成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重点表现在管理层对单位的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性未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对财务工作整个流程中的风险点认识不充分、把控不到位。另外,除了人员方面的风险意识淡薄,还表现在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缺失,缺少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以及专业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专门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督。
3.3 成本核算风险突出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未进行企业化管理之前,事业单位的收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主要由国家拨付资金决定,成本核算的作用较为弱化。但随着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其资金来源的形式有所改变,变为财政资金专项补贴,事业单位主要依托经营性业务自主经营,提升经济效益,这一转变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成本核算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其风险也就尤为突出。
3.4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风险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进行企业化管理后,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企业化管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而言更高一些,需要财务人员相关政策的把握更加精准与全面,對财务风险反应更加迅速,这对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4.1 优化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抓手,是包括管理者在内企业所有成员的行为标准与规范。对于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而言,适宜、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其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经营管理特点等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系统的梳理本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的风险点,对风险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识别,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与制度,从财务、事务、人员等多方面防范风险、规避风险。
4.2 加强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意识
管理层、财务人员甚至基层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管控的有效性,进而决定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为加强整个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意识,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财务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可根据单位实际,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监管部门、监管小组或者配备专门人员,直接对单位负责人报告工作,进而从组织机构上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同时,可通过培训以及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加强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在整个单位内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防控与管理氛围。
4.3 重视并加强成本控制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是重视并加强成本控制,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进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后,对经营类的项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提升经济效益成为事业单位追求的目标。在此前提和背景下,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好成本控制风险的防控,才能实现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目标。为此,在成本管控方面,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计划并层层分解,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事事监控,对成本偏离较大的风险要及时识别、分析,必要时采取措施防控措施规避风险;其次,在一个经营项目完成后要与成本控制计划进行比对,从而发现问题,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动及时调整下一期的成本控制计划,形成良性促进作用。
4.4 促进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提升
财务管理人员是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第一道防线,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对单位的风险防控具有作用。为此,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应该重视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促使其加强学习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风险防范等相关政策及制度规定,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财务防范意识、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出现因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道德风险带来的整个单位的财务风险与经济损失。总之,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问题,牵扯诸如制度、人员、资金资产等多方面的问题,其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只有在体制制度、财务管理人员以及具体经营过程多方面发力,才能对其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可持续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孙宇菲.浅谈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8(17).
[2] 潘丽.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问題研究[J].时代金融,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