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启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新征程

2018-09-10 17:11关英菊
新长征 2018年4期
关键词:精神性日益增长文化

关英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核心内涵之一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我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只有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价值导向,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个方面的和谐发展,集中精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才能开启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吉林振兴发展新征程。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新需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年均增长7.1%,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这些成就的取得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来之不易,尤其是我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已不再拥有英、美等早期先发现代化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而我们的发展又始终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撑。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提供者。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一直在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方式改进生产工具,以使自身更方便、更快捷地从自然界中摄取物质和能量,由此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到了近现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摄取”遭遇了越来越严峻的拷问与挑战。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唯GDP的发展实践也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供给和环境承载的有限性,由此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号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省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但不能回避的是,我们的环境在过去的发展进程中也遭受了污染与破坏。为此,我们必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经济稳增长和自然环境可持续之间的矛盾,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正如我省在2017年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坚定不移地统筹推进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西部生态经济区协调发展;全面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化完善河长制、湖长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一个天蓝、草绿、水清的幸福美好吉林而持续努力。

统筹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新需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积极主动地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我省经济工作会议更具体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新老问题精准施策,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需要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而是转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和更为高端的层次。在经济关系层面,人们要求财富获取的机会平等和分配正义;在政治关系层面,人们要求表达和参与的权利;在社会关系层面,人们要求安全稳定和福利保障。

我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而带来的劳动人口就业问题、教育资源公平分配问题、财政增收与民生支出之间的矛盾问题、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形势等问题使我们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为此,我们必须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切实保障就业、养老、教育、安全等基本民生;具体解决民生热点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新老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精心维护社会稳定,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新需要。

统筹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新需要

人具有自然性,同时也具有精神性,中国古代儒家把人的这种精神性需求归结为人的道德性,认为道德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的精神属性。马克思在探讨人的生命活动本性时把人的生命活动归结为“类的特性”,即“自觉自由的活动”,人能通过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通达一种自由境界,从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种自由境界恰恰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是西方文化对天使性的向往,还是中国儒家对道德境界的推崇,抑或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追求,都是人的精神性需求的不同表达形式,体现着人们对爱与美、对道德修养、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满足这种精神性需求,实现建立在精神性需求得到合理满足基础之上的人的自身和谐,主观上需要个人的自觉努力,客观上需要由社会文化发展来满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现代化之路,但我们还称不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挺立自己的内涵与形象,我国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为此,不仅需要努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以奠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同时需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需要,更需要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心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新需要。就我省而言,我们应坚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发挥地方特色并重的原则,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进一步推广吉剧、二人转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提升其文化艺术品位;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等红色文化资源,弘扬抗联精神;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进文化走向乡村,使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更广大人群,为建设有吉林特色的新文化添砖加瓦。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决策咨询中心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精神性日益增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粮食损失发生在哪里
欧盟
谁远谁近?
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建国后历次转变
关于“精神旅游”概念的探讨
木雕艺术创作的精神性阐释
宗教题材在油画中的美学价值探析
宗教题材在油画中的美学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