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荣
摘要:黄牛养殖是一个周期性长,投资量大的产业,针对者东镇黄牛养殖中存的具体问题,指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黄牛养殖;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號:S823.8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8.04.018
者东镇为山区,半山区,黄牛在者东镇农户的种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种植业的现代化发展,黄牛已经不再成为必须的耕作工具。将黄牛养殖从役用转变到肉用上来,存在各种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1 者东镇黄牛养殖数量情况
养殖黄牛1至5头的农户有1710户,占养殖黄牛农户数的88.28%,存栏黄牛3864头,占总存栏黄牛的65%,存栏母牛929头,占母牛存栏数的52%;养殖黄牛6至10头的农户有177户,占养殖黄牛农户数的9.14%,存栏黄牛1270头,占总存栏黄牛的21%,存栏母牛502头,占母牛存栏数的28%;养殖黄牛11至15头的农户有34户,占养殖黄牛农户数的1.76%,存栏黄牛416头,占总存栏黄牛的7%,存栏母牛185头,占母牛存栏数的10%;养殖黄牛16至20头的农户有6户,占养殖黄牛农户数的0.31%,存栏黄牛109头,占总存栏黄牛的2%,存栏母牛53头,占母牛存栏数的3%;养殖黄牛21至25头的农户有6户,占养殖黄牛农户数的0.31%,存栏黄牛143头,占总存栏黄牛的2%,存栏母牛62头,占母牛存栏数的3%;养殖黄牛26至30头的农户有2户,占养殖黄牛农户数的0.10%,存栏黄牛55头,占总存栏黄牛的1%,存栏母牛18头,占母牛存栏数的1%;养殖黄牛31至40头的农户有2户,占养殖黄牛农户数的0.1%,存栏黄牛69头,占总存栏黄牛的1%,存栏母牛39头,占母牛存栏数的2%;
2 存在问题
2.1 养殖比较分散,养殖数量较低。
者东镇有15个村民委员会,养殖黄牛15个村民委员会,养殖黄牛的村民委员会占全镇的村民委员会100%;者东镇有185个村民小组,养殖黄牛的村民小组156个,占全镇村民小组数的84%;者东镇有农户数4885户,养殖黄牛的农户数1937户,占全镇农户数的40%;养殖1至5头黄牛的养殖户占全镇黄牛养殖农户数的88.28%,养殖6头以上的黄牛养殖户只占全镇黄牛养殖户的11.72%。
2.2 基础母牛严重不足,牛品种老化
者东镇存栏黄牛5922头,存栏母黄牛1787头,母牛存栏数只占总存栏数的30%,而且大多为大龄使役用牛。全镇的黄牛品种还是本地品种,没有进行过改良,生产性能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1]。
2.3 管理粗放,饲养技术落后。
长期沿用传统观念饲养,白天放牧,晚上赶回圈内饲养,如果没有时间放牧,白天也在圈内饲养,牛圈拥挤,清理不及时,牛圈内粪便,尿液堆积,使圈内潮湿,通风不良。饲料主要以玉米苞叶,甘蔗叶为主,草料不足。
2.4 黄牛养殖项目较少,资金不足,效果不显著。
2年前进行了一次退耕还林后续养殖项目,在圈舍上进行改造,没有起到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于。
2.5 防疫意识差
在黄牛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就是口蹄疫病,由于种种原因,农户大多不愿意注射口蹄疫苗,因注射后会有不良反应,比如行走不方便,吃草减少等,更多的还是防疫意识的原因,因最近几年来,都不发生口蹄疫病,觉得此病不会发生,所以不进行防疫[2]。
3 解决对策
3.1 资金上给予政策倾斜
1头小牛从出生养殖到可以出栏,要两牛多的时间,要占用5000~10000元的资金,如果1户农户养殖20头黄牛,所需要的资金量将达到10万元以上[3]。者东镇的养殖户,资金量普遍很少,可以用来投资在黄牛养殖上的就更少了,只有通过整合资金,给予资金上的倾斜,比如小额贴息创业贷款,户均10万元,3年的贴息期。也可以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小牛,饲料等各种养殖所需,到回收成牛时扣除成本,使养殖户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成本,就可以养殖,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3.2 技术力量上配强配齐,引进专业技术人员。
者东镇有畜牧兽医编制12人,实有专业技术人员6人。这6人中具有畜牧专业职称的只有2人,在这2人中,没有1人专业从事畜牧工作。按照核定编制要求,配强配齐专业人员,并让其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3.3 推行黄牛保险,给予更好的生产保障。
者东镇推广应用的黄牛保险,只覆盖了母牛部分,应加大覆盖面,将所有黄牛都覆盖,使黄牛养殖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降至最低。
3.4 农作物秸杆的充分利用
者东镇种植玉米较多,玉米秸杆大多数都只是烧地,浪费相当严重。将玉米秸杆进行氨化处理后用于养殖黄牛,即可减少养殖黄牛的草料成本,还可减少因烧秸杆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文涛.贵州关岭黄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10):59-60.
[2] 王成隆.我县山区养牛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兽医导刊,2016(8)下:10.
[3] 李泉斌.山区肉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畜禽业,2009(8):69-71.